葉家鴻
【摘 要】素質教育背景下,教育教學越來越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知識教學的同時,對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思想水平也加強了重視。在此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正在如火如荼的展開。但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上,并沒有真正發揮作用,教學的有效性較低。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們必須努力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使道德與法治教學真正作用于學生的素質發展。
【關鍵詞】初中 道德與法治 教學策略
初中學生已經進入了青春期,他們的行為和思想都開始表現出了叛逆,渴望成熟和獨立卻又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這一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意義重大。但就現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來看,還存在著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性不強,實效性較低的問題,教學的作用沒有真正的發揮出來。因此,作為教師,我們還需要深入探索,制定出更為合理、有效的教學策略。對此,筆者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一、生活化教學法
要知道,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真正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因此僅僅開展理論教學,讓學生死記硬背知識點是嚴重違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初衷的。我們需要從生活中的實例入手,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讓學生真正將所學吸收并踐行,真正的理解知識、運用知識,這樣才能達成有效教學的目標。
例如,教師在教學《我的朋友圈》一知識點綱目,可找準切入點進行課文內容生活化設計。例如,以“我最好的朋友”、“我討厭的一個人”、“當好朋友犯了錯誤……”等為主題展開課堂自由討論會。如,以“我最好的朋友”為主題,教師可圍繞“最好的朋友”開展課堂自由討論會,設置如“你眼中的好朋友應該是怎樣的?”、“你認為好朋友對你的意義是什么?”等生活性強、議論性較強的主題;經過課堂討論與分享后,教師可舉一些生活中的反例引導學生進入關于“朋友”真實的意義的闡述,如“最好的朋友偷了錢,我該怎么辦……”、“好朋友漸漸疏遠了我”等,將案例或者故事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再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并于課堂分享,教師對學生的觀點進行客觀評價。另一方面,在學生的的自由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始終從生活案例入手,對學生的觀點與疑問進行補充和解答,使學生能真正認識生活中的“朋友”,進而使其清楚朋友的意義,甚至通過朋友進一步認識自己,同時也達到激發其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目的。
二、案例教學法
社會中時時都在發生新鮮的案例,這些案例既真實又發人深省,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最佳素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搜集相關案例資料,為學生展示,一方面能夠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了解遵守法律和道德的重要性。但案例的選擇也需要注重幾個要點。首先,案例必須真實有依據,不能是教師隨意編纂出的,要有一定的權威性和示例性,最好是學生們熟知的。其次,案例需要內容精細,有詳細的人物、情節和突出的主體。另外,案例還需要傳達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或法治觀和道德觀,具有正面的教育力量。案例的設計要做到,寓理于例之中,寓德于例之中。例如在學習《增強生命的韌性》時,選擇“兩只青蛙的遭遇”作為本次教學的案例,案例描述兩只青蛙在覓食時不小心掉進了路邊的一只牛奶罐里,牛奶罐里還有一小部分的牛奶,一只青蛙絕望了,它想它永遠也出不去了,于是他很快沉了下去。另一只青蛙告訴自己,上帝給了我堅強的意志和發達的肌肉,我一定能跳出去。他一次又一次的奮起跳躍,過了不知多久,他發現牛奶變得堅實起來,經過他的反復踐踏和跳動液狀的牛奶已變成一塊奶酪,經過他不斷的努力,終于從牛奶罐里輕盈跳了出去,重新回到了綠色的池塘里。這個案例的設計,既緊扣教材,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案例中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這樣的案例能讓學生體會在面對挫折時應該如何去做,發掘生命的力量,達到潛移默化深入人心的教學效果。
三、情感教學法
融入情感的導課很容易使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氛圍更加和諧,教學任務完成得更加輕松,教學效率會更高,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興趣,有利于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做更好的自己》一課時,教師通過影音等形式播放《我真的很不錯》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合唱。大部分學生都熟悉這一歌曲,在輕松、愉悅又放松的教學氛圍中專心學習,激發了他們強烈的興趣和濃厚的好奇心。
四、情景教學法
模擬法庭式教學法是情境教學的一種,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已經開始涉及很多法律法規學習,在學習這些方面的知識時,利用前面提到的兩種教學方式很多時候找不到相應的案例,然而枯燥地講授課程又不能很好地起到很好地教育效果。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模式法庭式教學法對該法律知識進行講解。
例如,我們接觸到類似“三鹿奶粉”等侵害消費者事件,可以采取模擬法庭式教學方式,讓學生充分了解案件之后,在課堂上進行審理,學生通過分組的方式充當檢察官、審判員、審判長、律師、原告以及被告等。讓學生在自己的角色中充分發揮,在角色扮演中了解整個案件,并在互動中學習了解各種法律知識,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可以讓學生對學到的法律法規有一個更加確切的認識,增強法制意識。
五、辯論教學法
教學本就是生活得一部分,我們往往通過生活中的人和事學到的知識更加深刻。只是,生活這個大講堂所傳授的知識沒有特定性。我們通過這樣的事件啟發教學模式,從而有了辯論法教學模式。辯論法教學模式就是將課堂生活化,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針對不同的知識點,引入當下生活中的案例,和學生一同探討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各抒己見,在辯論中,讓學生明白課文中所講授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這種辯論法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特性和獨立性。
六、結語
總而言之,教師要在教學中竭盡所能的增強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性,對教學的觀念進行及時的更新,嘗試在教學中使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滿足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需求,從而讓道德與法治教學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參考文獻
[1]王志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J].新課程.中學,2016(10):73.
[2]吳寧.校企合作背景下 思政課道德與法治一體化教學的方向與建構[J].當代職業教育,2015(08):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