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忍
摘 要“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薄肮ぞ咝耘c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苯虒W中我們不僅要關注語文學科的人文內涵,更應關注語文學科的實踐性特點,引導學生學習漢語表達的規律,為自己的讀寫能力奠基。而小學中的句群教學因其自身天然的邏輯性與趣味性,無疑是打開讀寫之門的金鑰匙。
關鍵詞句群教學;閱讀;寫作;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252.17,G2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30-0214-01
句群又叫句組或語段,是現代漢語五級語言單位(語素、詞、短語、句子、句群)中最高一級,主要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前后銜接連貫的一組句子組成,表達一個明確的中心意思。句群學習將為段、篇的閱讀和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有助于學生克服讀寫上的困難。句群教學在小學中段的語文學習中非常必要。因此本文將從句群教學對學生讀寫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及教學中我們如何進行句群教學這兩大方面進行闡述。
一、句群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句群教學,有助于理解文章內容,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大量的句群語段。如果能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關注句群的特點,讓學生明白句群中句子之間的排列組合是作者思路的體現。比如典型的總分句群的第一句與后面的分句之間是總說與分說的關系。他們在概括段意時就會有法可循,進而能快速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教學中重視對句群的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梳理該句群中作者的寫作思路。而句群中句子與句子之間的結構關系又和一些文章段與段之間的結構關系十分相似,如果學生經過系統的句群訓練,能熟練掌握各類句群中句子與句子之間的組合規律,這將有助于學生把聚群的結構知識遷移到段和篇的學習中。這對他們理解整篇文章的的行文思路、主要內容有重大的指導作用,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二)句群教學,有助于促進思維發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小學階段出現頻率較高的是連續句群、總分句群、并列句群,無論是哪一種句群,句群內部的句子之間都存在清晰的邏輯關系。系統的句群教學能更快更清楚地讓學生明白在進行語言表達時要注意句與句之間的的銜接,理解有序表達的重要性。句群訓練對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讓學生的語言表達有一定的抓手。比如連續句群中“先……,然后……,最后……”等關聯詞的使用可以讓表達更有序;總分句群中先把所要表達的意思歸納成一個主要意思作為中心句寫在句首(或首段),然后再圍繞這一句話從不同方面進行一一分述;并列句群中經常會出現的排比句式有助于學生體會恰當使用一些修辭的妙處等。把句群知識引用到寫作教學中,能有效培養學生圍繞中心意思組句成段、聚段成文能力,讓習作思路更清晰明了、讓習作語言更具體豐富。句群教學這樣一步步化整為零可以有效改善學生習作寫不清、寫不長的現象,進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句群教學的舉措
(一)活用教材,精選典型句群
教材是我們句群教學的第一手也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料。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大量的經典句群語段,老師在備課時應該在統覽整本書的基礎上篩選出最具典型的句群片段。同時也可以結合其它冊、其它版本教材中的類似片段進行整合,給學生形成類句群的意識,強化對不同類型的句群的認識。
(二)巧用方法,增強學習興趣
1.書聲瑯瑯,重視朗讀訓練
比如我們在教學總分句群時可以引導學生創造性的結構朗讀,比一比哪個小組的朗讀方式最能體現總分句群的結構特點。進而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朗讀、不同語氣語調朗讀等方法,達到既深化對總分句群結構特點的認識,又訓練朗讀能力培養的雙重目的。
2.課堂互動,強化有序表達
課堂上,老師要注意自己語言表達的有序,更要重視學生回答問題時的邏輯性?!熬淙菏奖磉_”是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好方法。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說一段完整而有序的話。避免出現學生用一個詞來回答問題的現象。這樣不僅鍛煉學生的傾聽、理解能力,也有利于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
(三)留心積累,建立句群素材庫
《勸學》中有言:“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學習重在鍥而不舍的堅持。由于時間有限,僅憑課堂上老師的講解學生很難全面深刻掌握句群知識,更談不上做到學以致用。因此,應將學生的句群學習與課外閱讀積累相結合。引導學生在閱讀課外書的過程中重視句群素材的積累,為自己今后的習作儲備必要的素材?!拔业木淙喊l現”等活動都可以調動學生句群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應重視各種類型句群的仿寫。在習作、周記中有目的進行訓練,讓學生通過不斷的嘗試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并對其中主動進行句群寫作的的同學大加表揚,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綜上所述,句群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對孩子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培養有積極的助推作用。如果老師能在教學過程中多做一些嘗試,多給學生的句群學習提供一些范例、傳授一點方法,讓學生在不斷的閱讀與習作訓練中得到鍛煉,相信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一定會有極大的提升,讀和寫將不再是難題。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