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佩紅
摘 要:就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度不高的問題,既從內因和外因兩個角度,詮釋了課堂教學如何體現“學為中心”,又指出了教師應改變原有“教教材”的模式,提出“用教材教”的新型教學模式,并結合筆者近幾年教學經驗,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操作策略。期望通過教師之外因,助推學生之內因,激發學生樂娛、樂喜的學習主觀能動性,繼而實現樂思、樂心,讓體育課堂教學朝著“健康第一”的方向發展,從而促進學生體育綜合素養的提升。讓學生能夠真正成為體育課堂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體育課堂;學為中心;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8.01.001
初中階段正是學生全面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時期,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階段。初中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是語數外考試成績的提升,更應當是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提升,而體育作為初中生的基礎性課程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新課標指出在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而初中知識本身也具有實踐性較強的特點,由此更需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教師則是初中體育課堂教學的外因,并通過對學生內因的啟發、引導和解惑來指導初中生更好地發揮自身內因作用以提高課堂學習效果。為改變原有“教教材”的模式,必須通過教師之外因,助推學生之內因,激發學生樂娛、樂喜的學習主觀能動性,繼而實現樂思、樂心,最終實現教師轉變為“用教材教”的新型教學模式,并促使學生能夠真正成為體育課堂學習主人的雙重目的。
1 融洽師生關系提升初中生的體育樂娛態度
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到體育學習中。讓學生以“娛樂”的視角來對待體育課堂,從而讓學生轉變對初中體育課堂“呆板、乏味”的傳統認知,認識到體育課堂的“娛樂樂趣”,由此實現在學習態度上的“外因”催化“內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為更好地實現學生對初中體育課堂的樂娛態度,就必須改變傳統“長幼尊卑”的固化模式,融洽師生關系,提高學生對教師的認可度與接受度,從而激發學生對課堂學習的“娛樂”興趣。例如,某中學一體育教師最初進行體育課堂教學時較為嚴肅,對于學生的態度較為僵化,導致了學生不愿意甚至是“害怕”上體育課,學生也無法獲得體育學習的“娛樂趣味”。后該教師對其教學態度、師生交流行為進行了調整,融洽了師生關系,由此使得學生都愿意上體育課,并讓學生逐步認識到了體育課的“娛樂趣味”,由此促進了學生對體育學習態度的轉變。
2 依托教材研讀培養初中生的體育樂喜精神
在教育上我國自古便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觀念,在體育課堂的教學中培養學生對于體育教學的喜好之情尤為重要。在初中體育課堂的教學中教材仍然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要培養學生的體育樂喜精神還必須充分利用教材。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部分體育教師采取的是“教教材”的模式,由此導致教師成為教材的“朗讀者”,使得學生難以對教材內容產生興趣,也就無法形成對教學內容的喜好。為此,必須對教材的利用進行優化,形成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講授教材,由此提高學生對體育學習的喜好程度。體育教材是體育知識的載體,所以,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就一定要積極引導學生積極發現文本的隱性知識和素材,用自己探索發現的體育思想來培養和感染學生積極探索的樂喜精神。可以說,教師在文本研讀上真正的沉下去了,學生才能在學習中真正的樂起來。為此,教師具體需要做到:認真把握文本個性解讀,加速確定學生的樂喜教學思路。教學過程中既要考慮教師的“教路”,同時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學路”和教材的“文路”。例如,在足球體育運動注意事項的教學中,教師必須深入分析各注意事項的內在邏輯聯系以及學生實踐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從而編寫“順口溜”或繪制流程圖,降低學生對注意事項的理解難度并在尊重教材原意的基礎上豐富對具體的內容呈現方式;由此使得學生更喜于學習體育課堂教材知識。
3 豐富教學方法、引導自主探索激發初中生的體育樂思能力
在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對于問題的樂思精神,也是新課標下初中體育課堂教學的目標之一。在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有許多內容需要學生進行自主思考與探索,由此才能夠更好地掌握課本文字以外所表達的知識。例如,在足球運動知識中對于帶球技巧的介紹,課本內容較為簡單;如果學生不進行深入的思考將很難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要培養學生的體育樂思能力則離不開老師作為外因的引導干預。從教師的角度而言就是應當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對問題的接受能力以及抽像思維能力入手,不斷豐富教學方法,從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與思考。要豐富體育課堂的教學方法,教師應當采取以下策略:第一,多方收集素材,形成對某一問題的多種解決思路,拓展學生對于問題的思考空間。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收集網絡素材,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與教材所介紹的內容,對學生如何做好體育運動安全進行多個角度的講解。第二,在傳統的老師教授、學生聽課模式中引入師生探討環節,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的“教學”環節中,激發學生的思考積極性。例如,在進行體育運動知識講解時教師可以留出一些具備爭議性的話題,引導學生自主進行資料的查閱并在課堂上進行探討,由此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并在班級內部進行講解。第三,引導學生進行戶外實踐,從而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思考。足球體育課堂的教學必須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進行結合,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思維走出狹小的范圍。通過加強實踐教育,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思考,由此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4 解決學生學習的疑難形成對體育課堂學習的樂心境界
初中體育課堂的教學老師是重要的外因作用,但是,要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發揮與教學目的的實現還必須有學生的內因作用發揮。為此,必須讓學生從內心(本質)上認識到初中體育課堂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個體自主思考與積極參與的重要性。為達到上述目標,在以“學為中心”的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以下策略:第一,教師應當增加與學生的交流,從而向學生傳輸體育課堂學習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意識,提高學生對體育課堂學習的認可度。第二,優化課堂學習氛圍,從而為學生創造更好的體育課堂學習環境,讓學生感受并認可體育學習的重要性與嚴肅性,從而轉變對體育“副科”的認識。第三,創設良好的社會、家庭氛圍,從而讓學生在進行體育學習時能夠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與家庭支持,由此讓學生更樂于進行體育學習,提高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5 結論
全面促進初中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發展是中學教學的目標,而體育課堂教學則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以“學為中心”的指導原則下,激發學生樂娛、樂喜的學習主觀能動性,繼而實現樂思、樂心則是其中的關鍵所在。為此,本文提出應當:融洽師生關系提升初中生的體育樂娛態度,依托教材研讀培養初中生的體育樂喜精神,豐富教學方法、引導自主探索激發初中生的體育樂思能力,解決學生學習的疑難形成對體育課堂學習的樂心境界。最終,以更好地促進初中體育課堂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潘東鳳.應用目標教學模式提高初中體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7,33(10):73-74.
[2] 劉亞洲.構建有效課堂,提高體育素養——淺析初中體育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7 (31):107-108.
[3] 嚴立洋.淺析提升城鎮初中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山西農經,2016 (14):120+122.
[4] 江建吉.“智慧校園”下提高初中學生體質健康教學策略的研究——以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學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6,2(07):91-92.
[5] 紀金玲.初中體育教學提升學生主動參與策略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5,5(35):122-123.
[6] 張震偉,程曉.“以學論教”評價觀下優化初中體育教學的策略研究[J].才智,2015 (34):294-295.
[7] 陳錫龍.初中體育教學中游戲運用的現狀與對策——以余杭區老余杭片為例[J].學周刊,2015 (05):112-114.
[8] 張小蕾.愛學·樂學·會學·自學——基于“學為中心”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4 (16):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