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 尹健龍 包福兵 陳飛
【摘要】碩士研究生是我國高等教育的較高層次,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1]。在研究生規模不斷擴大和質量強國、協同創新的大背景下,工科研究生不僅需要過硬的技術本領,同時還需要較高的綜合素質,因此,工科研究生在學習科研之余如何更好的歷練提升自身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碩士研究生 綜合素質 第二課堂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5-0029-02
一、背景及意義
碩士研究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隨著近幾年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大,新時期研究生的思想更加活躍和復雜,研究生的就業形勢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在二級學院管理中,除了注重加強學術科研能力的培養之外,綜合素質的鍛煉提升對于工科研究生走入社增強競爭力有很大益處。
二、研究內容
“第二課堂”建設立足于社會需求,以培養“情商高”的現代化高素質人才為目標,本文探索以建立和完善研究生組織為載體,培養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能力,提升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1. 研究生組織的定位和設置
項目組通過調研兄弟學校相近學科的學院研究生管理模式,了解到一般學院研究生規模在150人以下主要實行學院/學科統一管理,學生組織初步建立,但功能和作用還有待發揮,規模在150人到400人之間主要實行學院-(研究所)-班級二級或者三級管理模式,學生組織比較完善,例如,院研究生會、班級、支部等學生組織設置較完善,并制定了組織內部的管理章程,規模在400人以上的學院研究生組織相對比較完善,特別是組織內部章程和管理機制已經建立起來,從人為管理向制度管理轉變[2,3]。作者所在單位研究生目前是380余人,根據調研結果和所在學院實際情況,建立院研究生會、班委、支部、社團四級(個)研究生組織,其定位如表1所示。
2. 研究生組織架構的完善和考核機制的探索
(1)研究生會組織架構的完善
學院研究生會自從2011年成立以來,服務于全院廣大師生,其架構和功能也在不斷的完善。根據學院發展以及研究生特點,現階段其架構如圖1所示。
為了更好的豐富學院研究生文體活動,將原有的文體部拆分成文藝部和體育部;研究生主要以科研為主,原有的科技部更多的承擔了學科專家講座、科研平臺的搭建、優秀畢業生和優秀在校生的交流等,從內容上更加符合學科的內在要求,因此更名為學科部;目前學院畢業研究生已有六百人左右,跨度在十年以上,為了更好的服務于學院的發展,校友工作顯得比較緊迫,因此成立校友聯絡部專門負責學院研究生校友工作,目前已經建立“計測學院校友之家”微信公共賬號,正在進行技術研發。
(2)班級、支部組織的完善
研究生的黨支部建設、團支部建設和班級建設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學院歷來都是將支部建在班級上,但班級原先是按照年級內平均分配人數組成班級,屬于“硬搭配”,不符合研究生特點;學院研究生大部分以團隊招生、管理和培養,一個團隊同學研究方向具有相似性和傳承性,為了更好的加強研究生管理和培養,學院對研究生班級按照團隊和研究方向進行了縱向分班,共11個班,每班約35人。班級是研究生管理結構中的基層組織,在此基礎上設置相應的黨(團)支部、班委,配備相應的班主任,其組織形式如圖2所示。
(3)學生組織章程的制定
研究生規模在不斷發展壯大,其各級也不斷的成長成熟,因此,不斷完善其章程,明確了組織的性質、定位、內部架構、組織工作和各職能部門職責等,管理進一步向制度化邁進。
(4)研究生組織考核評價機制的探索
學院在考核中分為四檔,等級A、B、C、D的標準如表2所示。
為了更好的完善組織,學院主要對執委層面進行考核,考核各執委或部門執行本部門工作內容的情況,周期為一學期,其考核結果納入學期綜合測評中。考核組織形式如表3所示。
班級組織考核主要對班委、黨支委進行考核,主要考核各委員工作執行情況,考核周期為一學期,其考核結果納入學期綜合測評中。具體組織形式如表4所示。
三、效果評價
1. 學生角度評價
建立綜合測評辦法,滿分為100份,其中班主任測評、同學互測占各占10分,導師測評占20分,學習科研占50分,公益活動占10分。以研會成員、班委、支部委員作為骨干,分別考察在上述量化分時骨干成員占比。以2014級100名研究生為例,跟蹤三學期,取各部分前10名中骨干占比。具體數量如表5所示。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研究生骨干在學術科研上略微優秀,在其他方面表現尤為突出,說明研究生參加“三自”組織不僅沒有影響學習科研,還對整體素質起到較大的提升作用。
2. 用人單位評價
本項目選取2014級畢業研究生去向較多的10家單位,通過對團隊協作能力、解決具體技術問題能力、溝通能力、活躍度等幾個方面進行評價,最終結果如表6所示。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經歷過研究生組織鍛煉后進入到工作崗位的這部分研究生整體評價較高。
四、總結
隨著研究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工科研究生培養目標應不僅僅立足于學術科研能力的培養,其科研之外的綜合素質也顯得尤其重要,作為研究生培養單位應不斷總結優化培養方式,不斷加強“第二課堂”的建設,將“實踐育人”的理念貫穿始終。
參考文獻:
[1] 張曉報. 對我國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 高等理科教育,2012(6):71-74.
[2] 吳丹. 淺談高校學生組織的管理與實踐[J]. 教育觀察,2013(7):10-12.
[3] 王霏皓. 高校研究生社團的現狀及發展方向[J]. 科技文匯,2011(11):28.
基金項目:中國計量大學2015年教改課題“二級學院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探索與實踐”(HEX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