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摘要:禽曲霉菌病是發生在多種禽類和哺乳動物的一種真菌性疾病。病禽以呼吸困難以及肺和氣囊形成小結節為主要特征。此類病原對鴨、鵝和雞及其他禽類均易感,主要發生于雛禽,發病率高,發病后多呈急性經過,造成大批雛禽死亡,給養禽業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根據流行特點結合該病特征性病變,肺和氣囊等部位出現黃白色結節等可做出初步診斷,但進一步確診還要進行實驗室診斷。該病重在預防,治療可采用抗生素或中藥方劑療法。
關鍵詞:鴨;鵝;曲霉菌病;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8.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3-0057-01
1 病原
引起鴨、鵝發生曲霉菌病的病原主要為黃曲霉、煙曲霉和黑曲霉。煙曲霉和黃曲霉沒有有性階段,病原特征也不一致。煙曲霉的繁殖菌絲呈圓柱狀,色澤由綠色、暗綠色至熏煙色。菌絲分化后形成的分生孢子梗向上逐漸膨大,頂端形成燒瓶狀頂囊,于囊下產生孢子柄,孢子柄外壁光滑,常為綠色,不分支。本菌在沙氏葡萄糖瓊脂培養基上生長迅速,初為白色絨毛狀,之后變為深綠色或綠色,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最終為接近黑色絨狀。本菌產生的毒素對家禽、兔、犬等有毒害作用。黃曲霉的分生孢子梗的壁厚,無色,多從基質中生出,梗粗糙,頂囊早期稍長,晚期呈燒瓶狀或近似球形。在所有頂囊上著生小梗。本菌的孢子頭呈典型的放射狀。該菌對營養要求不嚴格,在6—47℃均可生長。
曲霉菌孢子抵抗力很強,煮沸后5 min才能殺死,一般消毒劑需要1~3 h才能殺死孢子。對一般的抗生素和化學藥物不敏感。制霉菌素、兩性霉素、碘化鉀、硫酸銅等對本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 流行病學
曲霉菌和其產生的孢子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鴨、鵝和雞及其他禽類均易感,以雛禽最為易感。雛鴨、鵝通過接觸發霉的墊料、飼料、用具等經呼吸道或消化道而感染,也可經皮膚傷口而感染。雛禽感染后多呈群發性和急性經過,成年鴨、鵝僅為散發。出殼后的雛鴨、鵝進入被曲霉菌污染的育雛室,48 h后即開始出現發病死亡,4~12日齡是發病高峰期,之后逐漸降低,至1月齡基本停止死亡。育雛階段的飼養管理和衛生條件不良是該病暴發的主要誘因。育雛室日夜溫差較大、通風不良、飼養密度過大、陰暗潮濕等因素,均可促進該病的發生和流行。
3 臨床癥狀
自然發病的潛伏期為2~7天。急性病例患禽可見精神萎靡、不愿走動,多臥伏,食欲廢絕,羽毛松亂無光澤,呼吸急促,常見張口呼吸,鼻腔常流出漿液性分泌物,腹瀉,迅速消瘦,對外界刺激反應冷漠,通常在出現癥狀后2~5天內死亡。慢性病例病程較長,患禽呼吸困難,伸頸呼吸,食欲減退甚至廢絕,飲欲增加,迅速消瘦,體溫升高,后期表現為腹瀉。常離群獨處,閉眼昏睡,精神萎靡,羽毛松亂。部分雛鴨、鵝出現神經癥狀,表現為搖頭、共濟失調、頭頸無規則扭轉以及腿翅麻痹等。病原侵害眼時,結膜充血、腫眼、眼瞼腫脹,嚴重者失明。病程約為1周左右,若不及時治療,死亡率可高達50%甚至以上。成年鴨、鵝發生該病時多呈慢性經過,死亡率較低。產蛋鴨、鵝感染主要表現出產蛋下降甚至停產,病程可長達數周。
4 診斷
實驗室診斷。無菌挑取霉菌結節置于沙氏培養基或馬鈴薯培養基下,37℃培養24 h,挑取菌落置于玻片上,蓋下蓋玻片輕碾后觀察,繼續培養至5天左右,可見較為平坦的直徑20—30 mm的菌落,有霉味。也可以將結節用25%的氫氧化鈉浸泡后,蓋上蓋玻片觀察。
鑒別診斷。該病易與結核病和偽結核病混淆。結核病多發于老齡水禽,其結節多分布于各臟器,霉菌結節多分布于呼吸器官。偽結核病除了產生結節以外,還能造成心、肺、肝、脾、腎臟等出血變化。
5 預防
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選用干凈的谷殼、秸稈等作墊料。墊料要經常翻曬,陰雨天氣時注意更換墊料,以防霉菌的滋生。飼料要存放在干燥倉庫,避免無序堆放造成局部濕度過大而發霉。育雛室應注意通風換氣和衛生消毒,保持室內干燥、整潔。育雛期間要保持合理的密度,做好防寒保溫,避免晝夜溫差過大。在我國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在梅雨季節要特別注意墊料和飼料的霉變情況,一旦發現,立即處理。
6 治療
使用制霉菌素對該病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制霉菌素噴霧或拌料,雛禽按照0.5萬~O.8萬IU/kg,成年禽只按照2萬—4萬IU/kg使用,每天2次,連用3~5天。也可用0.5%的硫酸銅溶液飲水,連用2~3天。0.5—1.Og碘化鉀溶于1L水中,飲水,連用3~4天。此外,一些中草藥對于防治曲霉菌病也有較好的療效。魚腥草、水燈芯、金銀花、薄荷葉、枇杷葉、車前草、桑葉各100 g,明礬30 g,甘草60 g,煎水,可供100—200只雛禽服用,每天2次,連用3天。魚腥草100 g,蒲公英、筋骨草、桔梗、山海螺各30 g,煎水喂服50只雛禽,每天1次,連用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