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泱泱大中國悠久而深遠的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涵養。初中生處在意識和目標的模糊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對培養他們良好學習態度及提升個人品德修養都極具意義。文章主要講述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落實通過文本來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具體指如何從挖掘文章主要內容中滲透傳統文化,如何從文本深一層的內涵中延伸到傳統文化,如何在具體的教學中根據學生實際來傳承傳統文化等幾個方面進行對文章的闡述。
關鍵詞語文教學;傳統文化;德育滲透;文化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30-0036-02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我國傳統文化的滲透是我們教學的一個重點,因為滲透的過程將是兼容兩者的雙贏過程。把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是發揚又是繼承,特別是在現在的教育背景進行這樣的傳統文化滲透更是讓教學與教育雙管齊下的重要舉措。初中語文教本很多是在學生的文化素養上擬的教材內容,我們教師怎樣在教學中根據課程內容,在落實學生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滲透我們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初中時期是處在人生目標、品性奠定的朦朧期,我們教者可利用我們語文課本里的精編內容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傳統文化滲透。
一、現狀凸顯,傳統文化進課堂勢在必行
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淵源流長的文化精華,如果學生能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配合教師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我想我們的中學生一定能成為追夢的青年一代,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復興夢就一定能實現。但是在現實教學中我們一線教者發現:因為電腦及媒體的發達,我們的初中生對于閱讀傳統文化相關書籍以及傳統文化中涉及到的的人和事都不甚感興趣。同時,也許是所有的這些極具學習價值的事例都離我們年代久遠的緣故,學生對它們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難度。為此我們一線中學語文教師有需要也有必要讓學生重拾對我們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趣味學習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寬博內涵,在學習內容中感悟我們的奮斗目標,在追尋目標中找到堅定思想理念的支撐和支持。所以說,初中語文教師把傳統文化融進課堂是當今全國上下齊心協力追求中國夢環境下勢在必行的教學教育舉措!
二、教學踐行,傳統文化進課堂交融相織
初中階段的孩子在學校學習的時間較多,也因為多項學科學習而顯得有點手忙腳亂。教師如何在有限的語文課堂中在兼顧語文教學的同時巧妙地滲透傳統文化是我們的一項值得研討的課題,其實我們只要用心體會并在具體的教學中對兩者進行適當的交織,兩者不僅不沖撞而且是會互相配合、相得益彰的。
(一)課堂指導中穿插傳統文化知識
我們初中語文課本的內容都是編者根據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編寫的,里面的內容豐富多彩:有歷史文化深厚的古詩詞;有內涵深邃而含義深刻的古詩文,有極具現代教育特色的現代文,更有魅力無限的外國文學等等,教育意義不言而喻!我們教師只要在課堂教學中有目的的,有計劃地在教學這些好文的同時滲透我們的傳統文化教育,我想,這樣的教學無論是課程的學習或是學生學習的后續品性培養都是可行和可控的。例如教師在教七年級曹操的《觀滄海》這首古代詩歌時講述:此詩在表達方式上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一個“觀”字是整篇詩文的統領。在講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句千古名句道出了曹操在“觀”上面景物后的壯志豪情。它運用了夸張的表現手法展現的是詩中充滿高度想象的意境,同時也充分展現了詩人此時此刻的心聲:我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有建功立業的壯志,更有對前途滿懷信心的氣度!教師在指導學生領悟詩中意境時可聯系我們的生活及從傳統文化的角度與學生進行分析和感悟:一個有志氣有抱負的人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遇到任何事情都改變不了自己的一顆積極向上追求夢想的心!古人是這樣,我們作為現代人更應樹立自己的目標,直面逐夢的渴望并堅定追夢的理想!所有的這些我們都是在潛移默化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的滲透,我們希望也渴望通過這樣的教學,能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更能把知識轉化為他們人生路上奮進向上的力量!
