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喬宇 張麗娟
【摘要】“核心素養”是當前教育領域最受關注的熱詞之一。高中教學的根本目標不再是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簡單傳授,而是核心素養的提高,但如何實現這個目標,仍值得我們思考。本文試著通過對“語文核心素養”的理解,以課文《鴻門宴》為例,簡析基于核心素養下的高中語文教學策略。
【關鍵詞】語文 核心素養 高中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5-0150-02
一、核心素養內涵在語文學科中的呈現
近年來,隨著我國基礎教育逐步轉向現代化的教學模式,相關的教育理念也應運而生,“核心素養”的提出正是新理念轉型的客觀體現。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到:“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由此可見,核心素養并不單獨指向某一學科,它要求學生不但要掌握不同學科蘊含的基礎知識,更要求學生具備不同專業技能和更深層次的思辨能力。
語文學科作為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具體學科指標是核心素養學科化的具體反映。因此,要想在語文教育中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一方面不但要利用文化產物使學生能夠啟蒙心智、認識社會、獲得思想上的教益,另一方面也要通過文化情感使學生陶冶性情、愉悅身心、獲得精神上的依托,最終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應當指出的是,提高核心素養在學生不同學習階段中的要求應有所區別。在小學、初中、高中等不同教育階段,對核心素養的培養存在不同程度的被接受性,只有根據不同學段確定不同的教學策略,在特定的學段才更能取得良好的培養效果。因此,結合新課程標準語文核心素養在高中階段應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和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教學策略
1.創設語用條件,提高語言理解與運用
要想培養學生的語言素養,對語用意識的滲透是一項戰略性舉措。教師要建立良好語用教學意識,為學生提供諸多語用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多重學習感知中形成語言能力,完成語言認知的構建。
教學《鴻門宴》,以串講的方式使學生掌握字詞是不可取的。應讓學生結合注釋和古漢語字典自行梳理課文,無法解決地字詞小組解決,更深層次的問題班級解決,并要求學生將重點實詞積累并辨析。課本中選用的文言文僅僅是個例子,讓學生通過對這篇課文中相對特殊字詞的理解,找出其他文章中相似的詞類用法,才能使學生在真正意義上達到對語言的理解并實現運用。如果只是沿襲傳統串講式教學,僅呈現孤立、靜態的語法知識,不但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更會與語言的應用實際相割裂。
2.優化教學情境,促進思維發展與提升
高中學生思維趨于成熟,具有相當的認知思維能力,教師要針對學生學力,給出適合度高的教學規劃,才能成功激發學生主動思考。
教學《鴻門宴》,要讓學生對課文的思維認知提升到一定高度,就要使學生從直觀上去感知“鴻門宴”劍拔弩張的環境氛圍,將思維角度建立在身臨其境的基礎上。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熟悉文章故事情節。這一部分的設計旨在讓學生通過表演和欣賞獲得豐富的感性體驗。學生們會去揣摩人物心理,會去查閱資料,這樣便可激發學生主動探求文本知識的欲望,不由自主地對文本中的人物和故事展開思考,拓寬思維空間。直觀地視覺與聽覺體驗對于價值觀基本形成的高中生來說,可以自覺地篩選出課文中人物性格所具備的優點和缺點,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注意選取適當時機加以引導,就可以使得學生能夠有針對性的甄別出優良品質加以學習。
3.展開個性解讀,實現審美鑒賞與創造
在傳統文言文教學中,學生容易產生聚合思維,尤其是結合課文寫作背景展開的課前導入,使學生的思維成果容易局限于傳統觀念或原有概念。
對《鴻門宴》中人物性格的理解,學生的思維往往局限在這篇課文中,片面的認為項羽是個剛愎自用的武夫。在教學時,要求學生通讀《史記·項羽本紀》,抓住三個關鍵性歷史事件概括項羽人物性格,有不同意見在課堂上積極論辯。不同于單一課文的閱讀,由于將多個相關文本視作一個感知整體,其中的比較除了單篇課文的縱向比較以外,還有文本之間各類人物因素的橫向比較,有利于學生自由馳騁思維,活躍思路。
文言文的寫作時代對于現代高中學生來說相對遙遠,對文言文的研習已經具備了一定傳統理論上的普遍規定和慣性理解。但對于文學作品中復雜人物形象的理解,不應固定在某個不變的模式上,適當地在教學中打破慣性的傳統觀念上對課文人物形象的認知,只要基本價值取向是明確的,在教學活動中適當地給學生以個性審美空間,激發他們不一樣的靈感,不僅能夠讓他們感受文章作者創作時的無限魅力,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提升學生審美情趣上都有諸多益處。
4.提煉文本線索, 促進文化傳承與理解
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貫穿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各個部分。因此對《鴻門宴》這類古文的學習,必然少不了對其中所滲透的優秀民族文化的探討。
比如在《鴻門宴》中出現的關于“宴上”座位的排列方位可以作為教學拓展內容展開,教師在多媒體上出示“鴻門宴”中人物座次圖,引導學生探討我國傳統的禮儀文化,即賓客與主人、長與幼相對時的座位陳設標準。給學生列舉此處細節,不但可以使學生充分理解文本,還可以借此讓學生了解我國傳統禮儀文化,使學生在學習語文中拓展視野,提高民族文化自覺和自信。
三、結語
要想實現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提高,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反復推敲、悉心組織形成的教學策略來引導學生進入有效地學習情境。筆者對《鴻門宴》教學的簡單解讀只是作為一個例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學情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設計。但最根本的目的和要達成的目標是不容改變的,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地落實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培養學生在語言理解與運用的過程中,實現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發現與鑒賞、文化發展與傳承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顧之川.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J].中學語文教學,2016(3):16
[2]徐林祥,鄭昀.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語用熱”再認識[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8):16.
[3]倪文錦.語文核心素養視野中的群文閱讀[J].課程.教材.教法,2017,37(06):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