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教育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可以直接提高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指導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促進學生學會自主發展的有效途徑,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堅守的教學理念。
關鍵詞:小學語文;培養;探究性學習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主要是“灌輸——接受”。學生學習方式主要是“聽講——背誦——練習——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教師將知識、技能分解,并從部分到整體,一講到底,越俎代庖。學生被聽講、筆記、死記、做題等被動學習方式主宰著。教師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識準確地給學生講清楚,學生只要全神貫注地聽,把老師講的記下來,考試時準確無誤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學習任務。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不斷提醒學生:“注意聽!”聽,成為學生最重要的學習方式。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方法機械、呆板,靠死記硬背完成學業,當他們進入未來學習后,明顯地帶有被動學習的特征,難以適應新的環境。
德國教育家福祿倍爾說:“兒童有著強大的驅動力和創造力,教師的任務就是管理和引導他們,把他們的驅動力和創造力用于值得從事的活動中。因此,教師應當為他們的自身活動創造環境?!倍碌摹墩Z文課程標準》倡導的全新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倡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要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教師只著重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所有這些,都要求改變教師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
一、 教師要站在育人的高度審視教學、改革教學,要對學生的一生發展負責,以科學的方法進行教學改革
反思我們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我們不難發現:人們的學習主要依賴于兩種方式,一種是接受性學習,另一種是探究性學習,兩種方式相輔相成。傳統的教學模式過多地注重了接受性學習,忽略了探究性學習在人的發展中的重要價值,使探究性學習如觀察、實踐、調查、實驗等在教學中處于被忽略的地位。教學改革就是要將“授人以魚”的教學方式改為“授人以漁”的教學方式。一方面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變被動的接受性學習為主動的探究性學習。另一方面要發揮教師教學的積極性,教師要創造性地進行教學,以指導學生愛學語文,學好語文,會學語文。要提倡學生通過自主的、合作的、共同的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學習主題的發現、學習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乃至學習成果的呈現,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實踐的機會,有更大的創造空間。學生會全身心的投入,使他們的主動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 教師要不斷地給每個學生展示的機會,展示課內學習所得,展示課外學習收獲,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并嘗試多種多樣的語文學習方式。例如: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和社會,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策劃主題班隊會、主題演講等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明道理、懂生活、識美丑、辨善惡,積累經驗,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對周圍事物保持好奇心,從學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發現研究課題,制訂研究計劃,結合課內外閱讀,利用圖書館、新聞媒體、網絡、調查、訪問、討論等信息渠道獲取有用資料,獨立或合作寫出簡單的研究報告,用文字、圖表、圖畫等展示學習成果。學生從學科和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通過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解決問題,培養創新能力。
三、 教師引導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
新課程強調的是要給學生留下問題。以前,教師認為做題就是解決問題,而新課程強調問題意識。教師通過設計真實、復雜、具有挑戰性的開放性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參與研究、思考等一系列方式,促使師生共同進行研究性學習,來解決教學中的問題。讓學生在學習后進行反思和批判,留下問題進行思索和再研究,放手讓學生自主地提出多元的見解,讓課堂真正成為探求新知的場所。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并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比如:探索、模仿、體驗等,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營造支持學生學習的積極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如:在教學《科利亞的木匣》一文結束時,我提出問題:“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學生十分令人意外地提出:“科利亞是怎么知道他的腳剛好比原來長一半的?要是他的腳不是剛好比原來長一半,他又該怎么辦?”針對這兩個問題,我讓學生用想象、討論、交流的方法合作解決第一個問題。為了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我和學生一起設計了研究性學習活動《不是五步我也行》來解決第二個問題。我讓學生先穿上自己的鞋測量自己的腳長,再穿上哥哥姐姐或父母的鞋測量假設幾年后自己的腳長。學生從實驗中發現自己腳長的增長是不確定的,他們想出了許多的辦法來解決應該怎樣收藏和尋找自己東西的問題。在活動過程中,學生自主地探索,親身地體驗,培養和鍛煉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 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充分發揮組織、引導、指導、輔導的作用
要重情感教育,重習慣培養,重學法指導,重思維訓練。教師的“導”,要目中有學生,目中有學情。要在尊重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伙伴、學習方式的前提下來“導”,要順著學生的學,就大家共同關心的“疑”“惑”來“導”。在“導”中要重視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學習語文的習慣。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一點點的發現、領悟、小結、歸納出這些方法。語文研究性學習看中的是學生學習、探究、實踐的過程,是在一次次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學習成果的呈現方式,不是結果。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是指導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促進學生學會自主發展的有效途徑,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堅守的教學理念。
作者簡介:
余自平,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四川省冕寧縣河邊鎮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