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摘要】音樂是一種美的藝術,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審美教育,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美感體驗,強化他們的審美意識,培養藝術修養和審美品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進步。本文從培養學生藝術能力、提高音樂鑒賞能力和積極參與音樂活動三方面入手,淺析了音樂審美教育中學生的感知與體驗能力的培養方法。
【關鍵詞】音樂教學;審美教育;感知與體驗能力;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音樂教學是中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作為教師又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師應承擔起培養學生音樂素養、提高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責任,要深刻認識到,音樂審美教育的方式不僅僅是聽歌和教歌那么簡單,而應站在有效音樂教育的高度,培養學生感知與體驗能力,促進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高。就音樂審美教育中,學生的感知與體驗能力的培養意義如何體現,筆者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了分析。
一、培養學生藝術能力
《中學音樂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培養學生適應當今社會和終身發展所需要的藝術能力。而藝術課程所培養的藝術能力,不僅包括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影視等不同門類藝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還包括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和學生終生發展所需要,第一條就是感知和體驗能力。
以青海民歌《花兒與少年》為例,追尋我國民族音樂,探索初中音樂教學中民族音樂審美教育的有效途徑。本課為蘇教版初中音樂八上第一單元《花季如歌》,它是一首富有民歌風格的旋律優美、節奏明快的器樂曲,其情緒活躍,又寓意雙關,多側面地渲染了似花季節的絢爛多彩。此版本《花兒與少年》是一首根據青海民歌“花兒”的曲調改編的管弦樂小品,此曲雖采用器樂小合奏形式,但作品還是很清晰地表現了原本的人文氣息和情感色彩,因此音色的感受、節拍對比的體驗就顯得尤其重要。
基于本單元的編寫意圖,定下本課時的教學目標:通過欣賞、演唱《花兒與少年》,初步體驗樂曲的音樂情緒和節拍、節奏變化等音樂表現手法,能夠分辨樂曲的結構和主奏樂器,簡單了解“花兒”這一山歌體裁;能夠分辨西洋管弦樂隊與民族管弦樂隊的區別;樂于聆聽、演唱表現花季少年的音樂作品,感受新時代少年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激發熱愛生活、珍惜青春的美好情感。《花兒與少年》有多種表演版本,如西洋管弦樂合奏、中國民樂合奏、獨唱、領唱與合唱、小合唱等。因為音色、節拍對比的體驗很重要,怎么樣讓學生把握好這些,在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我有很多思考,也有很多收獲。
二、提高音樂鑒賞能力
音樂教育應當注重弘揚民族音樂,尊重多元文化。在初中課堂滲透民族音樂,讓學生接受、喜愛民族音樂是很有必要的。教學中,我始終遵循音樂審美教學觀念,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感受作品情緒,喚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興趣和熱情,比如讓學生聆、辨聽、模仿,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表現欲。充分挖掘作品所蘊涵的音樂美,用自己對音樂的感悟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加深了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在教學設計上,緊扣課題組研究民族音樂教學的主線,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藝術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在七至九年級學段中,感知與體驗在各個領域彰顯它的作用與特點。在音樂欣賞課中,學生是否具備較好的音樂感知能力,直接影響到學生音樂欣賞活動的質量。有心理學家將音樂感知分成由低到高四個層次。第一層次,能感知音響運動的變化;第二層次,能感知作品內涵的情感;第三層次,不僅感知情感的性質,還能把握內蘊的深義;第四層次,能領悟音樂中體現美的創造。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能更好地感知音樂,在感知音樂的實踐過程中,提高所獲得的美感層次。
三、積極參與音樂活動
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活動,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之中,才能進行情感體驗,包括教師的主導作用及學生的主體地位,要開放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思維活動的活躍性,組織形式的多樣性,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課堂氛圍,強調學生的“六動”,使學生在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動手、動心中進行體驗,學會創新。在聆聽、歌唱、演奏、律動等音樂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對音樂形象會有更綜合、全面、深入的感受和理解。例如,從事美術審美活動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間感受能力和視覺想象能力,從事舞蹈審美活動就需要具有一雙會欣賞舞蹈藝術的眼睛,會運用肢體語言去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而學習掌握參與音樂審美活動的基本能力,也是體現音樂審美教育的必要條件之一。
《中學音樂課程標準》提出,“音樂教學以審美為核心。”音樂教育應當注重弘揚民族音樂,尊重多元文化。在初中課堂上滲透民族音樂,讓學生接受、喜愛民族音樂是很有必要的。在音樂審美教學的過程中,音樂感知與體驗能力的培養最為重要,注重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之具有更加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