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明
摘要:增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獲得感,高校思政教師就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思政課的講授形式;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上下功夫,注重從實際出發分析和解答我國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和學生困惑的問題;要提高自己科學研究的能力,讓課堂教學擁有深厚的理論支撐;教師在教學方法和形式上要有親和力,提升思政課的感染力;要善于利用網絡技術,開拓思政課教學的新模式。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 教師 獲得感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5-0112-02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這一要求為高校思政教師指明了未來工作的目標和方向。高校思政教師應正確認識自身肩負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勇做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要在教學科研上不斷改革創新,不斷提高教學科研能力和水平,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優秀課程。
一、對思想政治課要懷有崇高的使命,處理好教材與教學的關系,創新教學方法,重視教學效果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在完成“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任務。講好這門課,教師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正確對待這門課及其教材。思想政治課的政治性很明顯,必然要求思政教師要懷著崇高的使命,努力做好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宣傳教育,全身心地投入到為黨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人才的工作中去。思政課的教材內容多是帶有綱領性的基本原則,微言大義的內容居多,教材中的理論也多是抽象的,對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當代大學生可能缺乏足夠的吸引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新形勢下,必須結合新時期學生的認知特點,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思政課的講授形式和方法,要善于把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將教材的書面語言轉換為教學的口頭話語,將教材的理論情境轉換成教學的現實情境。高校思政課教材中所闡述的理論,很多內容大學生從中學就開始接觸,對他們來說似乎都是熟悉的東西,基本沒有什么新鮮感,但實際上又不見得真正弄懂這些理論的實質。鑒于這樣的客觀實際,就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方面能夠有所創新和突破,盡量避免重復性的講述,尋找新的切入點,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過程,提升大學思政課的吸引力。
二、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立足學生實際,講好思政理論課,充分發揮理論育人的功能
思政課的重要任務就是講述馬克思主義理論,講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能否將理論講透徹,讓學生喜歡聽能聽懂,這和思政教師的理論水平直接相關。所以思政教師就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上下功夫,將正確理解和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教師的看家本領。教師要做到對馬克思主義真懂真信,在課堂上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講透講好,真正達到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學生頭腦的目的。教師要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認真學好思政課教材上的理論。指導大學生在課前擴展課外閱讀,主動參與社會實踐,思考社會現實問題,做到帶著問題去聽課,帶著問題去討論,這樣學生才會聽出思政課的趣味,會發現思政課的魅力,思政課滿足了自己在理論方面的渴求和期盼,解決了思想上的疑難和困惑,在不同需求方面都有所收獲,自然就會對思政課產生獲得感。
當前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思潮,這些思潮對當代大學生影響很大,在他們認知水平有限、社會閱歷不足的情況下,或者被其沖擊得暈頭轉向無所適從,或者干脆囫圇吞棗不加辨析地接受。高校思政教師必須有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使命感,直面現實,應對這些思潮的挑戰,要有信心和底氣為學生答疑解惑。這就要求思政教師在給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同時,還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深入了解和研究各種社會思潮的由來與實質,研究當前社會熱點和理論難點,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緊密銜接,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學生頭腦,解除學生思想困惑,讓青年學生在多元化思潮面前明辨是非,能夠全面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成功,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際效果。
思想政治理論課要上好,讓學生有所收獲,教師自己必須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上更要有收獲。因而思政課教師必須重視科研,要提高自身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研能力。一般來講,理論只有經過深入研究而且有了自己的見解,有了自己的心得,在課堂上才能深入淺出,講出自信,講得自如,學生才能喜歡聽,也才能聽得進去。高校思政課所涉及的理論范圍廣,哪一個領域的理論弄精弄透都不容易,所以對高校思政教師來說,講好思政課,涉獵的理論范圍一定要廣,因而思政教師科研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廣泛了解本領域已經研究的成果,及時做好對各種馬克思主義理論新成果的宣傳解讀工作。在此前提下還要選中自己的研究目標,精深地鉆研下去,觸類旁通,以科研帶動教學,以厚實的研究成果提升課堂教學的水平和層次。思政教師也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當中,指導他們自己開展科研活動。教師要對學生提出的創新觀點給予支持和幫助,對取得的科研成績要給予肯定和鼓勵。學生通過參與各種科研活動,提升學習思政課的興趣,提高自己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重視思政課情感育人的功能,以恰當的親和力增強思想理論的可信度與感染力
