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
摘 要 傳統文化在我們的周圍已逐漸淡化,我們的孩子對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有了斷層的現象,用傳統文化來補充現代教育生命的元氣,幫助我們少年兒童形成與發展民族文化的認同意識,進而發揚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已是擺在我們教育者面前一個嚴肅的問題。就此問題,我對本校四年級段隊員的傳統文化認識進行了調查,對傳統文化傳承斷層現象問題問題進行了分析,對傳統文化教育與傳承的意義進行了詮釋,并對提升隊員傳統文化內涵等方面進行了特色的實踐活動,如結合少先隊以“走近傳統”為主題,引領隊員開展“探傳統、話傳統、誦傳統、慶傳統”等一系列活動,讓隊員們親身感受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帶來的魅力。
關鍵詞 少先隊活動;傳統文化;斷層
中圖分類號:TE3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9-0180-02
“開展民族精神代代傳”主題教育活動,是全國少工委向全隊發出的號召。何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支柱?我認為應是國家觀念、文化認同與公民人格,其中文化認同是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環節,而一個國家的傳統節日就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與靈魂。那么,我們的孩子對我們民族的文化節日到底了解多少呢?
為此,我對本校的四(1)、四(2)中隊的116位隊員進行了問卷調查:傳統節日知多少?統計結果表明116位隊員中只有49位隊員答出了全部的傳統節日,(有的前后順序還搞不清楚)而大部分隊員只答出了一、二個,問卷上更多的是出現“圣誕節、情人節”等洋節和“三八、五一”等國際性節日,甚至有隊員說:“端午節這些傳統節日有什么意思,不就是吃棕子嗎?還是圣誕節過得爽,大街上節日氣氛濃,又可以到教堂唱歌、跳舞。”這次調查表明傳統節日在孩子們的眼里沒有多大的魅力,我們的孩子對傳統節日的了解有了斷層的現象。
一、當前的傳統文化傳承斷層現象問題成因
民族文化的傳承是一代一代延續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經歷了上千年的洗禮,是久經考驗后的文化瑰寶,在續寫傳統文化的道路上,我們的孩子卻沒有被熏陶,究其原因體現在以下幾點:
(1)宣傳氛圍不濃、活動不多。
(2)人們過節意識淡化,漠視了傳統。
(3)我們的教育導向有所偏離。
(4)傳統節日所帶來的樂趣還沒真正成為孩子的精神食糧。
(5)有豐富歷史內涵的傳統節日沒有法定假期。
以上種種跡象表明用傳統文化來補充現代教育生命的元氣,幫助我們少年兒童形成與發展民族文化的認同意識,進而發揚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已是擺在我們教育者面前一個嚴肅的問題。傳統文化節日蘊藏著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如何在少先隊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節日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我認為:只有讓隊員們知傳統、才能發自內心的喜傳統、愛傳統、尊傳統、頌傳統。
為此,我根據少年兒童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以“走進傳統”為主題,引領隊員從“探傳統、話傳統、誦傳統、慶傳統”等一系列活動中去感受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帶來的魅力,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二、解析傳統文化教育與傳承的意義
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底蘊是沉淀、積累、傳承和發揚而延續至今的,我們所學習的傳統文化是學習歷史、掌握古人的思想,見證歷史典故,探討、學習和發揚傳統文化精髓,使之能夠為當今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提供助力,而事實上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了解和探知的只是冰山一角。探訪古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歷程,有多少已經無法被發揚和傳承的,又有多少被世人所采納,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代表著我們國家的文化底蘊,是各行業發展進步的基石,更是需要我們受教育者自身需要學習和傳承乃至發揚光大。誠然,人類進步與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是分不開的,我們鼓勵學生多了解優秀傳統文化,掌握關乎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意在為培養學生傳統文化情節,感召學生多學習和發揚傳統文化精神內涵,將經典歷史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從感官上建立和促進學生涵養的提升與升華,如此,對受教育主體本身的素養教育具有長足的深遠意義。
