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梅
目前,初中學生厭學思想品德課的主要表現是沒有興趣,討厭學習。這樣的情況,如何改善厭學的情緒,我多年的教學經驗,想讓學生有興趣學習思想品德,必須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收到了一定效果。下面談談我的幾點做法。
一、加強學習目的的教育,激發學習熱情
高爾基說:“偉大的力量來自于偉大的目的。”正確而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學生學習動機的必要條件,學生只有明確地認識到自己當前的學習與將來參加工作有著緊密聯系,才確立遠大的學習動機產生強烈而持久的學習熱情。我所任的班級,大部分學生都是后進生,常聽到有學生說:“學習思想品德,是國家干部的事,與我們中學生無關系。”“反正我的成績差,學不學都是一樣的。今后,只要能賺大錢,過上美好的生活就行了。”面對種種情況,我啟發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炎黃子孫,將來是肩負著民族振興的重任,把自己現實的學習目標同遠大理想聯系起來。不管成績如何,都要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負責任的公民,才會理性地追求和處理個人與他人、社會、國家的關系,才會過著有意義的、美好的生活,將來才能造福于人類。從而讓學生明確學習思想品德對于培養良好品德,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著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的每一課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強。因此,教學過程中,可隨機學習目的教育,隨時激發和培養學習動機。例如,講授九年級《民族精神發揚光大》一節時,結合電視《抗日戰爭片》的情景,相機進行學習目的和愛國教育。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有了一定收獲。
二、理解知識的意義和價值,激發求知欲望
求知欲是學生的好奇心和內在學習興趣的集中反映。在教學活動中,要闡明知識的意義與價值,是激發學生求知欲,培養學生學習動機的有效途徑之一。
基于這種認識,我在教學中,把課本上的理論和現實生活有機結合,使學生感到學習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達到理解知識意義和價值,意識到學有所用,激發求知欲望。例如:在教《競爭與合作》這一節,給學生設計了一項活動,讓學生分四大組,倆人表演“背對背頂一個汽球”來回走一趟,每組走完為勝。活動結束后,結果是第三組為勝。緊接著引導學生《如何在競爭中成為勝者》為題討論,有的同學認為競爭有壓力,但有壓力不怕,只要有信心;有的認為競爭有壓力,但需要鍛煉自己的心理素質;有的認為,想成為勝者重要是團結……最后,大家明白日常生活中各方面的競爭離不開團結合作。如此貼近學生的課,讓學生明確學習《競爭與合作》的意義,了解知識的價值,產生強烈學好思想品德課的愿望。
三、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求興趣
創設問題情景的目的是探求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思想品德課內容有不少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要想激發學生探求的興趣,就充分利用有關材料,從本校的實際進行教學。注重營造情境,采取使用實物、多媒體等方式創設問題,引起學生的認知矛盾,激發興趣。如在講授《如何加強自我保護》時,我就學生常遇到的一些傷害事故,結合一些實際例子問了一系列的“怎么辦”,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模擬應對方法。如為了教學生,怎樣拔打就110報警電話,就帶了一部電話機到課堂上讓學生模擬。這樣,在情境中激發學生探求興趣。這樣一節帶有一定生動性的課,既吸引學生,又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活躍了課堂。
四、精心設計,吸引學生,強化學生學習愿望
思想品德課不應是灰色理論的翻版,應當有一定的生動性,吸引學生,從而使學生的學習保持一種興奮感。基于此,我在教學中,精心設計,善于設置和捕捉各種有助于學生學習的興奮點。運用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同有關的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如在教九年級《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時,我利用《喜羊羊與灰大狼》這人人喜歡的動畫片,啟示學生:這動畫片融入了哪些中華傳統文化的元素?她的創新性又表現在什么地方?學生踴躍回答。如此教法,有助于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學生學習欲望起著重要作用。
五、充分利用活動課,體味成功感,促使學生努力學習
《課程標準》規定,“初中思想品德課至少有20%的時間用于開展學生課堂活動和相關實踐活動。”根據實際情況,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活動課,采取寫調查報告、搞小展覽等,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例如,在教《我和父母》一節時,設計“誰言寸草心,報得三寸暉”活動,讓學生朗讀《歌頌父母》的詩歌,或講《孩子孝敬父母》的故事等。活動中,學生們踴躍參加,并給予充分的肯定,使學生體味到成功的滋味,激發他們良好競爭意識,進而促使努力學習。
實踐證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學習動機的激發與培養,有利于改善厭學的情緒,更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所以,在教學中,改善學生厭學情緒,激發與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