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艷 明蘭
【摘要】生命的存在,是實現理想和人生價值的前提,關注生命的價值是教育的目標之一。生命教育作為一種終身教育,貫穿于人的一生,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尤為重要。中小學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其生命的質量決定著國家的希望與民族的未來。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啟發學生認識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最后提高生命質量。隨著近年來中小學生死亡人數的增加,教育界對生命教育的關注度逐漸提高,本研究在已有文獻的基礎之上,從生命教育的概念、重要性出發,分析中小學生命教育的現狀,闡釋這些現狀背后的原因,并探討了實施生命教育的對策,以期對中小學生開展命教育活動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小學 生命教育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5-0183-02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界定及重要性
不同教育專家、學者對生命教育的內涵見解不同,華特士將生命教育定義為,一套教育系統,它和生命本身有相同的目標;在心靈與心智、身體與精神的各個層面上逐漸進步,變成比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樂、和諧的人[1]。馮建軍認為,生命教育是基于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促進人的發展,提升生命質量,要敬畏生命、珍視、保護生命、體悟價值與智慧人生、解放兒童、使生命教育融入生活并充滿人文關懷[2]。張云認飛認為,生命教育是指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的生命價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義,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激發學生對終極信仰的追求,滋養學生的關愛情懷[3]。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他們的共同點在于都強調生命發展的重要性,重視生命教育在個體發展中的重要意義。不同之處在于,華特士將生命教育視為一套培養人和諧發展教育系統;馮建軍注重生命化的教育特征,即生命教育融入人文關懷;張云飛更進一步從生命的價值的角度去理解人文精神中的關愛情懷。
綜合以上觀點,本研究認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為核心,以教育為手段,倡導認識生命、珍愛生命、尊重生命、享受生命、提升生命質量,從而獲得生命價值的一項培養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終身教育活動。正確處理個體生命與教育的關系,是生命的基礎性教育課題[4]。
生命教育不僅在消極方面可以避免自我傷害或自殺行為,而且在積極方面可以使受教育者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并達成自我實現的目標。據文獻記載,生命教育也隨著時間推移和社會的變換逐年受到重視,以下是自2007年以來,以生命教育內容為主發表在中國知網的文章數據顯示(見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我國對生命教育的重視程度日趨凸現,開展生命教育成為一項緊迫而極其重要的任務。
二、中小學生命教育現狀及存在問題
1.學校層面
(1)學校教育缺乏對學生生命質量的關注
在我國,每天約有40個孩子死于交通事故;每年有近兩萬名兒童非正常死亡;還有40~50萬左右的孩子受到觸電、中毒、他殺等意外傷害。多年來,我國每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超過10萬人,位居世界第一。在中小學,圍繞著“應試教育”軌道行走的模式,始終成為學校教育發展的主流,從小學到高中的應試教育模式,特別缺乏對學生生命質量的關注。
(2)學校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內容比較狹窄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過于注重學生成績,有關生命教育的內容較少,且涉及范圍較窄。在《中小學守則》就有“珍愛生命,注意安全,鍛煉身體、講究衛生”等要求,但目前在中小學開展的安全教育、生理衛生教育等多屬于預防性質的知識傳授,深層次的教育不夠,忽視了學生正確的生命觀的養成。中小學教育對象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性”,他們正處于價值觀不穩定的時期,在紛紜復雜的社會環境中,若不對他們進行及時疏導和教育, 可能會產生自殘、自殺等極端行為,從而降低生命的質量。
(3)中小學教師功利主義傾向明顯
在中小學,“學為考而教”的現象極為明顯,教師的職稱、社會地位、福利與教師的教學水平有極大關系,學生學習成績提高了,教師由“普師”變成 “名師”,教師聲譽才會大大提高。為滿足各種衡量教學質量的硬性指標的要求,教師圍繞升學率指揮棒打轉,從而忽略了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一方面,學生在教師的功利主義聲中機械化地學習,產生了對學習的厭惡感;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形成職業倦怠,缺乏對生命教育的激情,師生間情感缺乏互動。
2.家庭層面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員的行為舉止對孩子影響甚大。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舉手投足(文明禮儀、道德修養及對生命的認識)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目前,家長過于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輕視諸如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的培養,致使學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時,常常難以順利渡過,做出輕視生命的舉動。
3.社會層面
1976年,美國有1500所中小學開設了生命教育課程,而我國葉瀾教授于1997年從改革傳統教育的角度出發,提出“讓課堂煥發生命力”的號召,遠遠比其他國家落后幾十年。面對一次“中日學生夏令營”我國學生的表現,日本校長的一句“你們這一代人不是我們的對手!”由此看來,我國的中小學生命教育的開展遠遠滯后于其他國家。
三、原因分析
1.認知方面的原因
(1)學校對生命教育的忽視
1)從教學目的上看,學校未能從生命意義的角度讓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體驗生命的價值。學校在向學生傳授‘濃縮果汁式的知識的同時,卻忽視了生命的的豐富性與完整性,忽略了對成長過程的直接經歷與體驗。
2)從教育者自身出發,對生命意義的忽視表現在中小學教師對學生的學齡期和青春期的引導不強,重視力度不夠,還表現為在 “考試政績”的利益驅動下,從事的違背中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做法。
