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理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一門重要課程。問題是引發思維的“觸發器”,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物理;問題意識;策略
傳統的物理教學重視學科內容的講授,忽視學生的學習習慣和人生態度的培養,重知識理解,忽視學生的實際應用。重強化訓練,輕自主探究;重教師講解,輕學生主體參與;因此,傳統教學與新課程所倡導的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相去甚遠。這種教學模式學生總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很少有個人發揮的空間。孩子們習慣了聽老師教授,老師們也習慣了讓學生聽自己講解。學生從來不問問題,都是教師帶著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主動權大部分掌握在教師手中。學生主體的問題意識淡薄,主動解決問題的過程被不同程度地剝奪。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方法機械、呆板,難以適應現代的學習。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以批判性思維為重要抓手,能有效促進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實施中,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開展有針對性的批判性思維活動。包括在概念和規律的形成過程中,加強對物理現象、事實、猜想的批判性思維;在物理概念和規律的辨析過程中,加強對個案分析的批判性思維;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應用中,加強對條件和方法的批判性思維,讓學生在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規律與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同時,通過運用批判性思維,把培養提出問題的能力引向深入。
同時,注重用物理學史實助力批判性思維活動,讓學生懂得科學史上的創造發明大都是從疑問開始的,而且與批判性思維密切相關。牛頓對蘋果為什么會落下產生疑問,運用批判性思維,特別是用創新思維,把地面上的牛頓定律與天體運動巧妙結合,才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瓦特對火爐上的水壺蓋被沖開的現象生疑,也是用批判性思維等才有了蒸汽機的發明。
二、 在實驗操作中培養問題意識
物理這門課,定理和公式非常多,初中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僅憑教師講解很難理解。實驗是物理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通過實驗,學生可以自己動手,有效學習。例如,在教學《分子熱運動》時,可以讓學生針對氣體、液體和固體三種形態下分子運動狀態進行分析,并通過相關實驗進行驗證,最后獲得結論:分子與分子之間不僅存在引力,還存在斥力。為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印象,還可以增加一些自主實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由于有了操作體驗,因此就能夠提出問題。例如,有的學生提出“既然分子與分子之間有引力,那么破碎的東西為什么不能自我復原?而這樣自由度較高的實驗,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物理時變得更加有樂趣。可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在學生實驗操作之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是十分有效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具有思維含量的,學生在問題驅動下,能夠對相關的物理內容進行深入探究,對物理知識進行內化,從而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
三、 建立思維的獨立性,倡導學生質疑精神
質疑是創造的開始,讓學生在平等自由的課堂氛圍中,針對教學內容,積極的思考并提出問題,從單一的、盲目的提出問題,到學會對問題進行分析,利用已學的知識去分析、判斷,根據自身的認知去思考問題,善于提出問題,逐漸提升問題的“價值”,通過對自己認知的挑戰,去獲得新的收獲,教師應該及時的激勵學生的質疑精神,建立學生良好的“問題意識”,掌握良好的提問方法,使學生“敢提問”“會提問”,樂于將自己的知識和疑問與大家分享,使用課堂的一切手段倡導學生多提問,在提問中對比、學習、交流、提高,肯定學生思考的一面,糾正學生不足的一面,保護好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有關電動勢的問題上,學生提出了“原線圈電路是閉合的,但為什么電動勢卻沒有電流呢?”每一種提問學生都是經過了積極的思考得來的,而老師就不能用一句“高考不考”來搪塞學生,降低學生問題的積極性,也就泯滅了學生創新的天性。
四、 通過探究式教學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 巧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在對學生進行高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想真正發揮出探究性學習模式的作用,教師就一定要做好指導,為學生巧設問題情境,這樣學生才能在教師指導下設計相應的實踐方案,自主去進行探究性學習。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機械能轉化與守恒定律》相關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教學之前做好教學準備:“在教師天花板上方懸掛一根細鋼絲繩,并且在其下方懸掛一個1kg的鐵球,然后在教學過程中將球拉開一個角度,同時將其貼近自己的鼻子,之后再讓鐵球自主進行擺動,而自己則需要站在之前的地方,等待鐵球的返回。”在為學生創設相應的物理教學情境之后,教師可以針對教學內容提出問題:(1)不如你們猜一猜鐵球會不會撞到我的鼻子?(2)如果我將鐵球用力推出去,并且賦予其初速度,等到球再一次擺回。但是,它離開了原位置,這是為什么?在提出問題之后,學生求知欲就會被激發出來,進而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二) 應用物理規律或者是概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教師在應用探究性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高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要想最大程度將其價值發揮出來,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物理規律、物理概念的重視,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它們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讓學生自主參與到物理探究活動中,這樣就能將學生主觀能動性真正的發揮出來,實現探究性學習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作用。在高中這一階段,物理這門課程的基礎就是物理規律以及概念,也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一種抽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有很好地掌握了物理規律以及概念,才能更好地進行后面的學習。
(三) 從實際生活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高中物理和實際生活中的聯系是非常密切的,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高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加強物理知識和實際生活的聯系,從實際生活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這樣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物理問題的應用性和實踐性,真正實現物理教學的價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提升學生物理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只要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那么初中物理教學效率自然也會得到提升。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最好伙伴,教師同時也是學生模仿的對象,所以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基于此,教師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的立場看問題、解決問題,并將質疑的方式教給學生,讓學生學會質疑。
作者簡介:
何興會,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州省甕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