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紅 徐義萍
摘要: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社會人才需求特征要求職業院校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職業院校應從教學環境營造、課程設計、雙師型教師培養、教學質量監控4個方面著力,加快構建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合格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關鍵詞: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理實一體化
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即將職業院校的理論課與實踐課實現一體化設計,使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同步進行,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類似于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的一種新型職業教育教學模式。
一、 社會人才需求特征要求職業院校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飛速發展,職業教育為我國經濟社會建設提供了大量技術技能型人才,2016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42.7%,其中職業院校招生人數占據了半壁江山。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步入一個新的階段,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產業結構面臨轉型升級壓力,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為理念引導的一批新興產業急需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迫切需要以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主的應用型高職院校創新發展,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調整專業結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新時期社會急需的技術技能人才,否則就會阻礙學院的發展甚至在激烈的招生競爭中被重新洗牌。職業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養”,人才培養的關鍵是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授課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以職業為導向,以工作崗位為具體要求,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二、 職業院校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構建
真正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首先必須完善相關規則制度,理實一體化教學需要對課程進行“理實一體化”設計,把知識點嚴格分解為若干結構單元,哪些知識點適合在普通教室上課,哪些知識點設計成實踐課在實訓室上必須明確,而且要能落地,要實現普通教室和實驗室同步排課。實踐課與理論課的比例、教師上理論課和實踐課的系數分配,考核方式等必須事先明確。
(一) 積極營造理實一體化教學條件
理實一體化教學對學校軟硬件的要求較高,有的實踐教學可以在普通的教室完成,而有的實踐教學環節要求在實訓室完成,對儀器、設備、耗材等的要求不盡相同,這就要求學校制定相應的教室、實訓室管理辦法,保證理實一體化教學過程的順利實施。如水環境檢測與治理技術專業的學生目標崗位是從事水環境檢測的工作,要求學生除了有必需的專業知識以外,還要有一定的實驗室操作能力,這就要求學校配置相應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的實訓室。同時可以探索進行實驗室開放管理,對有興趣的同學及創新創業團隊等開放使用,有利于提高設備利用率,實現實驗資源的共享。
(二) 一體化設計理論與實踐教學模塊
深入貫徹職業教育理念,結合學校的實際辦學條件,探索將已有實訓室改造為“理實一體化”教室,配備一系列與教學有關的標本、模型、掛圖和多媒體課件等教學設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邊進行理論講授,一邊指導學生利用身邊的各種教具加深理論的記憶,同時學生通過對標本、模型和掛圖的觀察以及實際操作練習,對認知、感知立體的概念等有積極作用,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使學生建立深刻印象。如CAD制圖、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工程測量、風景園林設計等課程,有利于理實一體化教學的設計。
(三) 加強教師能力的培養
理實一體化教學要求教師既要具備相關的理論知識,又要具備一定的行業實踐能力,對崗位工作過程了如指掌,才能更好的對課程知識點進行理實一體化設計,更好的指導學生進行實踐鍛煉,這就要求加大對教師“雙師”素質的培養,通常可采用送教師到行業、企業定崗鍛煉,請行業、企業知名技師到學院授課,名師、技師幫帶青年教師等多種途徑,實現對教師素質的提高。
(四) 加強對教學質量的管控
目前國內多所高校已建立教學質量控制體系,健全的質量監控體系,在于教學質量監控指標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可以以滾動式的狀態全面綜合反映出質量監控的情況,理實一體化教學的設計與應用是一個動態的、不斷改善的過程,要根據實際應用中遇到的問題及時修正。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尤其提到要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新的發展時期,面對國內外環境的變化,職業院校應著力深化教學改革、積極構建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娟.“理實一體化”實驗室建設的探索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0(12):35-36.
[2] 湯俊梅.高職工學結合理事一體化課程教學的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3(18):138-140.
[3] 陳鵬,薛寒.“中國制造2025”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新使命[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4(1):77-84.
[4] 張艷.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路徑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8(2):25-26.
[5] 陳麗婷.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辨與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30):82-85.
[6] 莊文彬.轉型時期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50):67-68.
[7] 周建松.面向2020年的高等職業教育[J].職業技術教育,2011(12):44-46.
[8] 劉海,何國良.“五大發展理念”指導下的學科教學改革[J].教師教育論壇,2017,30(12):38-40.
作者簡介:張軍紅,徐義萍,重慶市,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