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與法治課程基本理念是以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為其構建的基礎。目的是促進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要求在教學中應當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必須注重“生活化”教學。因此,在教學課程中,讓學生在實踐生活中提高認識,在認識中再實踐,從而讓學生在各種生活化的教學中構造每個學生自己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模式;理論聯系實際
《道德與法治》是初中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以初中生的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修養和法治素養發展為根本目的。而隨著新課改實施,初中道德與法治也面臨著教學模式的轉變,而生活化教學模式作為當下的一種具有重大意義的教學方式,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將生活化教學模式應用到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必然會發揮重要的作用,能夠讓學生更加真切地感知,加強學生的直觀性、真實性,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構建一種高效的教學課堂。以下筆者將就如何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進行一些探討。
一、 立足于生活,以激發學生興趣
《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與學生生活聯系十分緊密的課程,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但是,正因為其理論性較強,很多學生都會在學習中漸漸地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喪失學習興趣,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在此時,教師一定要注意將課程與學生們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以實際生活為途徑,寓教育于生活之中,通過各種精妙的教學設計,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要注意的是,也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包括思維空間、探索空間、實踐空間、變向思維空間以及思維和行為升華空間等等)。要注意突出教學中的生活化色彩,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例如,在課前的教學目標中設置問題時,要基于生活情景,注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關于本課題的相關問題,以不同的方式指向最終的教學目標,條條大路通羅馬。在學習“責任與義務”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學校召開了運動會,因為時間較久,天氣較為炎熱,運動強度比較大,比賽后地上留下了不少水瓶和紙屑,本班同學因為位置靠后,最后離開運動場。然后,教師可以請同學們就“地上的垃圾不是我丟的,該不該我撿”展開討論,從而自然而然地將社會生活和“責任與義務”聯系起來:在社會責任面前,我們不應該因為其不是自身義務就逃避和推諉,而應勇于承擔起屬于青年一代的責任和義務。于是通過這一生活化的問題,就使得學習不再單調,不再枯燥,從而探究問題也不會流于表面,可以直擊到問題的核心所在。學生們可以借此更好地認識到“責任與義務”的內涵,并對相關知識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 創設實際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思考
在以往的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是照本宣科,講授的內容太多,并與學生們的生活相去甚遠。這樣就造成了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大部分時間都用來消化教師所講授的內容,從而難以將實際生活與所學知識結合起來,這就造成了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下,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重視生活情境的建設,讓學生獲得更加真實的體驗,起到更好的效果。在創設生活情境的過程中,要體現學科特點,注意不能脫離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與社會。創設情境時,還要通過各種途徑廣泛收集國內外的時事資料以及本地鄉土的實例等等貼近學生生活的新聞,創設出真實的學習情境,以概括和提煉出更符合實際的問題。例如,在學習“學生的自我保護”時,教師要求學生制作關于“自我保護”的卡片,分為男生、女生兩種,學生應自行完成卡片,要求包含“天災的自我保護”,需要包含一些自我保護措施,此外還需包含各類報警電話;女生的卡片還應添加關于對陌生人的小心防范。借此方式,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思考,此外,教師應在學生制作完成后給出指導,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考。
三、 開展生活化的課外實踐活動,提升學科素養
課外生活化實踐活動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它可以將課堂教學知識延伸到課外,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一方面,學生能參與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梳理并印證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增強了生活體驗,提升了感悟力。
比如:在講授八年級上冊《維護國家安全》時,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習近平主席的總體國家安全觀及生態、資源、科技、中印洞朗事件等的圖片、視頻資料。另一方面,組織學生參觀維護國家安全的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跡,從學生的身邊生活實際出發,貼近學生的生活經歷與生活經驗,避免了課程學習的枯燥,引發學生共鳴,這是提升課堂實效性的重要途徑。因此,在進行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實施時,一定要將學生置身于他們所熟悉的情景中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 聯系實際生活熱點,對所學知識進行升華
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道德認識和法治觀念,從而
使學生在社會角色扮演中,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更好地將所學習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傳統的課程培養方式遠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一味地強調服務于未來的生活,需知,這種想法是形而上學的,嚴重地脫離了學習的即時性,脫離了學生的自我發展。對此,要創新此門課程,就要通過生活化教學模式縮小學生在生活與知識性學習的距離,使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比如以發生在世界各國的地震中每次都有著全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援為例,深刻地體現了眾志成城的團結意識,顯現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
總而言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中,積極地將生活引進到學生的學習中,幫助學生克服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抵觸心理,激發他們學習這門課的熱情,這樣才能更高效地傳授課程知識,讓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真正回歸我們的生活。因此,生活化教學模式也是具有重要實踐意義的,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教學質量的全面進步,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王曉軍.初中思想道德課活動教學法探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2] 呂鵬.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情境創設的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柯國濱,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鳩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