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即過去,正因為這個特點,對于很多初中學生來說,歷史課堂是多么枯燥無聊,再搭配傳統教學方式,更讓很多學生“藍瘦、香菇”,漸漸地對歷史失去興趣。因此,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求改變這種教學困境,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上不再“藍瘦、香菇”,反而能拿出自己的“洪荒之力”來學習歷史。如何解決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文結合自身教學談談幾點做法。
關鍵詞:歷史課堂;教學方式;學習興趣
一、 優化導入設計,引發學生好奇心
導入是講授新課的首要環節,有如一場戲劇中的“序幕”。由于處在初中階段的學生身心依然處在一個發展的重要階段,尚不成熟,對一些新鮮事物具有較強的好奇心理,并且思維活躍求知欲望也更加強烈。所以,在歷史教學中就可有效利用初中生這些心理和性格特征,并結合各種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導入,首先利用豐富多樣的課堂導入環節將學生注意力吸引到新課程的學習當中來,激發學生欲望和興趣,加強互動交流并切實拉近師生心與心的距離,更加有助于后續教學的有效開展,真的做到“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比如,在學習《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一系列問題作為導入:“人是怎么來的?是從猴子變來的嗎?人與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動物?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么?我國境內最早的居民是誰?他們長的什么樣子?吃什么東西?住在哪兒?……”如果把問題探究假設成一個個關卡,那么解決問題就類似于生活中孩子們的游戲,解決一個問題就等于闖過一關,把學生置于“探索者”和“發現者”的位置上,讓學生到歷史的隧洞中去探索發現。這樣的開頭,就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達到預期效果。只有學生對某一現象發生驚奇和疑問時,他們才愿意去進行探索。
二、 將歷史故事化,變枯燥填鴨為生動描繪
因初中課時原因,初中歷史課本中涉及的史實往往只是個大概描述,那么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不能照本宣科。值得嘗試的是,將歷史知識滲透進故事情節之中,把歷史故事化,以曲折的情節和生動的形象去吸引學生,學生有興致,易接受,對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例如“商鞅變法”是《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這一課的重點。我通過講述“商鞅徙木立信”和“商鞅將唆使太子犯法的兩個師傅治罪”兩個故事,讓學生認識到商鞅取信于民、堅決實行新法的決心和他不畏權貴、同舊勢力作斗爭的可貴品質。這樣,學生對商鞅變法的意義,就能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同理,教學中為了說明商紂王的殘暴,就講“炮烙之刑”;講巨鹿之戰時,就講“破釜沉舟”;講班超出使西域時,就講“投筆從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講祖逖北伐時,就講“聞雞起舞”;講淝水之戰時,就講“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等。
三、 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探究
歷史情境教學就是運用圖片、錄音、錄像、電影、電視、課件、學生表演等各種教學手段,復現或創設出一種合理的歷史情境,渲染出具體、形象、生動、感人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從聽覺、視覺、感覺等多方面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環境和氛圍中去感知和探究歷史,最大限度地幫助他們了解和掌握因遠離他們而難以理解的歷史。
新版的七年級歷史教材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插圖多、直觀性強、形象生動。講好課文中的有關插圖,對引發學生興趣,增進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記憶,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作用。戰國時期封建社會的形成,是通過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各國的變法或改革來實現的。在《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就充分利用插圖“商鞅舌戰圖”。我在講課時,一面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商鞅舌戰圖》,一面向學生講解:“圖中就是當時商鞅舌戰大臣的情景。中間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這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對變法的大臣辯論。你看他手拿竹簡,引經據典,振振有詞。他響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法口號,意思是只要對國家有利,對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坐在他對面的是兩個保守派大臣甘龍和杜贄,被商鞅駁得張口結舌,坐不安席。這一場歷史性大辯論,最后由秦孝公作決定。他說:‘商鞅說得對,就按商鞅說的去辦。”在講述這個故事的過程中,學生興趣大增,既了解了商鞅作為改革家的氣魄和才華,又懂得了改革的不易,也提高了學生對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的認識。
四、 巧妙設置疑問,吊學生的胃口
歷史課堂之所以遭學生抵觸,無非內容遙遠,學習被動,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時不時地拋出一個好問題,能激起千層浪,巧妙地設置學習疑問,吊吊學生學習的胃口,能讓學生樂于其中。記得大學期間某老師曾說過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并不僅僅在于讓學生知道和記住過去所發生的事情,還要掌握學習和探究歷史的方法,培養學生用歷史思維去認識和了解歷史本質、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真的設置出一個優質的問題,那么其一定能夠有效調動起動腦思考的欲望產生思維的碰撞之花;并且能夠引發和挖掘學生的聯想能力,產生預測性的思想和見解;更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展開探究和獲取,并在不斷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比如在學習《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基業》一課時,分析秦始皇鞏固大一統的措施時,因為之前已經講述了秦的發展與兼并六國的過程,這樣學生就已經了解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對于統一后的秦朝首先要采取的措施,學生就能很快設身處地的去思考,要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當然也可以是逆向倒推式的提問,比如分析秦王掃六合的原因。課本上有一句話“秦統一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提問:春秋戰國時期眾多諸侯國中為什么是秦統一六國呢?秦國憑借什么走向強大?學生很快就能將自己置身于當時的時代,去尋找走向強大的原因,從春秋戰國時期一點一滴的史實中去找出原因,就像偵探破案一樣,抽絲剝繭,逐條比對,找出證據,當學生找出一條理由時會非常有信心,比傳統填鴨式的被動學習接受得更快,自然而然對于歷史課堂樂于其中。
近來,我在研讀一些教育教學理論時候,記得曾看到夸美紐斯說過:“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應該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們身上激發起來。”所以,只要我們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善于鉆研,勤于思考,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就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不讓學生在學習歷史面前感到“藍瘦、香菇”,有感而發,不吝賜教。
作者簡介:
彭云,江蘇省溧陽市,江蘇省溧陽市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