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雪
【摘要】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表現形式,而諺語又是通常指人們在生活中對真理、社會準則或反映道德主題的固定句式。諺語是廣泛流傳于民間的言簡意賅的短語,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且一般都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它多是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韻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宗教信仰、生活環境及價值觀念等因素影響,進而在漢英諺語教學方面成為了教學難點。本文就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英諺語文化進行對比分析,闡述了漢英民族在語言表達和文化上的共性與差異,通過各類實例語句進行比較,有效的探索了兩個民族之間的文化異同。
【關鍵詞】對外漢語 漢英諺語 文化 對比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7-0061-01
一、宗教信仰方面
在我國佛教是大部分人群信仰的主流宗教。在現代漢語教學中,其中很多成語或諺語都包含“佛”、“廟”等關鍵性詞語。另外,在我國古代的華夏文明中,更加注重天、神、人的合一,認為世間萬物皆是渾然天成,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相信人可以通過修煉成仙,同時神仙也可以下凡成人。因此在我國漢語中經常出現的諺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等等。在西方國家中,大多數人群都是信奉基督教,而基督教文化對英語具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基督教文化中信仰的是上帝,是上帝創造了一切。如God is aboveall (上帝高于一切)、 the tree that god plants now indhurtist (上帝種的樹,風吹不倒)。
二、價值觀念方面
在西方國家之中,更加強調的是個人主義。如“don?蒺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閑事),體現的既是英美社會所奉行的個人主義處世哲學。另外,在西方國家中人們對成功的標志視為擁有財富、金錢,同時其創造財富又需要時間,進而在時間上表述一系列諺語,如time works wonders (時間創造奇跡)、time is money (時間就是金錢)、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時光如流水,歲月不待人)等等。相對西方的個人主義及金錢主義等我國更加強調的是集體主義思想。在我國體現集體主義思想的諺語很多,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等等。同樣,中國關于時間的諺語也很多,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但在金錢方面卻與西方國家文化存在一定差異,雖然同樣把金錢看的比較重要,如有錢能使鬼推磨,但表現更多的是褒義,并未能把擁有金錢就視作為成功的體現。
三、思維模式方面
在西方英語中,一般習慣以抽象詞語來表達具體事物或現象,而漢語中更注重的是化抽象為具體。如諺語“as you sow , you will reap ”,而在漢語諺語中體現即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又如“like begets like ”,在漢語諺語中又可翻譯為“龍生龍,鳳生鳳”。另外,漢英諺語在實用主義上也存在很大差異。在英美等國家多信封實用主義思想,如“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 ”(在愛情和戰爭中可以不擇手段),相比之下,西方國家更注重的是最終的結果。而在我國群眾心中多堅持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傳統,如諺語“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不為禍始,不為福先”等等。
四、生活環境方面
在一些西方國家,特別是對英國來講,本身作為一個島嶼國家,很多貿易和運輸都在在海上進行,因此,其中很多諺語都是跟海或是航行有關。而對于中國來說,更加注重的是農業,我國以地大物博而著稱,進而土地如此多就頗為顯得廉價了。漢語中有許多對河流、土地、農業等的相關諺語,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王婆賣瓜自賣自夸,或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等等。
五、民族文化方面
從民族文化方面來講,漢英諺語都具備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多來源于古代經典名著。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長河中,積累了成千上萬的經典著作,而著作中的某些經典語句經過人們的篩選、簡化,便形成了諺語,同時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而在西方英美等國家中多受古希臘文化影響較深,所以在英語諺語中多來源于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文學名著。
結束語
諺語作為語言文化的衍生物,在對促進語言文化發展的道路上具有著十分重要的推動性作用。文章通過對中西方文化差異性進行比較,道出了漢英諺語的共同點與差異,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諺語中的差異點進行具體分析,以便有效促進對外漢語教學,較好的實現中西方語言文化的溝通交流。
參考文獻:
[1]劉培.英漢諺語差異性的研究與探索[J].《儷人:教師》, 2016(1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