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
【摘要】地圖教學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它與具體的地理知識聯系緊密。借助一個看似簡單的地圖,能夠把高中全部有內在聯系的地理知識串聯起來,從而幫助學生以一點帶全面,建立起系統的高中地理知識網。此外,結合近幾年高考中,地理試題的出題類型,地圖教學顯得尤為迫切。
【關鍵詞】新課標 高中地理 課堂教學 讀圖能力 意義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6-0157-02
在高中地理中,結合教材中氣候教學、地形教學、全球溫度帶教學、洋流教學等等,地圖種類甚多。雖然“圖”有萬千,但是只要具備良好的讀圖、判圖技巧,扎實的地理知識,做到心中有千“壑”,遇到再難的地圖題,都會有點可破。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鍛煉學生的讀圖能力。
一、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讀圖能力的重要意義
借助地圖的識讀,學生能夠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地理知識的內在聯系性。換句話說,地理教學與地圖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因此,讀圖能力的培養是幫助學生打開高中地理之謎的一把鑰匙。
地圖中涵蓋著豐富的地理知識。以必修一教學為例,第二、四、五章都是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重點內容,而這些知識的獲得都離不開地圖的系統展示。借助地圖,學生能直觀、清楚的了解地球上水資源的變化情況;明白大氣層在整個地球中的運動情況,從而清楚“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的必要性;懂得整個自然地理環境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產生對自然界的敬畏等等。因此,地理教學離不開地圖的運用,學生讀圖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整個高中地理的學習狀況。
此外,地圖的讀圖、判讀最能考查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情況。地圖能夠將相互聯系的知識點融合在一起,是考查學生地理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最佳方式,也是高考中常用的題型之一。以福建省2016年文綜試卷中的37題為例,這是一道典型的等高線識別圖。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讀圖能力,借助等高線準確判斷出堪察加半島地形的特點,才能答出其對氣候區域差異的影響,判斷出堪察加半島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動物稀少的原因。如果學生不能進行準確地讀圖、判圖,那么所有的一切問題都無從下手。因此,促進學生地理讀圖能力的發展是幫助學生順利通過高考檢驗的重要方法。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讀圖能力的具體策略
結合本人的實際教學經驗,主要從讀圖、用圖習慣的培養,析圖、繪圖技能的鍛煉進行簡要的論述。
1.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很多學生面對地圖都表現得一籌莫展、無從下手,很大原因就在于他們沒有養成一個良好的讀圖習慣,不知道如何借助地圖中的信息,進行深入閱讀。
以福建省2016年文綜試卷中的37題為例。在試題講解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對地圖圖標進行識讀,判別出題中地圖的具體內涵,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取相關地理知識點。在此基礎上,對圖中的坐標進行閱讀,分析圖中的具體地理位置,為試題的具體解決打下基礎。然后引導學生對試題中的文字信息進行仔細閱讀,將文字信息與地圖信息結合起來,從而在相互轉換中,提高學生的地圖讀圖能力。
此外,在遇到等高線地形圖的閱讀中,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地圖中的等高線趨勢、數據走向等信息進行研讀,不僅要仔細閱讀每一處地圖信息,還應該整體把握整個地圖的地勢走向、數據的變化趨勢等等。
習慣的培養需要大量練習,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讀圖習慣的培養。例如,以讀圖為家庭作業,進行針對性地練習、評比。
2.練習學生良好的用圖習慣
良好的讀圖習慣,指在實際的讀圖、判圖過程中,學生能夠自覺地將地圖中的地標、等高線等抽象的概念與具體的地形、地貌圖片結合起來,從而加深對地圖與地理知識的理解,促進自身地理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發展。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認圖、用圖。例如,在《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的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用圖習慣,教師就可以結合地圖,進行具體內容的講解。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呈現地圖,引導學生將具體的季風水田景象與地圖中的表示聯系起來,借助地圖的宏觀展示,理解季風水田農業形成的自然因素,從而實現知識與地圖的有效融合、相互促進。
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用圖習慣,才會在平時的地理學習中,自覺地將地理知識與地圖建立起緊密的聯系,從而為讀圖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
3.鍛煉學生分析地圖的能力
分析地圖的能力,指學生能夠結合已學的地理知識,對地圖信息進行辨別、提取,從而能夠達到正確認知地圖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內容,創設針對性的地圖教學活動,鍛煉學生對地圖的分析能力。
以必修二《農業區域選擇》教學為例。在教學中,為了鍛煉學生良好的分析地圖的能力,教師可以創設教學情境,展示相關的農業區域地圖,引導學生進行地圖分析。如,教師可以展示“珠江三角洲的農業區域地圖”,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如,這個地域生產水稻的原因有什么?這種因素是長期不變的嗎?此外,為什么會形成這么龐大的農業區域?這個區域有什么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借助此區域農業區域的成功,你能得到什么啟示等等。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對問題進行探究、交流,從而在不斷的分析、交流中,分析出氣候、土壤、地形、水源、政策、勞動力等等各個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表達地理知識的能力,為讀圖能力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此外,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鍛煉對地圖的分析能力,教師可以結合書中的地圖插圖,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認知,對地圖信息進行解讀,從而在不斷的課堂練習中,鍛煉學生對地圖的分析能力。
4.鼓勵學生繪圖、填圖
在這種教學形式中,教師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手、腦、眼等多個器官參與地圖的繪制、學習,能夠大大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能力,對地圖的感知力。
如,在剛開始接觸地圖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自己的方式繪制地圖,從而在具體地實踐中,加深學生對比例尺、方向、圖例地圖三要素的認知,為以后的地圖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作品,進行提問,“你是怎么畫出這一地圖的?”、“畫地圖必須用比例尺嗎?”、“如果沒有圖例會怎樣?”
在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各種地形、地勢的等高線示意圖,深化學生對等高線知識的掌握。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等高線切割繪制原理,借助形象的地圖繪制,能夠極大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而引導學生在已知知識的基礎上,發掘各種地形、地勢圖構建的原理。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借助室外操場上的沙盤,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等高線地圖的繪制。在實際的繪制過程中,學生很容易發現自己學習的漏洞,查漏補缺,從而為接下來有目的性地學習打下基礎。
除了繪制地圖外,教師還可以設置相關的地圖補充題,引導學生根據已知的地圖信息和已學的地理知識進行相應的填圖補充。在填圖訓練的初始階段,教師可以從學生感興趣、難度小的地圖開始,如,溫度帶的分布、中國東北的典型地勢圖等等,引導學生借助已學的地理知識判斷地圖中缺失的部分,進行填圖補充。為了減輕教學難度,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方式進行探究、合作。這種教學方式將地圖的認知、分析與補充有效結合起來,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提高自身的讀圖能力。
總之,在當今的新課標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的地理讀圖能力一直都是地理學科調研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善于鉆研,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找出最佳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從而促進學生地理知識學習、運用能力的提高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岳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策略[J].中華少年,2017(09)
[2]何乃忠;劉曉紅.例談高中地理教學讀圖能力訓練的有效策略[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