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教學工作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工作逐步變得更加靈活和開放,教育質量顯著提高。但是,在許多農村小學由于學生底子薄、基礎差,對學習缺乏興趣,家庭輔助學習嚴重不足等多種因素制約,導致農村的教學質量難以提高。
關鍵詞:小學;淺談;數學
針對小學數學教學淺談幾點看法:
一、 “對癥下藥”,對學生進行分類指導
數學是人類進步的工具。在農村,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或聚集區,孩子們大多沒有經過學前教育,學習習慣差、數學基礎不扎實,學習興趣不高。特別是有的學校,學生生源復雜,有漢族、回族、東鄉族等,民族習俗、生活習慣、語言、入學年齡等存在較大的差異,導致了數學教學的多樣性。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對癥下藥”,分類指導。
1. 融合差異,組成團結的班集體。學生入學后,要及時摸清每個學生的底子,掌握家庭情況、學習特點和數學學習程度,做到“有的放矢”。有些回族孩子在入學前只有一個本民族的名字,如“阿詩曼”“曼熱燕”“馬熱比也”,沒有一個正規的名字,與其他學生比存在較大差異,學前教育基本是空白,經常把老師弄的啼笑皆非。因此,要盡量融合各民族學生習俗、習慣、語言和年齡等差異,教育學生尊重民族習俗,改掉不良習慣,發揚學生優點,做到取長補短,努力組成一個相互團結、活潑友愛的班集體,營造學習新環境。
2. 學玩結合,明確學習目標。農村少數民族孩子缺乏學前教育經歷,剛入學后因為環境改變,對新的學習生活有恐懼心理。教師要通過愛心教育和心理輔導,減輕學生對學習數學的恐懼,提升學習信心,幫助學生逐步適應新環境。這一點對于農村學生尤為重要。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列舉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抓住學生“愛玩”這一點,學玩結合,在“玩”中學,在學中“玩”。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搞清楚什么是數學?學數學為了什么?生活離不開數學這個道理。
3. 寓教于樂,激發學習興趣。教師要綜合學生、教材、方法和自身特點,結合農村實際充分備課。在課堂上要以講故事、做游戲、表演等趣味性的形式導入課程,永葆數學的新鮮、有趣,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激活學習熱情,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主動去探究數學的奧秘。例如:在講《中括號》時,在算式360÷(12+6)×5中,第一步計算小括號里面的,第二步要算乘法就得加括號,但前面已經有小括號了,如果還要加一個括號就得換一種形式,這樣就產生了中括號。于是我告訴學生,就像襯衣外面不能再穿襯衣了,得穿外套,這樣學生就記住了穿衣的順序是:先穿襯衣,再穿外套。運算的順序是:先算小括號,再算中括號,最后算括號外面的。這樣表示更有層次,更清楚。簡單形象的舉例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增強了學習數學的熱情。
二、 學用結合,使數學教學生活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在數學教學中,就是把“數學”同“生活”融為一體,緊密地聯系起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1. 聯系生活,導入新知。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數學,生活中的數學,積累數學知識。讓學生數一數家里有幾個人,有幾只小羊,幾只小雞,從家離學校有多遠,乘什么交通工具,分別需要多少時間,比一比身高、體重,認一認周圍的圖形,提前了解“雞兔同籠”“距離”等問題,感受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養成主動發現數學問題、學習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好習慣。
2. 模擬實景,體驗數學生活。教師可以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帶到課堂上來,例如,在進行《人民幣》的教學中,可以創建模擬購物情境,讓學生用人民幣進行購物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自己掌握平時的學習用品或生活用品的價格資料,如一個籃球、足球、一支鉛筆、一塊橡皮、一只羊、一只雞的價錢是多少。農村的學生還可以幫助爸媽算算電費、水費、柴米油鹽的支出,不僅可以真實的感受生活中的數學,還可以感知數學的樂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3. 手腦并用,培養動手能力。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在課堂上,教師要通過讓學生親身體驗、實踐操作、合作與交流,引發學生的探究和操作欲望。如在教學《平均數》時,讓學生自己動手把12支鉛筆擺一擺,可以2支2支的分,有的3支3支的分,有的4支4支的分,有的6支6支的分,分法不同所得結果也不同。然后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實踐與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例如在平面圖形和立體圓形拼組中,讓學生拿出自己用過的圓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小組合作拼自己喜歡的圖形,拼出了房子、汽車、各種動物、植物。匯報時,學生不光說出了本組怎樣拼出這個圖形,還說出分別用了幾個什么圖形。腦、眼、手、口得到了協調發展。
三、 爭先樹優,培養學生競爭意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年齡的兒童,在合作和競爭條件下比在默默無聞條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地學習與工作,更能顯示和發展自己的潛力。教師要抓住這點,培養學生“爭上游”的競爭意識。
1. 學會比較,激起學習上進心。要引導學生學會小組之間、男女生之間、個人之間進行比較。例如今天一共計算了多少算式,正確了多少,哪個小組計算最多,正確率最高,可以利用“小蘋果”“小太陽”等貼畫予以獎勵。通過比較讓學生正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激起上進心,樹立改正缺點的決心。
2. 導入實例,增添學習趣味性。直觀生動的圖畫和生活實例讓學生陶醉其中,不知不覺地把知識牢牢掌握。如在教學《找規律》中,可以鼓勵學生用小羊、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等卡片來吸引孩子主動發現其中的規律。在教學《角的認識》時,我先請學生和三角板交朋友——握手,感知角是尖尖的,接著出示校園、教室、學生活動等情境圖,引導學生發現角,感知角就在我們身邊。之后我出示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讓學生發現角,并讓他們舉例說一說日常生活見過的角,進一步加深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
四、 轉變觀念,破解農村家庭教育難題
在農村,由于辦學水平、辦學規模、生源單一、師資力量、學科結構等種種原因,導致各方面教育教學工作難以達到均衡,農村教學質量一直難以大幅提升。農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等心思亦十分迫切。如何真正做到教育公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教師要正確面對農村的現實,在數學教課中要有側重,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前提下,練習的安排要易多難少,讓學生樹立信心。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最好在學校里解決課后練習的任務。
作者簡介:
劉愛平,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蘇武鎮西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