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與法制課程內容的設置與我們日常的實際生活是息息相關的,這種極強的關聯性對課程的鋪展、實踐以及對學生思想品德的熏陶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這種思想教育類的課程,如果課程所學內容僅僅停留在知識層面而并非進入學生的生活中,那就完全喪失了其存在的意義,課程的生活化不僅便于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深度理解,更加利于課本知識的日常拓展,本文就將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生活化展開淺要討論。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方法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生活化對課程本身的順利開展是十分必要的,眾所周知,這門課程是我國德育教學的重要依托,而德育本身便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同時教學的生活化對教學的順利開展也是十分必要。
一、 什么是生活化教學
所謂生活化教學就是將課程所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事件相聯系,從身邊的實例入手讓學生切身體會教學內容的一種教學方式。由于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容多為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因此這門課程的生活化教學并不困難,其關鍵點在于老師能否主動脫離教材、樹立起生活化教學的教學意識、幫助學生將課程內容回歸實際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悟道理。
二、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生活化的意義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我國居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各種各樣的思想道德問題出現在了學生身邊,面對這些問題很多學生逐漸迷失自己,甚至誤入歧途,而這些學生中不乏一些學習成績優異的“優等生”,而他們的社會與法治課程的成績同樣也不會很低,那么究竟是什么導致了這種現象的出現呢——這就是課程與生活的脫節,現階段的課程內容雖然廣泛地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是如果不能夠將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那也無異于一紙空談。
三、 如何開展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
(一) 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眾所周知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新課標德育方針為總思想所制定出的一系列教學體系,著重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其教材本身也是圖文并茂淺顯易懂的,并沒有過于晦澀難懂的教學知識點,大多數知識內容也是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新版的《道德與法治》教材雖然是由過去的《思想品德》教材發展而來的,但是其教學內容更為廣泛,與學生的生活聯系也更為緊密,在這樣的良好前提下,若要將課程內容進行廣泛的生活化,首先就要激發起學生們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可以主動將知識與生活相聯系,積極參與進課堂教學。同時,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樣影響著課程的教學效率,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不僅利于學生對知識內容的吸收,同時也利于課堂教學的開展。例如老師需要同學們就“感悟生命之美”進行舉例,這種實例在中小學生中隨處可見,但若是學生學習熱情不高,課堂氛圍不活躍,很可能導致舉例單調,甚至于“無人問津”,因此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注意課程進度的要求,還應當關注學生們的課堂反應、心理變化,及時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熱情。
(二) 培養學生發掘生活的能力
正如上文所說所謂生活化教學就是將課程所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事件相聯系,從身邊的實例入手讓學生切身體會教學內容的一種教學方式,因此生活化教學僅僅通過老師一方面的努力使完全不夠的,老師還應當幫助學生培養發掘生活的能力。道德與法治課程所針對的是年齡較低的中小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雖然沒有成人一般豐富的人生閱歷,但還是具備一些基本的生活經驗的。就我們日常的教學經驗而言,有些學生雖然有著一些和課程內容關系十分緊密的生活經驗但是卻沒有發掘生活的能力,并不知道如何將課上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雖然觀察、發掘生活的能力并不是我們課程的教學重點之一,但是不容否認的是這種能力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順利開展是有著很大作用的,學生如果能夠主動地發掘日常生活,并與所學知識相聯系,那么生活化教學的問題便可迎刃而解。因此作為老師而言我們不僅需要兼顧日常教學還應幫助學生發掘生活,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并勇于將這種學習經驗與別人分享探討,從而幫助課程的學習。
(三) 課堂內容的豐富與創新
目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方式大多較為單一,通常還是以老師的課堂講解為主,外加一些事實舉例,這種教學方式缺乏互動性,同時也很難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但是就課程本身而言,《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兼容性還是很強的,可以將很多教學方式融入其中,例如可以開設情景教學,老師通過安排一些情境短劇,讓學生參與到具體的環境中,讓學生們可以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深度,讓學生們在近乎真實的情境中自主學習,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增強了師生的互動性,也讓學生今后在遇到同樣問題的時候可以從容應對。還可以多多利用多媒體幫助教學,一些感人至深的、教育性很強的影視作品對學生們的教育意義不亞于課程講解,《道德與法治》課程所針對的學生們恰好處于一個樂于觀賞影視作品、對于未知世界充滿好奇的年齡,通過這些正能量影片的教育可以幫助他們樹立起更為主流的價值觀,并且能夠幫助他們在較為輕松的氛圍中自主學習。
(四) 關注社會熱點增強課外實踐
社會熱點向來是學生們熱衷討論的話題,而這些熱點同時能夠檢驗他們對不同事物的不同理解,學生的價值觀是否與主流社會需求相符也可以通過他們對熱點問題的探討感受出來。在課堂上老師應當鼓勵學生們踴躍發言,敢于說出自己對一些熱點問題的看法,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同時還能夠增強課程的時效性,老師可以選取最近討論較為激烈的問題著手,聽取學生們的想法,并與學生們展開討論,縮短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強溝通交流,讓學生愿意與老師成為朋友,同時也更愿意投身于課程之中。增強課程的課外實踐可以讓學生們將所學知識回歸于生活中,讓生活與課程的練習更加緊密,例如一些與家人共同完成的課程任務可以增強學生與家長的交流,減少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代溝,讓學生可以理解家長的辛勞,從而更加真實地感悟生活。
總之,“知識源于生活也應當回歸于生活”,《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同樣需要生活化的回歸,各位教師朋友們需要幫助同學們將課程與生活相結合,從生活中學習知識,從知識中感悟生活,讓《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增添新的光彩。
參考文獻:
[1] 丁權.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德育生活化教學方法淺析[J].新課程導學,2017(3).
[2] 張蓉.基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的探討[J].學苑教育,2017(4).
[3] 王志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J].新課程,2016(10).
作者簡介:謝生香,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湖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