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新興產業是安徽省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的必然選擇與有效舉措。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安徽省發展新興產業必須:以堅持發展符合安徽現行產業結構的新興產業為前提,以通過打造覆蓋上、中、下游的全鏈條式新興產業配套來降低企業成本為基礎,以構建集財稅、金融、平臺搭建為一體的優化政策幫助企業做大做強為支撐,以強化新興產業尖端人才儲備為保障,四管齊下,協調并舉,最終實現安徽國民經濟的彎道超車。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安徽;新興產業;對策研究
一、經濟新常態與新興產業
經濟新常態是習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所提出的對中國經濟形勢的新判斷,事實上隨著全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經濟新常態的內涵與外延開始不斷豐富,具體來說就是,在世界經濟復蘇舉步維艱的大背景下,我國經濟也面臨著落后產能過剩、金融杠桿偏高、國際貿易壁壘增多等國內外挑戰,因而要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推動經濟增速平穩換檔、實現經濟驅動快速轉換,而要達到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就必須要充分發展新興產業,以此來抵消產業優勝劣汰、金融去杠桿及貿易壁壘帶來的發展陣痛,實現國民經濟的彎道超車式發展。安徽既是中部崛起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承接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戰略要地,因此更要注重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發展新興產業。
發展新興產業,那么何謂新興產業,怎么樣去定義新興產業呢?目前學術界與實務界對于新興產業并沒有嚴格的區分與界定,只是對其內涵進行了解讀,即指隨著新的科研成果和新興技術的發明應用而出現的新的部門和行業。為了加速我國新興產業的發展進程,國務院在2012年明確了我國的戰略新興產業,具體包括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車等七個方面,這進一步明確了在我國要發展新興產業的主要目標與內涵,本文重點探究安徽省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如何發展符合自身經濟發展需求的新興產業。
二、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安徽發展新興產業的對策研究
1.基于安徽現行產業構成現狀,因地制宜的確定重點扶持與發展的新興產業方向
堅持發展符合安徽現行產業結構的新興產業是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安徽發展新興產業的前提。新興產業的發展必須符合其自身規律,安徽省扶持新興產業也必須因地制宜、量體裁衣,基于安徽現行的產業結構以及《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的相關指導精神,安徽省應該重點扶持以下新興產業:第一,重點發展新一代新興技術產業,要著重扶持成電路(做大做強晶合、長鑫、泰賀知、紅雨半導體、睿城微電子等企業與平臺)、新型顯示(扶持發展京東方、康寧、大富重工、東旭光電、合肥彩虹、樂凱光學、勝利精密等企業與平臺)、智能語音(依托科大訊飛、中國國際智能語音產業園等企業與平臺)、軟件和信息服務(發展保騰網絡、中創安騰、共生科技、科力信息等企業與平臺)等產業發展壯大;第二,重點發展高端裝備、新材料產業與大健康產業、綠色低碳節能環保產業,大力推動機器人(推動欣奕華、哈工大、井松、運鴻、國購、埃夫特、中安重工等企業與平臺的發展)、新材料(加快微晶石墨烯、格豐環保、新興鑄管新材料產業園、華威、海創、金輝、長青藤等企業與平臺的發展)、生物醫藥(天麥、安德生、康衛生物等企業與平臺)、高端醫療器械、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的發展壯大。
2.立足新興產業產品分工協作,打造覆蓋上、中、下游的全鏈條式新興產業配套
通過打造覆蓋上、中、下游的全鏈條式新興產業配套來降低企業成本是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安徽發展新興產業的基礎。發展新興產業,依靠單個或幾個企業的引進是無法實現新興產業的長遠發展,必須要注重對新興產業的上、中、下游進行聯合引進,實現新興產業全鏈條的集聚,由此將會強化新興產業集聚帶來的知識溢出效應,并極大降低了新興產業企業的綜合成本,最終形成了新興產業內企業對地區的產業依賴,使得安徽地區的產業核心極的地位不斷增強。以新材料與新能源產業為例,安徽應該既要重點扶持新能源動力電池的企業發展(爭取杉杉科技、合肥國軒、沃特瑪等鋰電池材料及動力電池企業的落地發展),還應該積極爭取電機驅動系統(如支持安達爾、鄭蒲港新能源等企業的發展)、電機控制器與制動器(如引導皖南電機、凱翼汽車向高新技術方向發展等)等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入駐,從而促進新能源整車企業(奇瑞、眾泰、瑞能等企業)在安徽落地發展能保持強有力的競爭力,最終帶動產業的全面發展。
3.梳理現有新興產業扶持政策,構建集財稅、金融、平臺搭建為一體的優化政策
