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媒體時代背景下,網絡傳播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網絡民意的廣泛性、自發性、虛擬性、非理性使得其以更為特殊的方式與司法相互作用。在網絡民意的監督作用下,司法程序堅持更為公正的立場,而網絡民意反饋給司法的信息一旦泛濫就會變成難以駕馭的困獸,甚至會陷入網絡民意“綁架”司法的怪圈。在價值觀念、判斷標準、裁判程序都相互沖突的網絡民意與司法之間尋找契合點引起了學者專家的廣泛關注,也是實務界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自媒體;網絡民意;司法獨立;沖突;協調
[作者簡介]戴彥艷(1983-),河北石家莊人,河北地質大學教師,主要從事法理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DF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18)04-0063-03
(一)網絡民意的界定
網絡民意,簡言之即網絡化的民意,是借助互聯網這一載體而表達出的相當數量的社會公眾對某一事件、現象、政策的思想或意愿,主要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主體廣泛性,傳播直接性。根據2014年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5.8%,①這一組龐大的數據間接表達了網絡參與的廣泛性,較低的門檻要求使得網絡已經成為民意表達的一種重要方式。其次,數字化信息時代,網民可以直接將自己掌握的各行各業的信息通過計算機終端發布出去,而無需經過專門機構的審核和編輯。除去了層層篩選,民意的表達也更為原始,這種直接的民意表達是傳統的表達方式所無法企及的。
第二,平等性、自發性。網絡民意的平等性表現在,參與的平等性,地位的平等性上,每一個具備計算機終端的網民都可以平等地參與到這一平臺上,不受年齡、職業、學歷的限制。在網絡民意的形成過程中,所有參與的網民都有自我表達的權利,不再被某些領袖“牽著鼻子走”。同時,網絡民意的話題,從國家的政治經濟政策、到某一社會現象再到某些突發性事件甚至更為小的事件都可以自發地成為網絡民意形成的基地。網民們基于自身的興趣、利益自主決定他們關注的話題,自主決定是否發表意見,自主決定是否跟帖傳播,網絡民意的自發性可見一斑。
第三,及時性、快速性。自媒體時代的自主性和便捷性決定了網絡民意的及時性和快速性。網民通過微博、微博客、朋友網、即時聊天工具等網絡形式,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圈”,在這個圈子里,網民可以將其搜集的信息隨時在網絡中公布,同時互聯網講求效率,其傳播速度不言而喻,因此,其他網民便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看到最原始的信息。網民們通過發表自己的意見,進而快速地形成各種不同的網絡民意。
第四,虛擬性、極端性。網絡民意的虛擬性決定于互聯網的虛擬性,網絡民意通過計算機終端發布,具有匿名性,網民都是以某種代號的方式存在,有時候一種評論只能追溯到某臺終端,卻無法找出最終的發布者,這使得網絡言論真假難辨、對錯難分。同時因為這種虛擬的特性,網民的理性容易被某些虛假的信息所迷惑,網絡民意的發展趨勢便難以掌握容易走向極端。
(二)網絡民意對社會的影響
公眾通過網絡表達其內心的各種愿望,包括對立法機構、行政機構以及對社會上的其他群體的訴求,在自媒體時代的今天,網絡民意更能引起以上機構的關注,從而發揮不可小覷的力量。網絡民意在很大程度上是起到輿論監督的作用:第一,發揮網絡民意的程序正義的作用,監督立法機構、行政機構及其他社會群體按照法定的程序處理問題。第二,發揮網絡民意的實體正義作用,這就要求裁判者以社會生活中的道德標準結合程序正義標準處理問題,使得裁判活動愈加透明。第三,發揮網絡民意的道德正義的作用,時刻提醒裁判者運用道德標準這一無形的靈魂,讓道德滲透到裁判靈魂。
網絡民意的每一個優勢都蘊藏著它的弊端。網絡限制小、開放性大,網民的“麥克風”可以隨時發聲,這就會造成個別人“發聲權”無限擴大。此外,網絡的虛擬性讓網民隱蔽在黑暗處,很少對自己的言論承擔責任使網民的責任意識下降,這就給道德意識淺薄的人可乘之機,肆意發布虛假信息,惡意中傷他人,隨便發布非理性言論……很容易就造成事實脫離真相,社會秩序嚴重混亂,有些還給當事人造成巨大的精神損害,正義將再次被掩埋在高科技之下。此外,根據2014年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我國互聯網發展地域性差異仍然存在,北上廣省市的互聯網普及率相對較高,超過65%,而江西、云南、貴州等省份的互聯網普及率則相對較低,均不到33%;我國網民中農村人口僅占比28.6%,城鄉網民規模的差距依舊顯著,網民在社會各基層的分布并不均勻。加之年齡、職業、學歷、收入的不同,網絡民意的分布也將呈現不同的趨勢。換言之,網絡民意只是民意的一個組成部分,并不能代表全部民意,只一味重視網絡民意會造成裁判者認識上的偏差,判斷上的錯誤。
(一)開放性與嚴肅性的對立
在這個開放性的網絡中,網民可以對某一事件發表自己的觀點而不會受到嚴格的限制,這就造成了網絡民意非理性的趨向。在信息不充分或不真實的情形下,網民很少去探究事實的真想,而是追隨自己的意愿去判定事實的發展趨勢。這種情況下,網民們的憤怒之情化成一股堅硬的輿論之流,直接給司法者施以巨大的壓力。一面是鋪天蓋地的輿論大軍,一面是嚴肅的司法,在這一動一靜之間,司法者往往選擇屈服于輿論,有時候甚至不惜背叛司法。同情弱者,仇恨權貴,這是中國幾千年封建思想的殘余,但是不得不說,這種心理在當今社會中仍然顯示著它巨大的威力。在某一案件中,弱者,不論對與錯,都會在某些方面得到網絡民意的支持,這就從另一個側面要求司法者對弱者予以“公平對待”;相反,權貴之人在網絡中往往是被攻擊的對象,一個錯誤經常會遭受連帶的人肉搜索之痛,網絡民意也更傾向于要求法院嚴格公平處理。這種網絡民意的開放性、非理性與司法之間的嚴肅性、程序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二者矛盾的根源。
