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波
摘要:情境教學法是當前語文教學中應用頗為廣泛的教學方法。這種以感性教育為特征的教學方法,主張“形真”的教學理念,以調動學生的感官加深學習體驗為目的,對于具有深刻寓意或哲理性較強的課文頗為適用。情境教學法整合了聲音、圖像、游戲、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資源和教學方式,達到活躍教學氛圍、用具體的教學活動來呈現抽象文字的目的,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給學生以思想的啟迪或暗示,對于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過渡階段的中學生教學效果更為明顯。
關鍵詞:警察與贊美詩 情境教學法 怪圈 顛倒與錯位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5-0203-02
情境教學法起源于英國,于上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并在我國中小學教育界得到了廣泛應用。這種教學方法是基于感性教育為核心理念設計教學活動的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整合聲音、圖像、視頻、游戲、角色扮演等教學資源或教學方式,有目的地創設教學情境,以調動學生的情緒,并通過感官刺激使學生獲取更多的學習體驗,形成潛移默化的暗示教育,真正讓學生感受到主動學習帶來的樂趣,最終實現認知水平和智力雙提升的目的。[1]情境教學法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優化,也被譽為“蘊含東方文化智慧”的教學模式。[2]
一、情境教學法的普適性
所謂“教無定法”,情境教學法并非全能型教學方法,選擇情境教學法還需要考慮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合理、高效是選擇教學方法的準繩。首先,中學生受個人成長環境的影響,對于年代久遠或生活環境陌生的課文,很難進入到課文情境中,而對課文中的人物解讀也很難到位,甚至出現偏差或誤解,情境教學法通過營造教學場景,使課文人物更加鮮活立體,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融入課文情境,引導學生與課文人物進行心靈觸碰。其次,對于人物個性特征鮮明、經歷豐富或人物關系復雜的課文,要對人物心理進行深入剖析,引導學生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也需要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沉浸于課文情境中。
可以說,對于中學語文運用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還是具有普適性的。比如短篇小說《警察與贊美詩》運用幽默藝術手法,揭示了19世紀美國社會的黑暗現狀,作者歐·亨利善于運用現實主義手法來展現人物及其生存環境,對于主人公流浪漢蘇比的形象塑造的內心刻畫深刻準確,揭示了黑白顛倒的社會現實。但為了讓學生體驗到人物內心世界的掙扎與無奈,體會“含淚的微笑”的藝術風格,則需要深入剖析人物的心理世界。而情境教學法正好可以幫助學生體會19世紀的美國社會,感受蘇比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樣子,并通過情境渲染來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
二、模擬情境,體會人物生存環境
環境對人的影響力是巨大的。要分析一個人物,首先要了解、甚至體會人物的生存環境,尤其是人生中的不如意之處,可以幫助學生對人物內心世界有更深層次的了解。但這篇小說所描寫的社會和年代,都與學生的真實生活環境相去甚遠。為使當代中學生能夠感受主人公蘇比所生活的19世紀美國社會,可以通過模擬情境創設的方法,引用視頻參考資料。《警察與贊美詩》拍攝過同名電影,也演出過同名舞臺劇,都可以作為視頻資料進行剪輯,豐富的視頻資料可以作為學生剖析人物心理世界的前提。
為學生創設音畫結合的模擬情境,以便于學生了解19世紀美國社會中小人物的生存狀況;并通過問題創設,引導學生對蘇比進行初步的人物觀察。如蘇比的身份,他的形象是怎樣的,他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他人生的不幸又是什么,等等。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了解人物。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得出相應的結論,比如蘇比的流浪漢身份,他衣衫襤褸,他最迫切的需求是冬居計劃迫在眉睫,而他卻無安身之所,等等。通過一系列分析,渲染出蘇比窘迫的生存狀況以及19世紀美國中下層人們生活的苦難,表現出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社會的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學生對蘇比這個人物形象的勾勒,為走進人物內心世界奠定了基礎。
