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科學是一門科學啟蒙課程,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而這種素養主要是通過科學探究活動獲得的。
關鍵詞:興趣;小學科學;課堂教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堂成功的科學教學課,首先就是要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少年兒童的學習興趣主要來源于好奇心,求知欲。我通過巧設懸念,先讓學生觀察電池盒小燈座的構造,用手按住燈泡就亮起來了的興趣,進而要學生想一想:我們能夠把2個、3個……燈泡燈座、電池盒連起來讓更多燈泡亮起來。在教學《聲音的產生》時,我先準備鼓、橡皮筋、塑料尺等能發聲的物體,實驗時,要求學生觀察這些物體發聲時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學生通過觀察探究得出:它們發出的聲音各不相同,但發出聲音時都會振動,進而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學生在實驗活動中思維能力欠缺,不能認真對待實驗,在小組探討活動中,有些學生只關注自己的事情,不理會老師和同學的講解與幫助,也不愿意參與活動;還有些學生把實驗儀器占為己有,沒有合作意識,這些都影響到實驗教學的開展。科學探究能力的獲得,需要學生結合所學的科學知識,親自參與探究活動,在已有的感知和體驗的基礎上,將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充分吸收內化。如5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千克的食鹽、一天當中氣溫的變化有什么規律等。即使實驗失敗了,這種探究活動還是對學生起到了教育意義,同時展示數量不等的食鹽、冷水、熱水、大小不一的燒杯等,這樣的實驗教學不但會使學生的情緒高漲。如在《蝸牛》教學中,學生只是了解了蝸牛的部分知識;而在另一個班級中,我上課時先問同學哪里可以找到蝸牛,然后組織學生捉蝸牛,觀察蝸牛喜歡吃什么食物,怎樣吃等,還有蝸牛是如何發現和找到食物的,蝸牛的排泄和產卵等。學生通過此類探究活動,獲得了對小動物的直觀體驗和感性認識,也體會到了科學實驗的樂趣,為以后的探究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科學課程中,有許多知識是與其他學科密切聯系的。如《聲音教學》教學中,我將其與音樂教學聯系起來,觀察鋼琴、架子鼓等樂器的特點及聲音的變化,讓學生發現琴弦的振動產生出聲音,為了讓學生感受運動前后心跳和呼吸的變化情況,思考為什么運動后心跳和呼吸會加快。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通過實驗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動手探究未知的能力。
在老師的指引下,學生們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索,學生不再是單純地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成為信息加工、處理的主體,成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這一點是傳統課堂所難以實現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難以勝任以探究性學習為主的科學課堂教學,網絡技術和網絡環境則打破了傳統的時空限制,顯示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性和開放性,將學生帶入無比遼闊的世界。
科學課上有很多學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或引導下去進行調查、考察或實驗,但有些活動課堂上是無法用實驗的形式完全展現的,如《植物怎樣喝水》這一課,反反復復講解理論學生都很難理解,這時我們就可以借助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重點處點撥,植物“喝水”這一難點就解決了。
《科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是傳統教學由于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幾乎成了除課本外的唯一信息來源,這時候在教學中運用網絡技術,就能很好地彌補傳統教學中的不足,其擁有的大量信息成為新的知識來源,成了源源不絕的學習財富。這樣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既讓學生收集到許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學能力。在老師的指引下,學生們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索,學生不再是單純地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成為信息加工、處理的主體,成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這一點是傳統課堂所難以實現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難以勝任以探究性學習為主的科學課堂教學,網絡技術和網絡環境則打破了傳統的時空限制,顯示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性和開放性,將學生帶入無比遼闊的世界。
綜上所述,教好科學,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自行探究之中,以此培養他們的觀察、實驗、理解、探究和應用知識的能力。這一任重道遠的艱巨之路,教師應站在世紀的高度,深入鉆研課標和教材,敢于創新,大膽探索,就能走出一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科學教育之路。
參考文獻:
[1]吳樂樂,柏楊.小學科學課程實施的價值取向[J].教育科學論壇,2014(07).
作者簡介:
孫玉興,江蘇省蘇州市,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南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