(二)文章分析中折射傳統文化現象
我們教者在講述文情時如果能注重文本引申出來的含義并且在授課時進行落實,那將是我們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最佳途徑。例如在教學七年級《植樹的牧羊人》一課中,我在堂上提問:文中的牧羊人是為了一個什么信念而堅持種樹的?學生經過頌讀和教師的引導領悟到:因為牧羊人有一個執著的信念——我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和堅持創造一個綠色的世界。我們教師與學生在理解好這一主題時就從文章中探討,從而明白牧羊人是一個高尚的,有理想的,有追求的人!接著我們教師還可以講述:在中國古代還有很多有高尚情操并為理想一直努力的人。如三國時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名句中就展現出作者堅定目標方可成才的決心;宋代歐陽修的“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可看出作者堅決的信念;宋代鄭思肖在《畫菊》中寫到“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作者借菊來抒發自己的情懷:我有我的節操以及對國家矢志不渝的情懷!所有的這些我們都可以在感悟的同時進行延伸,從而感受到文章所表達的更深一層次的情愫,這個過程就是我們對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過程。我想,我們堂上授課的目的無非是讓學生在學習課本的同時感受到對自身有益的的感悟,從而在感悟中升華思想吧。
三、閱讀經典,傳統文化進課堂覆蓋全面
學習語文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要進行大量的課內外閱讀,在閱讀中進行積累語文的各項素材。所以我們語文教師在講述課文內容的同時有指導學生閱讀相關經典書籍的必要。授課八年級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一課時,我除了講解一個偉大母親勤勞的一生和對“我”的教育之外,也讓學生領悟文中毛澤東同志為朱德母親寫挽聯“為母當學民族英雄賢母,斯人無愧勞動階級完人”,感受一個好母親的情懷并因勢引導:其實大家課后可以讀讀關于朱德的《朱德選集》,可以讀讀那個年代的有關書籍等,最后的延伸更是把時代推到了更近的現在:關于偉大母親形象的書籍還很多,你能列舉一下嗎?于是《中國歷史上六位母親的偉大形象》、《我們偉大的母親》、《狼王夢》等等關于母愛的書籍從孩子的口中說出,教師就趁熱打鐵,要求學生按照這些文章的寫作思路和寫作方法寫寫你最熟悉也最愛你的人——親愛的媽媽!教師在課堂上如剝筍般把知識一層層展現在學生面前,可以更進一步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知識大觀園中感知、領悟并享受這樣的教法和學法,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傳承傳統文化,在滋養情趣中提升整體語文素質。
四、學科融合,傳統文化進課堂匯集力量
傳統文化進課堂不僅是我們語文老師的所專有的事,我們的傳統文化所涉及的領域是一個比較大的維度;實際上我們的語文課堂上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的滲透是走在其他科目前面的,我們語文教師在前面為學生開山劈路,教給方法并給予意識上的認識,讓他們在其他學科上也能運用此法將所學知識融匯貫通。例如,在講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一課時,我在講述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外,還要求學生聯系在物理課學到的知識去理解:為什么這些石拱橋不僅形式優美,結構還特別的堅固?從這些分析中我們能感知古代能工巧匠的個人及團體的能力,而這些能力能夠得到展現正是基于他們刻苦鉆研和不斷向上的心!在課堂上滲透這樣的傳統文化教育,我認為對學生的學習及教育效果是事半功倍的。又如我在教茅盾的《白楊禮贊》這一篇文章時,除了讓學生明白文章的主旨思想,理解了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之外,學生通過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通過在課堂上的學習都能將這篇文章扎扎實實學好。為了讓學生們學習文本中更能感受到白楊的不平凡,我還要求他們唱唱贊美白楊的歌,并在課堂上舉行“唱贊美歌”的小型演唱會:“一棵呀小白楊,長在哨所旁。根兒深,干兒壯,守望著北疆”,一首借物喻人的歌《小白楊》就這樣讓孩子們深情地演繹出來了,我其實早知道我們班的孩子在上階段的音樂課上恰好是剛學過的。這樣一來,孩子們把其他學科的學習內容也運用到了我們實際語文學習中,這樣進行學科之間的互相融合對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知識中滲透傳統文化是極有好處的,這樣的學科融合更能讓學生對文學作品產生多方位理解和感悟,更能豐盈學生的視野和提升他們的想象力。
當然,在新課標下進行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還很多,我作為一線中學語文教師,這些做法和想法還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只要我們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有努力向上的愿想,有為提高孩子優良品性而努力的信心,有為了孩子們在不久的將來能成長為一個有擔當,有理想的中華棟梁而奮斗的決心,我想,我們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參考文獻:
[1]林紹海.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教育[J].學苑教育,2016(9):41.
[2]李曉軍.新課標下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中學教學參考,2017(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