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時代潮流中,水利類大學生要成為國家水利發展的優秀后備軍還有不斷提升的空間。針對水利類大學就業問題和現狀,從學校、自身、社會三個角度提出相應的措施,才能有效提高水利類大學生就業和創業時的競爭力,使當前水利類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有所緩解。
【關鍵詞】水利 大學生 就業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6-0192-02
當今時代,我國水利步入了現代化發展階段,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改革規劃要求為水利行業發展奠定基礎。面對當前社會應屆畢業生人數穩定增長現象,而國內水利開發卻即將飽和的狀態下,造成大學生就業壓力、社會競爭力逐步上升是必然現狀,如何提高自我綜合素養和競爭力是大學生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本專業學生當下面臨的就業狀況及存留問題
縱觀我國水利行業發展,可以明確國內水利開發在東部已經日漸完善,其工作重心呈現向西部偏移和跨國發展,同時當下國內著重于解決水環境污染、促進農田水利建設等問題。就當前國內水利的發展趨勢和大學生就業狀況下,可以明顯看出和我國當前應屆畢業生大部分趨向東部和熱門城市就業的意愿相矛盾,折射出諸多問題。首先,大學生對水利行業發展狀況、行業前沿的各項信息如國家在水利方面發展方針、政策、規劃等都不夠了解。大學生無法清楚了解水利行業的發展動態,就不能有效定位[1]。其次,大學生普遍存在隨波逐流,水利就業方向廣泛但是大部分卻集中于事業單位、公務員、設計院等,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對于施工工地或者偏遠地區等條件較為艱苦的基層無人問津。同時,女生在水利行業擇業面也很狹小。此外,對于應屆畢業生自身還暴露出基本知識儲備不足,個人能力還有很大進步空間,缺乏實踐經驗等等,這些都是大學生提升自我競爭力的阻隔之處。
二、針對水利專業大學生提高自身競爭力的措施
以下建議措施來緩解眼下大學生面臨的就業情況和解決留存問題:
(一)從學校角度出發,校內各部門對學生開展多元化指導
首先,在全國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步伐的號角下,職業規劃教育正是大學生入學時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對剛入學的學生進行專業介紹,了解水利專業的前沿信息、如何考取含金量較高的證書等等,制定適合個人特點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學習規劃,使其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有明確的目標[2]。同時,學科課程設置應緊緊圍繞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科學研究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可以提高學生就業及創業時的競爭力。其次,正確的就業觀和能夠公正評價自我將為大學生走上合適社會崗位提高競爭力。學校可以建立優良的輔導平臺和就業平臺。針對當前就業壓力大的情況下,對應屆畢業生做好有效心理輔導,明確其優缺點給予有效建議,幫助其做好擇業、就業時的心理準備。尤其是家里經濟條件有限或是自身心理素質較差者需格外關注,學校在條件允許情況下應盡可能給予一定幫扶政策。此外,還應積極舉辦各項科技活動和邀請水利領域內的翹楚進行宣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研活動的同時多與學識、經驗豐富的教授等交流和學習。
(二)從自身角度出發,爭做全面發展的高素質、能力強、專業硬的有志青年
大學生的根本任務就是認真學習專業知識,扎實基礎,成為水利走向現代化發展的優秀后備軍。學生應從完善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做起,就需要在課內認真學習專業基礎知識,在課外則學習多科知識,拓寬自己全方位知識面。如英語等第二語言基礎,這是與國際水利交流、學習、合作的重要基礎,開闊水利類人才在國際方向的視野。其次,多參與社會實踐以及科研創新的活動和比賽。創新思維和經驗可以從日常多參與科研創新的活動和各項比賽獲得,這也作為一個提高自己能力和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水利基本上都是一個長期艱苦的行業,項目的開發建設存在很長工期,后期的維護和管理也是必不可少,所以大學生應當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培養自己在與人交流、團隊合作方面的能力[3]。同時敢于從基層做起,在實踐中得到歷練,養成肯吃苦、能吃苦、勤勤懇懇做事、踏踏實實做人的精神,牢記中華傳統美德,如懂得見賢而思齊、愛崗敬業等。水利類大學生要想在今后行業發展中有一席之地,就應當從自身做起,人人都應爭當一名高素質、能力強、專業硬、能肩負起社會責任的有志青年。
(三)從社會角度出發,完善人才保障、競爭機制等
積極落實國家鼓勵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優惠政策以及完善人才保障機制和相關法律法規,可以有效淡化傳統的就業理念,緩解當前一些熱門職位的就業壓力。其次,針對水利行業中存在的女生就業空間較于男生更為狹窄或是單位招聘時“走捷徑”等問題時,社會應積極弱化傳統觀念中對性別的偏見,規范就業市場,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競爭機制。
三、結語
在國家鼓勵當代大學生積極參與就業、創業的大背景下,同時在學校引導、社會幫助下,水利類大學生應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扎實專業知識,樹立積極就業心態,了解社會行業發展動態,全方位提高自身綜合素養和能力,將來在水利行業中能占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黃艷.淺析高職院校如何突出水利特色教育做好技能人才培養[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13).
[2]王義友.我國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研究[D].湖南:湖南大學,2013.
[3]石海紅.加強高職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J].人間,2016(29).
作者簡介:
李晗玫(1996.12-),女,漢族,浙江衢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水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