三、推理情境,剖析人物內心世界
人物的內心世界是最難剖析的。中學生自身生活閱歷尚淺、生活環境相對簡單,要理解蘇比這種人的生存環境和內心世界存在一定的難度。情境教學法通過調用學生的情緒,創設“形真”的教學場景,以便于激發學生的感官刺激,以使學生與人物的情感世界形成觸碰,達到情感共鳴的效果。
而要剖析人物的內心世界,往往是通過人物的外在形象、言談舉止進行分析,尤其對其中異于絕大多數人群的地方,比如怪異的行為或言談舉止,與眾不同的形象,等等。這些特征描寫是作者用來刻畫人物的要素,也是學生剖析人物的線索,通過外在因素來揣測內在情感世界,是人物內心世界深度剖析的重要方法。
在這篇課文中,蘇比不僅外形奇特,其無處安身、食不果腹等生存狀況也與絕大多數人有異,而最令他與眾不同之處,還是他的行為。課文6到38自然段對他怪異的行為進行了詳細描述,尤其對于其行為細節的描寫更加逼真。在教學活動創設中可以充分利用同名舞臺劇或電影作品的剪輯來創設教學場景,以幫助學生邊閱讀邊梳理蘇比的怪異行為,通過視覺和文字的感官刺激,使蘇比這個人物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形真”的藝術形象,然后再以結果導向來分析人物的行為。比如蘇比想飽餐一頓,卻被人推倒在人行道上;他想調戲女子,卻反被女子所糾纏;他想大吵大鬧,卻被誤認為是學生;而更具戲劇性的一幕是,當他想偷雨傘時,卻反被當成了雨傘的主人。
蘇比的尷尬遭遇和怪異形狀,表現了19世紀美國社會底層民眾的慘痛處境。在歐·亨利的筆下,這個人物的慘痛處境是以所想和現實之間的顛倒和錯位表現的。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他想走進一個房間,但他卻走進了另一個房間;他不想走進這個房間,但命運卻恰恰把他引進這個房間。這種令人發笑和遺憾的生活命運的顛倒和錯位是人類社會分化為階級之后的一種“怪圈”現象。所謂“怪圈”便是生活現實和人們所想之間往往存在悖論和陰差陽錯,人們極力躲避的和不愿的恰恰會落到你的頭上,而你孜孜以求的往往不如所愿。這是不以人們的意愿所轉移的。
“怪圈”現象是文學創作的最佳素材,因為這種“怪圈”現實生活材料帶有傳奇性,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除此之外,文筆帶有諧趣性,往往令人忍俊不禁。由于有這兩個特點,有才華的作家往往對此青睞有加。美國作家歐·亨利以此創作很多作品,《警察與贊美詩》便是其中之一。這篇作品的獨特之處在于主人公的所愿并非一般常人所愿:常人最不愿意去的地方是監獄,但蘇比為了度過寒冷的冬天,想方設法要去監獄,因為監獄雖然是個關押犯人的極不自由的場所,但在監獄里卻不至于凍死。這個違背常理的愿望極其荒唐可笑,但卻反映了19世紀美國資本主義社會下層勞苦大眾的窮苦不堪的生活狀況。
這篇小說的特殊之處,不僅在于開頭極為悖謬,使人發笑。后來的情節發展更是出人意外,使人陷入“含淚的微笑”的情節之中。蘇比千方百計想入獄,但警察卻沒有叫他入獄,這種極為悖謬的情節發展,在反映這個社會下層勞苦大眾的生活困頓的同時,也反映了“法治”(警察)的悖謬,在人們“犯罪”的時候,警察視而不見、臭而不聞,聽之任之,鬧出使人忍俊不禁的“噱頭”,但當蘇比被教堂里的贊美詩的音樂聲感化,而決定棄舊圖新,重新做人的時候,卻莫名其妙地被警察逮捕了。這個情節是個巨大的寓言,從一個方面反映資本主義社會所標榜的“民主”“法治”的陰暗面及它的虛偽性。
“怪圈”現象是人類社會形成階級、分為等級之后的一種令人憤懣而又無可奈何的社會現象,對這種現象進行形象化的反映,造就了許多偉大的作家和偉大的作品。人類社會的進步是逐步讓“怪圈”減少,以至于消失。“怪圈”現象的多少是衡量一個社會進步的標尺。在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里,“怪圈”現象較之資本主義社會要少得多,可針對此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這個目的在進行情境教學的時候,一定要給予應有的關注。
參考文獻:
[1]馮衛東.情境教學操作全手冊[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10.
[2]李吉林.為兒童快樂高效學習——李吉林情境教育實踐的探索[J].中國民族教育, 2015(3):63-64.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