思政課的獲得感還受教師親和力的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要求教學要富有理性,更要有情感的參與,不僅要講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性,同時還要帶著深沉的家國情懷和明確的政治立場,聯系社會實際宣傳真、善、美,揭露假、丑、惡,讓思政課更加鮮活和接地氣,充分展示其講授內容的真實性與感染力。思政課的親和力,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教師的親和力。“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親和力是以自己特有的素質,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所產生一種親近、和諧的力量,一種感染、凝聚的力量。”[1]通過思政課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富有情感的內在感染力,在與大學生直接的溝通、交往中引發學生的心理親近,產生積極的情緒變化,達到情感共鳴的狀態,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
思政課的親和力首先表現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的親和力。對于思政教師來說,要增強理論的可信度與感染力,與我們自身對理論的理解與講解有直接的關系。只有思政教師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具有鮮明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立場和態度,課堂上用飽滿的情感講真理、說真話,用真心去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只要我們把理論講透徹了,學生聽明白了,才有可能讓他們產生或增強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價值認同與情感認同。在教育內容上還要做到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了解真實的學生思想狀態,在情感上達到思想的共鳴,才能滿足學生的精神需要。在教學中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脈絡,善于將理論與現實結合起來,有力回答大學生普遍關注的社會現實問題,做到借事說理,融會貫通,真正做到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要有親和力,讓學生對思政課有獲得感。
高校思政課教育方法的親和力還表現在教育方法應獲得學生的理性認同,激發課堂共鳴。“教育方法的親和力,來自它與教育內容的匹配程度、與教育對象的契合程度,以及教育者對它的掌握程度。”[2]教學形式和方法只有在服從服務于教育目標、正確傳遞教育信息、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的基礎上才能發揮應有作用。在思政課課堂上,教師要善于選擇那些既能夠滿足學生情感需求又與教學內容相結合的具有時代性的教學課件、影像視頻,選擇那些既能增強教學效果又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升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時效性。
四、重視互聯網的價值,善于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課堂教學活起來,增強思政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
思政課的獲得感也考驗著教師如何對待新媒體時代的思政課教學。信息時代的大學生是互聯網的主力軍,各種形式的新媒體已成為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媒體技術改變的不僅是大學生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也改變著他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導向。當前的大學生思想更加趨于復雜,呈現出更加多變和個性化的特點。所有這些方面是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和研究的現實問題。習近平同志曾經指出過,政治工作過不了網絡關,就過不了時代關。我們必須認真研究網絡時代如何上好高校思政課的問題。目前,高校思政課的教學還存在著網絡教學渠道不暢的現象,一些教師對互聯網的價值認識不足,對互聯網對大學生影響的程度把握不夠。一些教師對網絡教學的認識還存在著誤區,網絡技術水平不高,從而導致思政課與網絡技術的結合不夠,使得高校思政課的時代性和吸引力不足。所以為今之計,思政課教師要及時轉變教育觀念,緊跟時代步伐,努力學習網絡技術,熟悉網絡知識、善于應用新媒體技術,使得原本枯燥抽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通過多種網絡手段,變得更加趣味盎然、生動活潑,讓學生能夠透過這些精心包裝了的理論教學,更直觀、形象地領悟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與魅力,通過線上線下的教學互動、教學評價等途徑,提高思政教學的實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課是立德樹人的課程,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課程,高校思政課要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和期待,這是黨和國家交給思政課老師的神圣而艱巨的任務。教師要深刻認識高校思想政治課的重要意義、目標任務和責任要求,努力做好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合格領路人。不斷通過課堂上高水平的授課,有效地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踐的新成果,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遠大理想,積極投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當中。
參考文獻:
[1]唐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幾個關鍵點[N].廣西日報,2017-04-06.
[2]溫靜.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N].中國教育報,2017-02-16.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