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7-0160-02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隨著課程改革的發展,如何改善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教學策略,已成為廣大小學數學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確實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新的課程理念下,學生的數學學習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在困惑中不斷反思,在實踐中不斷思考 ,新一輪課程理念下我該如何進行教學創新,下面我就結合多年的實踐經驗談談我在教學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在情境中理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在情境中學數學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在生活中學數學是最有價值的。教育和心理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習才會是有興趣的。讓學生在現實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體驗和理解數學知識是數學教學中應該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確實,數學不是書本上的枯燥學問,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都有它的身影。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從學生所熟悉的現實情境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在現實生活中找素材,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就存在于周圍世界,加強數學學習與現實的聯系,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展開思維活動,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
根據小學數學學科的特點和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設計學生非常喜歡的情境。例如我在教學“體積和體積單位”時,教學一開始我播放了烏鴉喝水的課件,利用烏鴉喝水的故事情境,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動機,從而使學生理解了烏鴉把石頭放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上升了,說明石頭占了水的空間,所以把水擠上來了,從而引出了“體積”的概念。通過這樣的情景教學,把新知識寓于情境中去,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獲得了知識。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情境的創設一定要合乎學生的實際,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去探索去發現,感受到數學的親切。
二、在體驗中學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數學教學中,體驗學習就是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實踐性,讓學生自主參與教學過程,通過自身的實踐去學習。研究表明:人們在學習時,如果是僅靠聽和看,最多能吸收百分之三十的新知,如果是動手做的話,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人在孩童時自己親手制作的玩具,可以終身不忘。那么是否所有的內容都需要動手操作呢?否。動手操作只是學習中的一種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并能用數學的語言、符號進行表達和交流。那么哪些內容更適合于動手操作呢?例如,建立某些新的概念,這些新概念很難找到與其相適應的舊知識作為直接由舊引新的那些新概念,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通過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動腦筋思考,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學的知識。
三、在探索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標準》所提倡的數學教學應是從簡單的傳授知識轉變為學生主動的從事數學活動,學生從單獨的接受者轉變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呢?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會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學習策略。因此,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從而在自主探索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中,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
例如在教學“體積單位”時,我是這樣引入“體積單位”的。課件出示兩個形狀不同,大小接近的長方體,讓學生比較出它們的大小。有的學生說一樣大,有的學生說不一樣大,爭論非常激烈。學生不能直接比較出它們的大小,怎么辦呢?我讓學生小組合作,互相交流,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空間。同學們通過激烈的討論,并經歷了觀察、類比、歸納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得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把它們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就能比較出它們的大小了(課件演示),所以要比較物體的大小,需要一個統一的單位,從而引出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另一個內容-體積單位。學生在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敢于創造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在體驗中學習,在探索中解決問題,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精神,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