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近年來新型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對各類科目的教學有了更高的要求,語文作為整個學習過程中一門最重要的學科之一更是如此,尤其是小學語文,是整個語文學習中打基礎的階段,它可以培養學生對中國漢字、中國語言的了解,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語文是所有中國人都要學習的知識。因此,本文從現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分析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課堂的效果,并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一、 引言
小學語文學科的地位,自古以來就是非常高的,在各個階段都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因此,越來越多的教學方式出現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目的都是為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但是這也需要教師們根據教學對象逐漸改變過時的方式,更新傳統的教學觀念,營造更好的學習氛圍。小學生好奇心和好動性很強,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如何使學生時刻保持注意力,是語文教師面對的一個難題。而且教育制度改革最主要的還是依靠課堂的教學,關鍵在于老師的課堂作用,想要提高教學質量,就是要提高課堂上的教學效率。接下來我們就具體談論一下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提高教學效率。
二、 針對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古板的問題,適當引入游戲環節
小學階段是孩子剛剛進入校園,正式系統的接受教育的時期,這個階段的學生,身上還保留著許多天真稚嫩的特點。相對于一些教學經驗豐富的語文老師來說,他們能夠很好地利用學生身上的特點,去準確地找到學生的突破點,來進行重點知識的教學。但是,我國的教育方式一直都是一對多的過程,所以教學過程不僅要考慮個體的差異,也要結合整體情況,所以要老師做到面面俱到幾乎是不太可能實現的。多數情況下,老師無法將每個學生的情況都考慮進來,這就使課堂教學的內容有一部分無法傳達,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效果,學生也無法學到相應的知識。
針對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游戲的特點,老師可以適當地在教學課堂中引入游戲的環節,改變傳統的語文課堂古板枯燥的氣氛,營造一個歡快、活潑的愉快氛圍。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扮演,表演小蝌蚪找媽媽的整個過程,甲同學負責扮演小蝌蚪,乙同學扮演鴨子,丙同學扮演金魚,丁同學扮演烏龜,戊同學扮演大白鵝,己同學扮演青蛙,通過學生課前的排練和課上的表演,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將師生之間的關系拉得更近,不再受到講臺的局限,也引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
這種游戲進入課堂教學的方式,不僅讓學生學習到了知識,還讓學生獲得了快樂,使學生能夠釋放自己的天性。同時,也給了學生和老師、學生和學生之間一個溝通的橋梁和紐帶,讓學生體會到師生之間的平等關系,在輕松的環境下學習,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 重點解決教師教學觀念滯后的問題,加強對老師理論知識的學習
在我國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很明顯的問題就是老師過于關注學生的成績和分數,使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產生自卑的心理,給學生和家長都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喪失了對語文學習的信心。小學本該是學生無憂無慮歡樂地度過的時候,卻讓他們過早地就承受起學習的壓力,這樣做會使學生逐漸喪失對語文的興趣,甚至是對整個學習科目都有抵觸的情緒,這會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和整個教育事業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所以,我國應該針對這個問題去盡快解決,政府和學校要盡力創造條件去培養教學理念的更新,摒棄過時的思想和觀念。
例如,學校可以和一些師范學校或者培訓機構合作,定期派老師去學習和參加培訓,及時掌握好的教學方法和理念,也可以和一些教育機構一起合作,開發出比較先進的科研項目,還可以聘請一些優秀的講師來學校進行講座或是培訓。通過以上方式,使老師形成一個高效的、系統的教學模式。
四、 針對教學方式落后問題,重視使用現代化交流教學工具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趨向于多樣化的方式,不僅包括溝通的內容,也有溝通的方式和工具。但是,目前我國校園里老師和學生的交流還只是局限在課堂上,教學時的面對面交流,老師一般在講解教學內容后,會問學生是否聽懂這種問題,但這種做法的意義不大,學生們會少會主動提出問題,一般下課后也很難看到老師的身影,這是我國教育體制的一個弊端。而在科技發達的現代,其實是完全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的。首先,電話的普及可以方便老師隨時和家長溝通,反饋學生放學回家后的學習狀態以及作業完成情況。其次,學生在課下遇到不懂的問題也可以利用郵箱、視頻等的方式,在合適的時候和老師溝通交流,及時解決問題,防止困惑積壓。再次,老師可以建立一個家長群,用來及時和家長反饋學生在學校的情況,并將學生的短板告訴家長,一起來監督學生,幫助學生改正。
總而言之,以上所有的方式都可以有效地促進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曹章.對小學語文創新教育課堂教學的反思與對策[J].中國教育,2013,(35):5-7.
[2]麥梅.探究式學習的相關研究[J].教育從業者,2014,(2):175-177.
作者簡介:
葉炳利,安徽省六安市,安徽省霍邱縣烏龍鎮陡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