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爭春
摘要:在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欠佳的背景下,以慕課為基礎,采取線上教學與課堂面授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使網絡教學與課堂面授優勢互補。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為例的教改實踐表明,混合式教學因順應時代潮流和學生學習心理需求,獲得大學生較普遍的認同。完善混合式教學模式,需加強線上學習誠信監控、師生情感交流和論壇有序管理;提升面授課教學質量則需從加強線上線下教學內容銜接、精心設計面授課堂教學活動和建立適合混合式教學的管理制度等方面著力。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SPOC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5.012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7)05-0056-04
如何用網絡技術改進和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學,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是當前國家意識形態建設面臨的重要而迫切的問題。本文從一線教改實踐經驗出發,探究慕課背景下如何運用混合式教學理念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模式。
一、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改革背景
1.思政課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
高校思政課在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而言,教學效果不太理想的狀態并沒有根本改變,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有:第一,教學內容與學生思想實際聯系不夠緊密。李大釗曾說:“凡是一種學問,或是一種知識,必于人生有用,才是真的學問,真的知識,否則不能說他是學問,或是知識。”[1]第二,教學方式的互動性不夠。當前各高校的思政課基本都是合班上課,學生人數多,不利于互動教學的開展。根據心理學理論,“群體成員的互動次數和程度與群體人數呈負相關,與群體成員之間的熟悉程度、群體成員的交流的可能性呈正相關。隨著群體規模的增大,個體在群體中付出的努力程度會相應減少”,這就是“社會懈怠”理論。[2]第三,教學評價的科學性不夠。在形式上,過程性考核比例偏低;在內容上,知識性內容的考核重于綜合素質能力的考核。第四,數字資源的利用率不高。經過多年的建設,思政課已儲備大量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包括精品課、視頻公開課、微課、慕課等。然而,由于網絡資源的分散,信息的不對稱,使得優質資源并沒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如何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近年興起的“混合式教學”給我們帶來啟發。
2.“混合式教學”帶來的啟示
“混合式教學”(Blending Learning)是伴隨互聯網和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在全球興起的一種教學理念,所謂“混合”,就是把傳統課堂和網絡課堂相結合,既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優勢互補,以獲得最佳教學效果。[3]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混合式教學的主要特點有:一是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的思想。二是互動教學思想。三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思想。混合式教學理念為有針對性地解決思政課教學問題帶來如下幾點啟示:第一,通過線上線下兩個教學模塊解決教學內容的權威性和鮮活性統一的問題。混合式教學包含線上教學和課堂教學。線上教學內容以教材內容為本,線下面授內容則可以緊密聯系社會現實和學生思想實際,以小專題的方式講授,從而解決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權威性和鮮活性的問題。第二,通過線上論壇和面授課堂教學活動設計增強教學的互動性。在眾多的數字資源中,近年興起的慕課是最適合運用于混合式教學的網上課程資源。第三,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過程性考核使評價更科學。線上考核包括單元測驗、論壇討論發言、單元作業測評。線上評價既有電腦自動評分,也有同伴互評和老師評價。線下考核包括面授課堂參與情況及期末考試測評。更注重學習過程的考核,有助于持續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3.思政課慕課建設創造的條件
合適的網絡課程資源是進行混合式教學的前提和條件。2014年以來,思政課慕課在爭議中蓬勃發展,據筆者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12月,已經上線的大學思政課慕課已達14門。
思政課慕課的建設,為混合式教學改革奠定了基礎。如何趨利避害,運用好慕課來推動高校思政課進行混合式教學改革,需要實踐來檢驗。
二、基于SPOC的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實踐——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為例
筆者所在的中南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慕課于2016年4月在愛課程網“中國大學MOOC”上線。2016年秋季學期,筆者選取了4個教學班,依托愛課程網“中國大學MOOC”平臺的同步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功能,[4]開展“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
1.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思路
第一,在教學場域上,分為線上教學與課堂面授兩個模塊。線上學習與課堂面授按周交叉進行。
第二,在教學形式上,將線上理論教學與線下實踐教學相結合。線上以理論教學為主,理論教學以老師講授為主;線下以實踐教學為主,在老師指導下,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老師為學生提供指導、創設情境、提供展示平臺。
第三,在實踐教學方式上,將課外實踐與課內展示相結合。課外實踐形式為項目導向的小組合作探究。課內實踐則是指小組合作學習成果在課內展示,其方式主要有主題演講、話題辯論、田野歷史考察匯報。
第四,在考核方式上,將線上線下過程性考核與線下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線上考核包括單元測驗和論壇討論。線下考核包括小組合作學習成果匯報、課堂討論、網上學習成效測驗等多種方式。終結性考核是指期末線下考試,以筆試和開卷的方式進行,考核項目及所占總評成績的比例如下表:
2.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情況分析
為了解學生對混合式教學的體驗、感受和評價,我們設計了結課問卷調查,共投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92份,有效率97%。以下就問卷做簡要分析。
