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忠
摘 要 數學是一門古老的學問,在數學學科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潛藏了許許多多的故事,這些故事中不僅包含大量的數學理論知識、蘊藏著豐富的數學探究方法,而且還包含著數學家拼搏向上的探究精神。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對數學史料資源的開發,不僅是小學數學學科課堂趣味性提升的需要,也是熏陶學生情感,促進學生良好品德修養形成的要求。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數學史;數學情感;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9-0201-01
數學史是數學文化的縮影,是數學知識體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以往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分重視對數學知識的教學,忽視了對數學文化的傳承,讓數學成為了學生眼中“枯燥”“乏味”“無趣”的代名詞,嚴重影響了小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數學情感提升,阻礙了小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而要改善這一教學現狀,就要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利用好數學史這一人文性的教學資源,提升課堂趣味性。那么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該如何用好數學史話、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呢?下面我將結合我的教學實際從以下三個方面對該問題進行具體的闡述。
一、利用名人軼事,滲透品質教育
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和科學態度是我們在知識學習與探究過程中必須具備的素質。而這一素質也是數學家們普遍具備的素質。數學是一門實用性的學問,也是一門深奧的科學,在數學學科發展史上存在著許多看似難以攻克的學術難題,而數學家們卻憑借他們卓然的智慧和超然的毅力完美的將其攻克下來。故在小學數學知識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介紹數學發展史上的名人軼事,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學習榜樣,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質的形成。
例如:在“小數乘法”知識學習過程中,有學生對我說:“老師,好難呀,我是不是太笨呀,所以老是出錯,我是不是學不會呀!”于是,我就給他講了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講陳景潤如何了解到哥德巴赫猜想的內容,如何突破憑借自身的毅力摘得了學術的桂冠。然后,我對他說:“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和困難,數學家也不例外,但他們之所以取得那樣惹人注目的成績,是因為他們從未想過放棄。”
在這一課堂教學過程中,我以引用名人軼事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在強化學生數學情感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毅力,促進了學生的品質提升。
二、介紹歷史成就,培養愛國情懷
數學學科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早在春秋時期,孔子提出的“君子六藝”中就包括“數”這項內容,在我國的歷史上也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偉大的數學家,他們的存在是中國數學文化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中國數學曾居于世界領先地位有力憑證。因此,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妨以介紹中國古代數學成就的方式來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力和文化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例如:在《圓的周長》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就是以介紹古代數學成就的方式導入數學課堂的。
在課堂的開始,我先利用多媒體電子教學設備展示了祖沖之與圓周率的故事,講述祖沖之是如何憑借自己的執著和智慧在惡劣的條件下將圓周率算到小數點后7位的,并告訴學生們西方科學家是在什么時間取得這一數學成果的。在對比中幫助學生了解我國數學家在數學發展史上取得的輝煌成就,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信心,提升了學生們的民族認同感,促進了學生愛國意識的生成和愛國行為的出現。
三、感受數學形成,提升探究興趣
數學是一門研究事物空間形式與數量關系的科學,具有極強的理論性和思維性。而小學階段是學生知識學習的初級階段,處在這一階段的學生對世界知之甚少,思維能力較弱。因此,如果直接將數學知識教給他們,那他們很有可能理解不了,但若是以數學史的形式將該知識呈現出來,那么知識理解難度就會大大的降低。所以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妨以引入數學史料知識的方式,深化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數學探究興趣。
例如:在“分數”知識教學過程中,我告訴學生們在人類文化的早期人們因為需要測量或者均分就開始使用分數,但是各民族的分數運算方法不同,在我國古代著名的《九章算數》中明確的記載了“合分”“減分”“乘分”“經分”等概念。然后,我利用多媒體電子教學設備展示古代關于分數算法的解釋,以古人對分數及其運算法則的解釋,輔助學生理解分數相關知識。
在這一課堂教學過程中,我以史料介紹的方式創設了故事化的數學知識教學情境,吸引了學生的知識探究興趣,促進了學生思維活力的充分調動,進而削弱了知識研究難度,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探究意識。
總之,數學史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積極順應時代潮流,深入研究數學史料知識,提升數學史料資源利用效率。
參考文獻:
[1]張麗華.滲透數學史,讓數學課堂別樣精彩[J].小學教學參考,2018(35):47-48.
[2]劉莉.數學史融入數學課堂的個案研究[J].小學教學參考,2018(32):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