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月 原昉
【摘要】語言與文化有著密切關系,是融合了文化背景知識的產物,深受文化發展影響,英語中自然也融入了大量英美文化。因此,英語學習過程中對學生語言敏感度與跨文化交際能力有一定要求。但就目前來看,很多學生不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不適應跨文化學習。為提升高校英語質量,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應基于文化背景展開教學,將文化背景知識導入高校英語教學當中。本文將針對基于文化背景的高校英語教學策略展開探討。
【關鍵詞】高校英語 英語教學 教學策略 文化背景
【基金項目】該文為陜西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基于慕課平臺的高校外語混合式教學策略研究”(項目編號17JK0638)和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陜西省英語專業大學生就讀經驗研究——基于貝葉斯統計推斷方法”(項目編號SGH16H103)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7-0128-02
引言
文化是語言產生的基礎,每種語言都有不同文化起源,中國與英語國家生活環境、文化結構存在較大差異。而文化差異將給語言學習帶來負面影響,降低學習效果和學習效率,甚至使部分學生難以適用跨文化學習要求。想要學好英語,不僅要具備一定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還要適應文化差異,具有一定的語言敏感度。因此,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應考慮到文化差異對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改革創新,將文化背景知識導入到英語教學當中,使學生適應英語語言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陜西省英語專業大學生學習現狀
21世紀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隨著“一路一帶”政策的實施,中國市場經濟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就業市場對英語人才需求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但實際上,當前陜西省英語專業大學生學習現狀并不理想,部分學生不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不能滿足用人單位要求。據了解,很多學生英語學習依靠死記硬背學習,不會過多關注英語語言文化知識,沒有將語言文化融入到英語學習中,學習過程缺乏樂趣。在一些文章閱讀過程中,由于缺乏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經常出現翻譯上的錯誤。例如:Dragon一詞的翻譯中,西方神話中是一種形似蜥蜴,能噴火的怪獸“龍”;而基于基督教文化則代表惡魔。另外,在西方文化中,暴躁的女性也會被稱為Dragon。如:She is a real dragon。但中國文化中,龍則代表的是尊貴、威嚴,古代皇帝通常會自稱“真龍天子”。任何語言都有獨特形成背景,但人在一種文化環境中長時間生活中后,便會難以適應另一種文化環境,這種不適應會降低學生語言敏感度和英語學習效率,對語言學習造成一定障礙。因此,為使學生適應英語學習過程中的文化差異,提高學生語言配感度,有必要在教學中融入英語文化背景知識。
二、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是一種文化形式,其形成和運用深受社會、文化、歷史、民俗影響,普遍具有一定人文特性,自然英語也不例外。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在《語言與文化》一書中探討了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提出語言反映文化,文化影響語言的觀念,指出語言與文化是雙向互動關系。另外,美國語言學家John Taylor Gatto也提出了語言是文化載體的觀念。語言背后的東西就是文化,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同時包括語言。因此,想要學好語言就要適應文化差異,深入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識,具備一定語言敏感度。
不同文化背景影響下,語言文化就會存在較大差異。如:西方文學作品中西風象征希望,代表春天來臨。中國文學作品中多以西方描述暮秋凄涼,東風象征春天的到來。這與文化差異、風土人情、地理環境有很大關系。若語言學習中不了解文化背景,就難以準確理解文章情感,甚至產生誤解。此外,英語中包括宗教文化元素與歷史文化元素,一些詞句與歷史故事及宗教故事有直接關系,對文化背景知識不了解就難以準確理解詞句內涵。可見語言學習過程中,僅掌握基本語言技能并不夠,同時還要了解所學語言文化背景,了解文化差異,形成相應的語言文化思維模式,才能準確掌握語言。
三、基于文化背景的高校英語教學策略
(一)導入文化背景知識
在以往高校英語教學中,多走范式化教學路線,關注學生考試成績,通常以教材為中心,側重理論講解,極少導入文化背景知識。這非常不利于學生對語言文化的了解,導致很大一部分學生對詞句理解存在誤區。因此,在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應基于教學需要,導致文化背景知識。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導入不僅能豐富課堂內容,調動學生積極性。而且能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語言文化差異,適應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但在文化背景知識導入英語課堂的過程中,要注重所選內容的科學性、可行性、導向性,避免給學生造成英語學習壓力。倘若所選內容缺乏科學,將導致偏離主題,無法實現教學效果,甚至會影響教學計劃實施,分散學生注意力,最終導致教學失敗。在文化內容選擇上,要圍繞教學主題導,考慮到學生的知識需求。除了所選文化內容要具有一定科學性,文化知識導入課堂的方式也要講求科學性原則。例如,在課堂教學前,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相關文化背景視頻片段,從而讓學生對文化知識產生求知欲,使學生能更為投入的聽講接下來的英語課堂內容,在課堂知識中尋找之前所涉及到的語言文化知識滿足求知欲。
