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音樂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當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尤其是在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更應該努力探尋加強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音樂鑒賞;課程教學改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歷史悠久,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是當代文化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中國音樂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科學定位音樂鑒賞課程目標
教育部辦公廳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通知中明確了課程設置要求:“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是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祖先留給后人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于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未來作為國家具有較高文化層次的專業技術人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能夠培養他們良好的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而且大學生對于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就高職院校音樂教育而言,應該科學定位高職院校音樂教鑒賞課程目標,擴大音樂鑒賞課程的文化育人功能。通過科學定位音樂鑒賞課程目標,明確教學理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潤物無聲地融入音樂鑒賞課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在學習我國優秀音樂文化過程中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
二、創新音樂鑒賞課程教學方法
(一)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要有明確的主題意識并提前設計課堂主題
音樂鑒賞課程包括中國古代文學、中國近代歷史等在內的與音樂鑒賞有關的其他人文課程,可以嘗試著適度地結合起來進行教學。例如“不忘歷史、繼往開來”為主題的中國近代愛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經典音樂作品欣賞。這一歷史時期的音樂作品,無論是創作的時間、地點、環境條件,還是作品所采用的表現形式等,都與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基因有著緊密的聯系,完全可以適當有機結合融入音樂鑒賞課堂教學全過程。
(二)豐富音樂鑒賞課程教材與教學內容
充分考慮學生為主體的個性化需求,為學生提供音樂教材以外的能夠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素材內容。不僅可以學習和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提高民族意識,凝聚愛國精神,還能了解和吸收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學習流行音樂以及網絡時代新媒體音樂創作的優秀成果,拓展大學生喜聞樂見的音樂形式和內容。
三、加強音樂鑒賞課程與其他學科的綜合
發揮音樂鑒賞課堂教學“主陣地”作用的同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們接觸音樂作品的途徑是廣泛而多樣的,他們在欣賞音樂作品時所能理解的層次,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他們在其他領域綜合素養的提高。例如在講述中國古代琴曲《流水》的時候,將我國古代文人一直推崇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融入當今社會非常先進的低碳環保理念。古人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思想與我們當下所追求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以人為本的理念不謀而合,這不僅有益于大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生活理念,而且對當代青年人的健康生活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音樂鑒賞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時加以正確引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認識,樹立健全的人格品質,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在音樂鑒賞課程教學中,把美術、舞蹈、文學、戲劇等在內的其他藝術形式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音樂與舞蹈結合形成了舞劇藝術;音樂劇和戲曲、曲藝等藝術形式就是音樂與戲劇結合的碩果;音樂與美術結合即是聽覺與視覺的聯系,可使學生更直觀更形象地理解音樂作品的思想內涵。例如,音樂鑒賞課程教學與中國古典文學當中的古詩詞、戲劇段落教學相聯系。琵琶武曲《十面埋伏》講述了公元前202年楚漢垓下決戰時,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和“四面楚歌”的歌聲,擊敗楚軍的歷史故事。包括了著名的京劇唱段以及經典文學作品的部分內容。教師努力為學生營造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幫助和引導大學生開拓視野,在學習和鑒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習和生活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行為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郝冰.高雅音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D].齊齊哈爾:齊齊哈爾大學,2012.
作者簡介:白雪潔(1982—),女,漢族,河北昌黎人,本科,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職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