(二)片面性與全面性的對立
首先,網民多是站在有利于自己的立場上做出評價,這種惠己的心理同時混合老百姓樸素的正義觀,造成了網絡民意一邊倒的趨勢。如果事件雙方涉及到個人和政府,那么毫無疑問,支持個人的網絡民意會充斥整個網絡。其次,網絡名人極易操控網絡民意,現實中不乏這樣的案例,在一些尖銳性社會事件中,某一個網絡名人樹起了自己的大旗,不明所以的網民便振臂一呼,遙相呼應,網民們的情緒愈加躁動,網絡民意愈加單一,主流民意便應運而生,這種方式形成的主流民意根本無法表達真相,代表真正的民意。這種所謂的民眾意愿也如潮水般給司法施加壓力。但是,司法是站在中立者的角度來裁判,不偏不倚,忠于事實,忠于法律,全面考慮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這種全面性與網絡民意的片面性顯然是針鋒相對的。這就要求司法者從紛繁復雜的網絡民意中提取真實的能夠代表大眾的那一思想趨勢。②
(三)非專業性與專業性的對立
網絡民意和司法可以看成是不同的處理問題的方式,司法有嚴格的要求,有具體的法律限制,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是基本的處理原則。③此外,司法還受到一系列程序的限制,如刑法的禁止類推的原則和禁止溯及既往的原則;有些案件中,不同的程序階段還要求由不同的機關處理。另外,司法還要求裁判者必須是專業的法官、檢察官等。與此不同,網絡是一個自由的開放的平臺,各個社會階層的人都有資格登上這一舞臺,他們判讀某一人有罪或無罪多是憑借樸素的道德標準,有同情弱者,仇恨權貴的心理,這種不同造成了二者之間的矛盾。
自媒體時代下,網絡民意與司法之間的互動已經客觀存在,網絡民意在監督司法公正、促進司法透明化方面的積極作用也是傳統方式不能替代的,但不能不說的是網絡民意與司法制度之間的尖銳沖突,網絡民意“綁架”司法、“網絡審判”同樣沖擊著我國現行的司法體制。當網絡民意與司法審判結果一致時,公眾更傾向去認定網絡民意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當二者結果不一致時,網絡民意會再次如潮水般襲擊司法,給司法機關巨大壓力,這時會出現兩種結果,一是司法機關不敵網絡民意,最終違背程序做出符合網絡民意的判決;二是司法機關堅守正義,遭受網絡民意攻擊,社會上言論四起,這無形中會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因此,必須探究網絡民意與司法和諧互動的路徑,這是中國網絡發展和司法制度的一項重大挑戰。
(一)加速法制體制改革進程,完善司法制度
要嚴格堅持司法獨立,避免陷入“網絡審判”的怪圈。網絡與司法在審判案件上應該是分別獨立的。網絡民意的自然理性與司法審判的專業性不能同時應用在案件中,所以必須堅持司法獨立,嚴格按照法定程序處理問題。司法人員也必須接受良好的專業培養,完善自身的職業素養,提高對抗非理性因素的能力。④
(二)主動接受網絡民意的監督,擴大司法透明度
沒有辦法杜絕的,就應該欣然接受。網絡民意在監督方面的確發揮了其他監督途徑無法發揮的作用。但是在網絡民意監督方面,還沒有建立完善的體制,或者可以說網絡民意監督的法律規定幾乎是空白。所以完善這一體制應該提上日程,使通過合法的網絡民意監督而發掘的事件能夠進入司法程序,讓二者在最大程度上達成一致。司法應該進一步公開,主動接受監督。由于司法的特殊性,不可能容許媒體拿著攝像機錄制審判過程,然后在網上直播,所以司法應該公開到哪種程度,還有待進一步商榷。在看得見的地方實現正義,才能說服群眾,避免誤讀,逐步擴大司法的公開性,讓網民真正理解司法,是網絡民意與司法和諧之路的必然選擇。
(三)建立完善的司法參照和回應機制
網絡民意和司法的關系應該避免一刀切的果斷處理方法,處理案件應該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之上,不可盲從于民意,要想二者和諧發展,還應該建立一條紐帶,通過這條紐帶,讓網絡民意以合法合理的程序進入司法。這條紐帶即為一定的參考機制,陪審制度就是民意與司法之間的融合,但是在網絡民意進入司法上也可以建立“網絡陪審”制度,在網絡民意中選取一定的代表,讓網絡民意的自然理性與司法的專業程序性充分博弈,最后得出符合民意也符合司法的雙贏結果。⑤在網絡民意進入司法的過程中,對出現的網絡民意應該積極做出回應,當前已經有很多司法機關制定了網上互動平臺,接受網民的不同聲音,但是現在的這種回應制度運行無序,信息滯后,有些機關的網絡平臺甚至只是形式,所以這種途徑完全沒有被利用好,這還需要有關機關的切實努力和網民的積極參與。
①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4年3月5日.
②周安平.大數法則——社會問題的法理透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6-11頁.
③孫笑俠,熊靜波.“判決與民意——比較考察中美法官如何對待民意”[J].政法論壇,2005(5):第51-54頁.
④凌斌.法治的代價——法律經濟學原理批評[M].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210頁.
⑤(美)波斯納.蘇力譯.正義/司法的經濟學[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5-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