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楚君
【摘要】班主任工作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因此,在與學生交往中班主任要扮演好以下幾種角色:一個形象代言人,一個嚴厲的尊長,一個永恒的寬恕者,一個特別的朋友,以便更好教書育人。
【關鍵詞】班主任 工作 角色 學生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7-0203-02
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從班集體形成的第一天開始,班主任便與學生朝夕相處,其儀容儀表、言行舉止、處世風格,無不對學生產生深刻影響。因此,班主任在與學生交往的過程中要扮演以下幾種角色,充分發揮不同角色的作用,以便更好地教書育人。
一、一個形象代言人
班主任是班集體的引導者,應該努力成為眾心的歸依。能否讓學生認同并接納自己,成為班集體的“靈魂”,是當好班主任的前提。
在交往過程中,初次見面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往往具有認知上“先入為主”的心理作用。社會心理學把這種認知稱為“首因效應”。但是,第一印象并非固定不變。所以,班主任在留給學生良好第一印象的同時,應朝著教師的“標準形象”不斷完善自己,逐漸成為學生的心靈偶像。在長期相處過程中,偶爾失態總是難免的。這時,班主任如果敢于面對問題,并承認錯誤,將會贏得學生進一步的尊敬與認可。
塑造好“班主任”形象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其形象去影響學生。每個人最在乎的贊賞和批評必定是來自他最敬佩或欣賞的人。當班主任成為學生的偶像時,有時候便可不怒而自威,其信奉的人生觀、價值觀則可輕而易舉地深入學生心中。
二、一個嚴厲的尊長
老師向來以為人師表、和藹可親的形象而深得人心。但作為班主任,若要以犧牲嚴格管理為代價才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親近學生的心靈,人性化的教育將得不償失。人性固有的弱點導致不少學生想盡各種理由為自己的不當行為開脫,尋求老師的原諒,逃避自己的責任。俗語云“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種以講情面去換取學生的“親近”,最終只會造成學生紀律松散,班集體“無政府狀態”。或許學生會感激老師的心軟,慶幸自己又蒙混過關。但“慈母多敗兒”,最終可能導致學生無心向學,投機取巧,到頭來影響他們一生,也使他們埋怨班主任一世。班主任要獲取學生的尊敬與愛戴,是要用對學生一生負責的嚴謹態度和自身人格魅力去贏得。誰又能說嚴厲的批評就不是一種愛的體現呢?誰又會懷疑一貫嚴格的要求不是為學生著想呢?在原則性問題上,心軟只會讓學生不能明辨是非。因此,必須遵循這樣的原則:一視同仁,賞罰分明。嚴厲的班主任,嚴格的管理,才能培養為人正派,嚴于律己的學生。
三、一個永恒的寬恕者
寬容,緊承嚴厲而來,矛盾嗎?不!學生犯錯當然要嚴厲處治,但隨后應該從內心原諒學生的錯誤,并期待學生向好的方向轉變。人非圣人,孰能無過。老師都容易犯錯,更何況是學生。
我曾帶著憧憬踏上三尺講臺,當時以為中學生應該是懂事上進、自覺勤奮。可現實中學生青春期的叛逆和沖動無疑給我不小的打擊。然而,我對學生的執著終于等來了學生的轉變。盡管有的時候那種執著在當時被稱為單純幼稚,但正是這種單純的期待等來了春暖花開。曾經有一句話說:“無條件地相信難以置信的事,才是真正的信任”。同樣,對學生真正的寬容與理解就是那無限次原諒和無條件的寬恕。
四、 一個特別的朋友
除了以上角色,班主任還要成為學生的“特別”朋友,所謂“特別”便是比學生的同齡朋友更成熟穩重。一個特別朋友,容易讓學生打開心扉,傾訴心聲,走出青春期的困惑。有一次,我們班的一個男生因與其母親慪氣而離家出走。隨后家人到處尋找,造成極大影響。事后該生雖知錯卻不敢上學,因為他不知道老師和同學將如何看待自己。得知此情況后我主動家訪。在他家里我感覺得到他的緊張與懊悔。為緩解氣氛,我微笑著說:“老師只是來告訴你這幾天的作業,可別把作業落下。”接著開始指導他怎樣完成作業。隨后在兩人的互動過程中該生慢慢放下自己的思想包袱。這時我才開始將話題轉移到離家出走這件事上面。結束時,他帶著釋然的微笑對我說“謝謝您”。此后他的點滴進步,總是讓我想起那次成功的談話。個性張揚,自我為中心是現在中學生的普遍特點。因此生活中常遇到這樣的場面,學生各個都是演說家,卻找不到一個聆聽者。對此,要成為新時代中學生的“特別”朋友,應先學會聆聽他們心聲,在聆聽中幫助學生建立自信,隨后再對其錯誤加以糾正。
總之,塑造新一代的靈魂是一項既艱苦而又有規律可循的工作。它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班主任應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善于扮演一個多重身份的角色,以便在這個教書育人的舞臺上培育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