構建集財稅、金融、平臺搭建為一體的優化政策幫助企業做大做強是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安徽發展新興產業的重要支撐。通常來說,提到扶持新興產業的發展,專家、學者乃至政府決策人員就會想起財稅政策,給予財政補貼與稅收優惠,事實上這種粗放型的產業扶持策略在目前的實踐效果上是欠佳的。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安徽要發展新興產業,必須要精準扶持、科學扶持、系統扶持,具體包括:第一,梳理現有新興產業扶持政策,盡量做到已經有的扶持不重復、扶持政策效果欠佳的再優化、扶持作用不明顯甚至起負面作用的政策直接調整,做到對有限的政策扶持資源實現最優配置;第二,要利用好財稅扶持政策,但是必須遵循扶持門檻高于平均水準、扶持考核制度嚴謹、扶持導向符合新興產業未來發展趨勢,不盲目對新興產業進行財政補貼或者稅務優化,尤其切記一刀切、大水漫灌式的財稅扶持政策,力爭做到精準扶持;第三,應該充分利用好市場的力量,要發揮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功能與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功能,力爭借助國家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歷史契機,推動一批科技含量高、盈利能力好、社會綜合效益好的創新性新興企業上市做大做強;第四,對于每一個新興產業的子產業都應該構建技術發展與銷售推廣平臺,在研發端與市場端同步發力,促進其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上。總而言之,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安徽省扶持新興產業必須梳理現有新興產業扶持政策,構建集財稅、金融、平臺搭建為一體的優化政策,打好扶持政策的組合拳。
4.強化新興產業尖端人才儲備,形成內部培育與外部引進相結合的人才引進措施
強化新興產業尖端人才儲備是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安徽發展新興產業的關鍵性保障。知識經濟時代,安徽要發展新興產業必須堅持人才引進與培育并舉的綜合人才儲備戰略,縱觀湖南、四川、湖北、山西、甘肅等中西部省份推出了多項人才引進舉措,其中保障性住房與購房補貼成為各大省份普遍采取的人才引進策略,對此,安徽省應該既要借鑒也要優化,具體包括:第一,對于頂級人員的引進,必須實行精神層面與物質層面并重的引進策略,要真正讓高精尖人才既愿意來也愿意留,而不是走馬觀花的來了安徽又逐步撤出,尤其要注重精神層面的激勵;第二,對于中堅的技術研發骨干要著重解決其住房、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支持與保障,要確保其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尊重與滿足;第三,要加強對本土大學人才的就業引導與留用,目前安徽有中國科技大學、安徽理工大學、安徽大學、安徽財經大學等優質高等教育學校,必須要對省內高校的畢業生推出相應的就業留用措施,減少人才外流的狀況;第四,雖然新興產業多為技術研發與創新企業,但是對于基礎技工人才的需求不可或缺,因此安徽應該加大基礎技術教育與培訓的投入,適當、適時、適度的推出獎勵技工的政策,鼓勵就業人員進行技術再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
三、結語
總而言之,發展新興產業是安徽省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的必然選擇與有效舉措,這是安徽實現國民經濟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機遇與挑戰。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安徽省發展新興產業必須踐行四大舉措,具體包括:第一,要因地制宜的確定要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安徽省發展新興產業必須堅持發展符合安徽現行產業結構的新興產業;第二,必須注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安徽要重點打造覆蓋上、中、下游的全鏈條式新興產業配套,通過降低企業成本來增強企業的地區屬性,打造本土名片;第三,新興產業需要較大的資本與技術投入,因此安徽必須要著重構建集財稅、金融、平臺搭建為一體的優化政策幫助企業做大做強為支撐;第四,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因此安徽省還應該強化新興產業的尖端人才儲備,真正為新興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豐志培,劉志迎.經濟升級版背景下的產業升級路徑與對策--以安徽為例[J].江淮論壇,2014(04).
[2]李蕓.承接產業轉移對安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路徑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
[3]霍影,霍金剛.地方產業經濟發展策略選擇:傳統產業是否應讓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發展視閾下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與傳統產業升級路徑[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10).
作者簡介:鈄怡源(1996.02- ),男,漢族,浙江縉云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4級本科生,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