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新課程改革以來,各地學校愈發重視地區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因此,如果能解決好對學校的經費投入、師資培訓、項目實施、實驗推廣等問題,將會使學校教育在傳承地區民族文化方面發揮出更大的優勢和作用。本文將分析地區民族文化的作用所在,并調查各地區農村學校民族文化的傳承現狀,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傳播途徑來傳承地區民族文化。
關鍵詞 傳統文化;傳承現狀;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9-0158-01
從歷史進程來看,不管是我國的哪一個地區,必然有其獨特的民族文化支撐這個地區人民的生活和發展,可以說地區民族文化就是一個地區中所有人民的“身份證”。我國地域遼闊、民主眾多,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地區民族文化。既然如此,如何傳承地區民族文化就成了廣大學者必須要解決的一個難題。
一、地區民族文化的作用
(一)提高學校素質教育的水平。我國素質教育的一大目標就是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所以無論哪個校都要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對于學校而言,地區民族文化不僅是重要的精神財富,更是不可多得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因此,學校只有在傳承地區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才能完成教書育人這一目標。
(二)推動校園文化的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優化校園文化環境,校園文化環境的好壞也是評價校園文化建設成果的重要指標之一。每所學校都沉淀著屬于自己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利用民族文化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助力校園文化建設。
二、地區民族文化在學校中的傳承現狀
(一)學生傳統文化素養較差。目前,我國學校的傳統文化素養普遍較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許多學生面臨“信仰”危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而學習;第二,許多學生對民族文化知之甚少,也沒有閱讀過我國優秀的文化典籍,反而對一些網絡小說非常感興趣。
(二)外來文化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沖擊。如今,外來文化對地區民族傳統文化的沖擊已經十分嚴重,許多女學生崇拜日韓非主流文化,許多男學生盲目追求外在美而對內在美不屑一顧。在“看臉的時代”“一切向錢看”等糟粕思想的影響下,正統文化思想無立足之地。
三、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傳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徑
(一)提高教師的民族文化水平。老師的天職就是教書育人,只有那些真正了解地區民族文化的教師才能充分挖掘蘊含于教材中的傳統文化的“閃光點”來吸引學生,他們不僅對學生起著引導、激勵的作用,也能對學校民族文化的建設起到促進作用。因此,我們要建立一支有地區民族文化內涵的教師隊伍,這也是傳承地區民族文化的關鍵所在。所以,各農村學校要加強對教師的民族文化培訓,為建立一支有文化內涵的教師隊伍打下基礎。例如:廣西馬山縣的教育部門可下達指令,讓各農村學校在空閑時間組織培訓班,給教師們講一些本地民族文化,如瑤族剪刀歌、馬山扁擔舞、壯族刺繡等。此外,這些農村學校還可以派出一些藝術教師參加馬山縣的各種體現民族文化的比賽,這樣不僅能提升教師的民族文化水平,還有助于日常的教學工作,更能激勵學生學習民族文化。
(二)培養師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民族文化認同感是指文化主體在共同的社會實踐中造成的對某種文化意識在心理上達成的共識,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相對其他民族共同體而言,我之為我的民族情感。教師和學生是學校的主體,只有讓他們對本地民族文化產生認同感,才能讓民族文化在學校中能夠良好地傳承下去。廣西馬山縣的各農村學校可以通過開展文化活動的方式來加強師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馬山縣的農村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馬山三聲部民歌、壯族會鼓、馬山扁擔舞等文化活動,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還能讓學生放松心情、減輕學習壓力。在放假期間,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觀馬山縣文化館,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對于那些愛出去玩的學生,學校可以鼓勵他們去現場看一些官方舉辦的各種藝術比賽或者去看當地的藝術雜技,比如去加方鄉看上刀山下火海的藝術雜技,吸引學生的興趣。
(三)重視多元的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的使命就是要發掘、整理并傳承優秀的民族精神以及豐富學校的精神內涵。對于馬山縣的各個農村學校,一定要重視本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學校可以通過校園廣播、宣傳櫥窗等宣傳工具對馬山縣的代表性民族人物及事件進行宣傳,讓學生們不忘英雄、不忘歷史。此外,學校還需要將馬山縣的各民族風俗以及民族文化活動在校內進行宣傳,讓學生們了解它們的起源以及發展進程。若要讓孩子們喜歡上這些民族文化,一定要從小就對他們進行文化熏陶,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像扁擔舞、會鼓等這樣的民族文化不會沒落、不會失傳。
四、結語
農村學校是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學校必須要重視本地民族文化、加大民族文化的宣傳力度,讓全校師生都能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地區所特有的民族文化既是當地人民的精神支柱,又是當地社會進步的動力源泉,各地區加強民族文化的傳承不但能夠促進當地的發展與進步,還能促進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屬于2018年南寧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C類課題《農村學校教育中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研究——以馬山縣民族文化進校園為例》(編號:2018C663)階段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幸亮,張志敏.武陵山民族地區高校民族文化教育與傳承路徑研究[J].漢字文化,2018(3).
作者簡介:石東升(1970-),男,壯族,中學一級教師,籍貫:廣西馬山縣,學歷:大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