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學習英語閱讀的過程中要培養獨立的閱讀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隨著新課標對學生能力要求的提升,需要教師改革英語教學的模式以適應學生發展需求,本文主要闡述英語閱讀教學中如何結合整體,從英語閱讀的各個環節提升英語閱讀教學效果和學習效率。
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整體教學
一直以來,英語閱讀在英語教學中含有很大比重,而教學改革加深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和壓力,教學策略的轉換迫在眉睫,教師要改變現有的機械學習的方式,采取積極主動參與式教學法,同時,英語新課標明確指出英語閱讀教學應當作為一個整體來教學,而不是分散割裂開來的,因此,教師要圍繞文章的整體內容和篇章結構展開教學,讓學生效果最大化地獲得文章傳遞的信息,以下主要從導入、過程和讀后三方面闡述閱讀整體教學方法,將每一環節的教學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
一、 Prereading,調動多種感官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門課的課前導入就是整個課程的引領,而任何一門學科教學長期采用單一化模式,就會讓學生產生厭倦感,隨著學生學習壓力的增加,枯燥的課堂讓學習效率驟降,這時,教師利用精彩的課前導入,利用有限而短暫的時間激活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將自己代入到閱讀情景當中,從整體出發,把握全文脈絡。
例如,在講述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11 How was your schooltrip?》時,本單元的題目出現時,就引發了學生們的熱議,在學習“Helens and Jims diaryentries”之前,我先讓學生與小伙伴分享自己經歷過的或向往的學校旅行。有的學生提到“visit the museum”,在清明節時,學校組織去歷史博物館,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精神和豐功偉績令人震撼;也有學生講述了“have an outing in spring”,在初春時節走出校園,感受生命的氣息,大自然煥發的生機讓人心曠神怡,所有的壓力都一瞬間拋之腦后等等。課后,我還讓學生將自己的經歷仿照文本改寫,主題討論式的導入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引發對學習內容的興趣,為之后的文本教學奠定良好基礎,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課堂導入可謂是一門藝術,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教材內容的設置精心設計導入內容,遵循課程教學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利用時事引導、視頻、游戲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性,在導入中整體感知閱讀內容,體會情景內涵。
二、 Whilereading,提取篩選信息
過程閱讀,主要是從整體分散到局部,再從局部上升到整體,由粗到精,對全文進行詳細解讀,而不同的閱讀文本有不同的體裁和結構,如記敘文中的有效信息就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果,議論文則需要論點、論據、論證,教師要量體裁衣,指導學生從大量的文章信息中提取出關鍵性信息,再將關鍵的信息整合后總結出全文的中心思想。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6 Anold man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時,Section A中的閱讀部分是一篇典型的記敘文,由提出的問題部分便可看出,問題包括文章講述了什么、主要角色是誰和他看起來像什么,了解題目要求后,學生便開始帶著問題瀏覽文本,這就重在考查學生的信息篩選能力,第一個問題是針對全文意思的總結概括,而第二個問題在瀏覽文章時,不難發現答案是Monkey King,最后一個問題中在文中有原文提及“he sometimes does not even like a monkey, and he can make 72 changes to his shapes and sizes, turn himself into different animals and objects.”,第三個問題中有的學生將“like”理解成了喜歡,然而在文本中找不到對應的答案,仔細分析題目后才發現在翻譯時出現了錯誤,應該結合be動詞譯為“像”。在下一題目中提問的是“他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學生們吸取之前的經驗教訓,仔細瀏覽篩選文本信息后,給出了完整的回答。閱讀的過程是精細的,每一個關鍵的信息都需要學生發現,養成一雙抓住關鍵的火眼金睛。
閱讀的中間過程是最關鍵的時刻,考驗的不僅僅是學生的提取信息能力,更是學生的辨別分析能力,因此,教師將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教學模式的改革,構建民主化、平等和諧的英語閱讀課堂。
三、 Postreading,開展系列循環
閱讀結束后的總結在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這是一個讀后輸出的過程,是在學生基本掌握全文后的深化理解過程,通過總結文本中的重點短語、語法,對文中的疑難問題進行集中復習,運用缺詞填空的方式考查學生對文章的掌握程度,對文本大概思想內容的復述,能夠理清學生的思維脈絡,條理清晰地整理整節內容的核心,在循環往復中加深對閱讀的理解。
例如,在講述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2 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時,本節閱讀內容是關于“Students Who Volunteer”,描述了兩名中學生利用閑暇時間幫助他人,從中獲得快樂的故事。學生在我的指導下對文章通篇理解后,對志愿者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我讓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志愿活動和理由,有一位學生說:“我更喜歡Mary的圖書館志愿者,我本身也是各類書籍的閱讀愛好者,文中提及的‘The kids are sitting in library, but you can see in their eyes that theyre going on a different journey with each new book,這句話讓我感受到了知識帶來的無窮力量”,這位同學的發言引起了學生的不斷贊賞,每位學生都不遺余力地發揮自己的語言能力,表達自己的想法。在一系列的循環中,學生吸納了別人的閃光點,也使得自己的知識體系更完善。
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開口,在反復的鍛煉中提升語言組織能力,可以采取龍擺尾式讓學生總結陳述他們本節課學到的重點內容,或者分配小組任務,合作完成,充分發揮每位學生的優勢,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來。
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最重要的是掌握其中的方法,針對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實施不同的教學策略,傾向重點也各不相同,教師要著眼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重視整體教學,逐步推進英語閱讀教學模式的改革,構建高參與度、高接受度的英語課堂。
參考文獻:
[1] 郭胡汝芳.初中英語閱讀課文整體教學模式初探[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5(4).
[2] 楊進.初中英語閱讀整體教學法分析[J].中學英語園地(教學指導),2012(32).
作者簡介:劉曉慶,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民勤縣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