三、積極提升傳統文化意識,開展特色的傳統文化實踐活動
我們倡導開展特色的傳統文化實踐活動,是為了在學生的意識里建立學生探索和學習傳統文化精髓,規避學生對傳統文化基本內涵上的漏洞,以及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印象了解,升華學生的文化學習與探索精神,從而更好的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一)“尋根問底”探傳統節日
我們今天的許多傳統節日與習俗,都是傳統文化的凝結,都有著特定的思想內涵。探究中國的傳統節日,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輝煌成就,可以增強我們隊員的民族的自豪感,有利于開闊隊員們的視野,培養他們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態度。因此,我帶領隊員開展了“尋根問底”探傳統節日的小課題研究活動。
1.成立“尋根問底”的課題小組
課題組設置調查員、信息員、宣傳員、資料保管員等角色,大家分工合作。
2.課題研究的具體實驗步驟
(1)利用上網搜索,查找圖書資料等方式收集有關傳統節日的名稱、時間、來歷、習俗。
(2)設計訪談提綱走訪長輩、請教專家,了解有關傳統節日的來歷和傳奇故事以及各地沿襲至今的風俗習慣。
(3)加工整理信息,制作“傳統文化節日”小檔案。課題組成員進行專題討論,總結經驗,依托手抄報、資料卡等形式在強調個性、創造性的基礎上統一小檔案的基本形式和欄目,以便成果展覽。
3.課題總結,舉行成果展覽
此課題的研究活動,讓學生逐步走近傳統,豐富了自身的文化內涵。
(二)“七嘴八舌”話傳統
“追溯傳統節日”我們發現了大多數節日的起源與發展都有一定的歷史,何不通過隊員們喜歡的講故事形式讓學生走近傳統呢?“七嘴八舌故事會”活動在校園里拉開了序幕。A.搜集故事:各中隊通過小隊調查,走訪長輩,上互聯網等收集故事進行整理完成稿件。B.組織試講:小隊合作編排,可用課本劇的形式展開。C.故事會實踐:活動中,隊員們表演了“屈原的故事”,講述了“元宵節的來歷”、“清明節的傳說”等故事,深情并茂的演講讓隊員們收獲不少:知道了春秋時期晉公重耳與介子推兩個人物驚天泣鬼神的感人故事,以及他們跟清明節的關聯;知道了人們為什么要“耍龍”慶祝元宵節,原來是要紀念為民祝愿的青龍,以表示老百姓對青龍的感激和懷念;知道了古時的端午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懸鐘魁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棕子,飲黃酒……端午節的原意不是來自屈原,從驅邪避疫到紀念屈原,隊員們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深沉、博大、豐厚的傳統文化歷史既提升了隊員們對祖國悠久文化歷史的仰慕和熱愛之情,又培養了隊員們展示美、創造美的才能。
(三)“激情飛揚”誦傳統節日
中國是“詩”的國度,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之宗是“詩”。讀詩、賞詩、寫詩是對民族文化的發揚,對民族精神的傳承。古往今來,多少詩人給傳統佳節留下了千古傳誦的詩句,像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等等,無論是描寫大自然的,還是抒發真摯情感的,都折射出濃厚的民族文化和偉大的民族精神。“詩”給了我們少先隊活動靈感。如:一至三年級的“詩配畫”比賽,四至六年級的“詩歌研究院”,在輔導員的引導下開展得津津有味,表現出色的還獲得“小詩人”稱號。在“尋詩、賞詩、誦詩”的過程中,許多鮮為人知的“詩”也被“搜”了出來,如:李婷的《中秋月》、蘇味道《正月十五夜》,岑參的《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隊員們在古老方塊鑄成的“詩”的國度中,激情飛揚,提高了涵養,弘揚了民族文化,繼承了民族精神。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的發揚與傳承要從提升學生傳統文化意識認知開始,加深學生對文化的認識、分析、挖掘、利用等,將“傳統節日文化”中蘊藏著的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進行深入探討與研究,讓隊員們從“過節”的快樂中享受著學習的樂趣,吸收“傳統節日文化”的營養,發揚和傳承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播種傳統文化圣潔的種子,如此必將綻放出美麗之花。
參考文獻:
[1]吳應海.走進璀璨的中華傳統文化[J].課外語文,2018(32).
[2]吳文君.承中華文化之美育學生核心素養——《延續文化的血脈》教學設計[J].福建教育,2018(48).
[3]曹芳貴.理性而多元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J].語文學習,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