(二)構建多元化教學模式
跨文化學習具有一定抽象性,對理解能力有一定要求,所以英語學習過程中很大一部分學生無法感受到英語文化魅力,通常是被動學習,死記硬背,學習效率低,缺乏興趣和樂趣。為了更好的將語言文化展現給學生,使學生能了解到英語文化魅力,應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基于文化背景構建多元化教學模式,讓學生獲得不同的學習體驗。例如,充分利用情景教學模式,基于文化背景為學生還原對話情景,讓學生去體會語境及語言文化背景。情景教學活動的開展能更直觀的將語言文化融入到教學中,通過文化耳濡目染,使學生更加熟悉英語,了解英語文化。而且能鍛煉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興趣。
(三)定期開展實踐活動
不同文化背景,同一詞匯表達出的意思完全不同,可見語言與文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1]。語言具有工具性,是重要的交際工具,用于溝通交流、信息傳遞、情感表達。若想更好的掌握語言,準確的表情表意,就要通過語言實際運用來克服學習中的文化差異,不斷提升語言敏感度。因此,在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定期開展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英語文化接受程度,培養學生處理語言及文化差異、沖突的能力,提升學生語言敏感度。具體來講,可開展英語話劇、英語辯論、演講等各類實踐活動。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僅能提高教學有效性和實效性,而且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能真實了解到學生英語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明確教學薄弱環節,從而有針對性的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
(四)加強擴展閱讀
通過擴展閱讀引入英語文化背景知識能調動學生積極性,開闊學生眼界,使學生對英語文化產生興趣。而且能鍛煉學生閱讀能力,培養學生自主英語學習習慣。閱讀能力培養是英語教學主要目標之一,但閱讀教學也是高校英語教學難點,傳統閱讀教學實效性與有效性并不理想。文化背景知識與英語閱讀的有機融合能給學生帶來不同的閱讀體驗,產生閱讀興趣。另一方面,擴展閱讀使英語學習與英語實踐加強了聯系,能提升學生英語知識運用能力[2]。因此,教師應主動引導學生如何閱讀,為學生介紹讀物,如:西方文化與風俗人文類書籍。從而讓學生對文化產生興趣,在閱讀中增長知識,同時提高閱讀能力。
(五)做好教材解析
教材是重要教學工具,影響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所學的知識內容主要來自教材[3]。但傳統教學多為理論知識,內容枯燥,并不很好的吸引學生注意力。因此,教師要做好教材解析工作,分析教材中涉及到的英語文化,通過深度解析,為學生展現不同的內容,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產生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例如,在閱讀學習過程中,教師可講述文章背景,通過對文章結構及邏輯的分析,讓學生體會作者情感與思想,將英語文化更直觀的展現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教學實效性與有效性。
(六)科學利用網絡資源
21世紀是一個信息時代,互聯網融入生活、學習、工作,很多領域都在基于互聯網完成工作。互聯網為信息傳播提供了途徑,實現了的文化共享與傳播。網絡上存在大量英語文化資源,為英語教學提供了極大便利條件。因此,在高校英語教學實踐中,應加強對網絡文化資源的利用。例如:英語網站、英語聊天室、網絡圖書等。人人網絡社區就提供了英語交流環境,學生可在網絡社區進進行在線英語會話,鍛煉口語與跨文化社交能力。
結束語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學習屬于跨文化學習。文化差異自然會影響學習效率,導致部分學生難以適應英語學習要求。為消除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帶來的負面影響,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應積極導入文化背景知識,通過文化導入讓學生了解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提高學生語言敏感度,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使學生真正意義上掌握英語語言。
參考文獻:
[1]韓曉蕙.高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現狀與思考
——以高校英語教師為考察維度[J].外語學刊,2016(03):106-110.
[2]呂昊.從英語專業學生就業反饋探討高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改革——以中南民族大學英語專業為例[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6(03):62-64.
[3]蔡基剛.關于大學英語課程設置與教學目標——兼考香港高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6,43(04):609-617+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