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是物理教學的基本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要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一個根本措施。
關鍵詞:教學;高效課堂;有效性
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只起主導作用,教學質量的高低取決于“主體”與“主導”相互作用的效果。在教學中如何把這個相互作用發揮好關鍵,以下是筆者在教學中的一些體會。
一、 課堂中教師的“主導”地位
首先,要“導出”學生學物理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教師就是學生的引路人,如果引的不好,那么學生就會對這門功課產生不好的印象,從而產生厭學、怕學的心理,導致學習成績永遠的亮紅燈。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從先生的話中不難領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說起。作為物理教師,你必須要提升自己的氣質,讓形象神采飛揚;提升自己的表達,讓語言充滿贊賞;提升自己的人格,讓情感產生認同;提升自己的關懷,讓體貼滲透日常。這樣,由于對老師的認可和喜歡,才會對物理有濃厚的興趣,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把教材研究透。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師對教材的深研應轉移到課前準備上。教師要改革陳舊的課堂教學方法,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向四十五分鐘要質量,就必須在課前準備上下功夫,課前作充分的準備——肯花時間精心鉆研教材,不僅要做到心中有教材,教師在授課之前,在通讀教材的基礎上,全面而系統地掌握本學科知識內在聯系,抓住本課的教學目標,抓準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結合自己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材的再處理。
再次,要規范優化教學語言。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等因素會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教師的教學語言對形成質量同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師流暢的教學語言,能對學生產生很強的吸引力,講課的邏輯(包括語言邏輯和科學邏輯)性強,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教師榜樣的長期的熏陶,能提高學生思維和語言表達的嚴密性和規范性。
二、 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首先,把發現問題的機會讓給學生。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多用問題來喚醒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物理,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第一,有問題才有學習的動力。問題對物理教學的作用和影響力很大,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躍的成分。第二,要適時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精心設計問題情境。第三,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未來的文盲并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提問是當好向導、引好路,為啟發和幫助學生提問服務,變學生被問為教師被問。
其次,注意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把思考的時間留給學生。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要為學生的思考留足時間。只有通過一連串的思維活動,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才會更深刻、更全面。教師要善于捕捉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和新知識的關鍵點、疑難點,使其產生求知需要,專心思考。同時給予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向和途徑,留給他們足夠的思考時間。當學生出現錯誤時,適當進行補充,幫助暴露問題,引導他們進一步思考。思考問題是一個全面的過程,主要從下面幾個環節進行。
第一,要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現有教材是學習知識的主要依據,可讀性較強,并把學生當作第一讀者,按照學習者的心理規律來組織材料,開篇、章首、節題都注重提出問題、突出重點、點明思路、引導思考、活躍思維。因而在教學中要留有一定時間讓學生閱讀課本,并在方法上給予指導,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研究探索、自求解決的良好學習習慣。在閱讀課本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引領學生發現問題觀察現象,并進行數據分析,為思考問題提供理論基礎。
第二,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析。課堂討論能為課堂教學帶來活力,啟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的主體活動能力,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教材入手,教師或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通過交流互動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使師生、生生之間互相影響,互相學習。原來的不足在討論中自然會暴露出來,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這也會刺激學生更加努力,以求真知。
第三,要及時進行鞏固練習。物理課堂練習對概念、定律、原理、公式等的理解運用、鞏固深化以及訓練技能技巧和培養多種能力、規范學習習慣、開展教學評價等都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解決一個問題之后,教師要精心設計練習題,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進一步思考問題,課堂練習應充分考慮各層次的學生實際,讓他們獨立思考,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并能對所得結果進行分析、判斷。
再次,相信學生的能動作用,把動手操作的過程放給學生。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墻上有一條醒目的格言“我聽到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這條格言告訴我們,“動手”對于學生來說非常必要。學生只有在實踐中學到的物理知識,才能逐步轉化為物理技能。人的認識規律是從動作感知到建立表象,最后形成概念。在教學中,往往大部分時間都是老師講為主,生怕學生不懂不會。其過程是:打個比方,把羊群帶到某個地方,然后告訴他們哪里哪里有草,讓他們自己去吃。當羊群出去以后,卻又強烈地擔心起來,怕羊走不到有草的地方,怕羊吃不飽,于是又連忙把羊收攏起來,跟隨牧羊鞭活動,集中去吃某一處,某兩處的草。顯然就有很多的羊半途而返,消耗了精力,浪費了時間。老師怕學生理解不深、不透,當然要試圖講深講透,其結果就可能像“嚼口香糖”一樣,老師嚼過了,再讓學生品嘗,哪還有滋味!更為嚴重的是,老師的大講特講,大大耗用時間,大大擠占了學生動手時間,學生哪來的“自主”,怎能發揮“創造性思維”!所以我們要注意教學相長,提供學生全方位參與的機會。在教學中,把老師的講變成“配菜”,把學生的動手過程變成“主菜”。這樣也可避免學生上課聽得懂下課不會做的難題。
總之,在教學中把握好教師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提高物理課堂有效性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顧文斌.物理新課改與教學新思維[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01).
[2]鄭芳玲.新課改下高中物理教學優化策略研究[J].生物技術世界,2015(09).
[3]徐興林.淺論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11).
作者簡介:
王剛,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