第一,學生是否贊同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改革?問卷統計結果顯示,74%的學生喜歡混合式教學模式,26%的學生傾向于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不同專業學科、不同年級學生對傳統課堂講授模式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喜好比例略有高低。
第二,學生認為在線學習的優點與不足有哪些?關于網絡在線學習的優點,我們在問卷中設計了四個選項:A.學習更自主方便;B.學習資源更豐富;C.老師講授的知識點更系統清晰簡潔;D.網絡教學使討論發言更自由。各選項入選比例依次為89%、58%、58%、47%。此外,視頻可以重復觀看、內容更形象生動、可配合其他網上資料學習、有不同專業的同學之間的觀點交流等,也被不少學生視為在線學習的優點。學生認為在線學習的不足有:其一,網絡學習缺乏監督,學習自覺性不夠(76%);其二,網上作業容易出現舞弊現象(61%);其三,看視頻學習不如課堂老師面授親切生動(43%);其四,網絡系統不穩定影響學習體驗(30%)。此外,學生自己列舉出的在線學習不足有:網上作業量較多,耗費過多時間和精力;容易忘記作業提交截至日期;寢室看視頻時容易受外界干擾;缺少與老師同學之間直接的情感交流等。
第三,學生對在線模塊與面授模塊的認同情況。為了解學生對在線教學設計和線下課堂教學設計的滿意度,我們設計了相關選項,下表為各個專業班級學生對兩個模塊的認同比例:
依據混合式教學理念,我們在設計課堂面授活動時,既考慮老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設計了三類面授課堂活動:一是話題辯論;二是主題演講;三是專題講座。問卷反映,學生比較喜歡話題辯論和專題講座兩種方式,贊賞比例分別為40%、41%。學生喜歡“話題辯論”的原因有:其一,能在思維碰撞和觀點交鋒中培養辯證思考問題的能力;其二,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問題,使同學們對歷史問題的看法更全面、更深刻;其三,辯論過程的不確定性,使課堂更有趣。老師的專題講座受到了和話題辯論活動相當的歡迎度。學生認為,與同學上臺主講相比較,老師講授的內容更具權威性、系統性、啟發性,老師講授的知識脈絡更清晰、條理性更好,使學生受益更多。
第五,學生是否支持老師繼續進行混合式教學改革?參與教學改革的學生絕大多數不僅是首次聽說慕課,而且是首次體驗混合式教學模式,他們對課程學習的體驗和感受決定著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是否有必要繼續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71%的學生贊同繼續混合式教學改革。
三、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體會與思考
經過一輪的教學改革實踐,筆者對基于SPOC的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有了切身體驗和感受,對如何改進這一模式也有幾點尚不成熟的思考。
1.思政課與互聯網融合是順應時代潮流和學生學習需求的教改方向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信息時代,互聯網已成為便捷高效的信息集散地、思想交流場,各行各業都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利用互聯網+來提質增效,大學思政課也應充分利用好互聯網這一時代“利器”,趨利避害,使之推動思政課教學質量的提升。我們所面對的“90后”和即將面對的“00后”大學生成長于信息化時代,他們被稱為“數字原住民”,互聯網已成為他們學習、生活、交流的最重要工具。混合式教學改革獲得大部分學生的喜愛和支持,說明這種教學模式是符合大部分學生學習心理需求的。問卷結果反映,引入慕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獲得學生點贊的原因在于:一是便捷性。慕課突破了時空限制,使學習者在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上可以有更自主的選擇。二是互動性。在傳統的課堂上,學生多,教室大,課時有限,師生互動受限,慕課討論區的設計則為更多的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提供了可能的機會和平臺。三是生動性。慕課視頻整合利用多媒體技術,使課程的呈現方式更加生動,音樂、動畫、文字、影視資料、文獻等多種要素通過技術融合進課程中,大大增加了思政課的生動性和感染力。
2.思政課慕課線上教學存在的問題與改進的措施
第一,在線學習誠信問題。通過問卷與訪談獲悉,涉及誠信的問題有:不認真觀看視頻、抄襲他人帖子、復制網上內容應付作業等。針對此類問題,筆者認為不能杜絕,但可以改進。改進的措施包括:技術層面的防舞弊設置、育人層面的網絡學習誠信教育、管理層面的相關制度建設。第二,師生情感交流問題。線上學習缺少真實課堂上的師生情感交流,是慕課學習者反映較多的問題,也是質疑慕課是否適用于思政課的學者們的擔憂。實踐表明,單純的線上教學的確存在這種不足。但筆者認為不能因噎廢食,可以從兩方面改進線上師生情感交流:一是增強網絡師生互動交流的時效性,使學生的疑問能及時得到老師回應;二是增加面授課課時,以線上教學為輔,課堂面授為主。第三,論壇有序管理問題。慕課論壇是師生之間交流討論的重要平臺,利用得好可以發揮慕課的互動優勢,管理不到位則會產生無序問題。
3.混合式教學如何提升面授課教學質量的思考
改革實踐表明,課堂面授環節是混合式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絕不能因線上教學而削弱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要使面授課堂教學質量得到提升,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力:第一,加強線上線下教學內容的銜接,使彼此相互關聯又相得益彰。混合式教學中面授課的功能定位,一是答疑解惑,二是拓展深化。在設計課堂活動主題和專題講座內容時,應使主題既與線上教學內容有關聯,同時在外延上有拓展、內涵上有深化,既與社會熱點問題相呼應,又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相關聯,這樣才能使線上線下教學內容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第二,精心組織小組合作學習,避免活動流于形式。混合式教學背后遵循的是建構主義的教學思想,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有兩大部分,一是學習環境的設計,二是學習策略的設計,這兩個環節的設計都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5]第三,建立混合式教學管理機制。教學管理制度能否跟進,是混合式教學能否真正取得成效并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6]與混合式教學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制度包括:教師網絡教學技能培訓制度、面授課小班授課制度、數字化校園網服務功能完善機制、網絡教學平臺維護機制、混合式教學質量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等。
參考文獻
[1]李大釗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42-443.
[2]曹水群.“思政課”合班上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觀察,2015(25):84-86.
[3][5]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9):37,39.
[4]趙浚,胡曉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運用SPOC模式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4):59-62.
[6]封莎,王平.基于在線開放課程的思政課教學改革路向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59-62.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