(2)家庭對生命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成長中接受教育的第一場所,父母的教育觀念影響著孩子一生的成長與發展,那些認為“吃飽穿暖”就等于孩子發展的狹隘的教育觀念,必將對孩子的成長帶來許多不利影響,父母恰當的教育方式在對孩子實施生命教育的環節中尤為重要。但是,當今大部分中小學生來源于獨身子女家庭,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由于不了解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不懂得科學的家庭教養的理念和方法,長期對孩子施行嬌生慣養的教育方式,使獨身子女家庭出身的孩子的性格變得偏執和任性,使他們在成長的過程,因缺乏對認識生命、珍愛生命正確理解,從而導致自身的不和諧發展。
(3)社會對中小學生生命的保護意識欠缺
1)保護意識欠缺的實踐依據
20世紀90年代以來,意外傷害已成為威脅我國14歲以下未成年人生命安全的第一殺手,每年因意外傷害喪生的孩子有四五十萬人之多,占這個年齡段總死亡人數的31.3%,是發達國家的3至11倍。以上數據說明,社會對中小學生生命的各項保護機制有待健全,對生命教育的重視力度有待加強。
2)“責任分散效應”在社會中普遍存在
佛山小悅悅遭碾壓,肇事司機逃逸,過往路人十余人表現冷漠,不予施救事件成為社會熱點事件,人們不禁震驚于路人的冷血與對生命的漠視,其實這是一種心理學中“責任分散效應”的表現。這些年來,我國在經濟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精神文明建設卻與之缺乏匹配,忽視公民社會道德建設致使“責任分散效應”——利己主義、從眾心理、社會惰化、道德弱化、法不責眾心理漫延。對生命的敬畏未上升到人生價值觀的最高選擇,敬畏生命也便不能成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教育行動方面的原因
(1)教育行政部門對生命教育政策的落實制度不夠
從2002至2017年的4887篇關于生命教育的文獻中可以看出,研究者們站在不同的視角,關注生命教育,建言獻策,試圖采用開設生命教育課程、發揮心理健康作用、建構完整的生命教育體系、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在教育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等方式關注生命教育。可見,生命的教育內容廣泛,無時無刻不存在于教育環節。加強生命教育的發展,強化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需要一支強有力的中小學師資隊伍,如何落實中小學師資隊伍的建設,強大師資力量,沒有國家及政府的相關政策執行和方案的實施,這些所謂的建言獻策猶如紙上談兵。
(2)學校教育中沒有扎實落實生命教育
從課程的實施上看,學校在傳播知識的過程中,更易于采用理論灌輸或教條的方式,向學生傳授人身安全知識。學校現有課程教材中,其生命教育內容比較單一,甚至缺乏。對學生身心發展的針對性、指導性尚不明確,更談不上有效性;對學生生存能力的培養缺乏操作性指導;對校內外豐富的生命教育資源缺乏系統有機的整合。但生命教育課程不同于學術性課程,它對生命現象的了解遵循的不是科學的邏輯,更多的是生活自身的邏輯。而學校忙于對升學率的追求,忽視以學生生活為中心來設計課程。
四、中小學生命教育的對策思考
1.教育行政部門應頒布政策,踐行實踐
2004~2005年期間,遼寧省、湖北省、上海市,相繼頒布了有關生命教育的政策及措施,并編寫《生命教育》的教材,從一定程度上,體現國家及教育部門對中小學生命教育的關注。但生命教育在我國的開展還處于相對薄弱的時期,許多政策和措施還有待完善和加強,相應的監督體制還需要逐步的完善。關注生命教育,不僅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大力配合,國家的重視和政策的落實首先為生命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有效保障,只有在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的基礎上,大力提高中小學師資隊伍素質,才能使“學科滲透教育”不成為教育“只喊不做”的口號,生命教育這項偉大的教育工程也才可能擁有強大的后盾力量。
2.學校教育是生命教育最重要的陣地
(1)倡導生命教育的“全程式”參與模式
生命教育不是中小學的某年級單獨完成的任務,而應該貫穿教育的全過程,從小學開始為學生實施生命的教育內容,是培養他們珍愛生命、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重要途徑。同時,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和年級細化生命教育的內容和具體任務,有利于分步驟、分階段實施生命教育的理念,為健全學生完整的人格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讓學生掌握良好的生存技能,在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的情況下,可設置題目難度不大,以常識性知識為準的考試內容,以此普及中小學生有關生命教育的知識。
(2)開展“活在當下”的教育活動
教育理論只有在結合實踐的同時,才能發揮它的有效教育功能。在教學過程中,學會讓學生關心當下的教育,這才是他們感興趣,接近生活的教育,只有這樣的教育,才不至于脫離實際,又能讓他們感悟教育就在身邊,增強生命教育的說服力。因此,開展生命教育活動,一要貼近生活,二要貼近實際,三要形式多樣,生動有趣且充滿教育意義。
3.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支撐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在不和諧的家庭環境中,難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家長應不斷普及教育孩子的知識技能和技巧,幫助孩子在不同時期進行成長。
4.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雙管齊下”的教育之路
幸福的孩子都一樣,不幸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成長在不同環境中的學生,會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狀態。在醫學領域中,醫生會對病人進行不定期的檢查,以確保病人是否身體健康。在教育事業中,作為中小學校的教育者——教師,也應該像醫生關注病人一樣,時刻關注自己學生的成長。在開展生命教育的活動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同步進行。通過預防與疏導的方式,及時解決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
五、結語
面對復雜的教育對象,教育工作勢必成為一項長期性、艱巨性的任務,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一項常規工作來抓,是開展生命教育,形成學生良好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保證。生命是教育思考的原點,教育源于生命發展的需要。葉瀾教授說:“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面和為了人的生命的實踐活動,是最體現人文關懷的事業。”關注生命教育,即將成為中小學教育中的一項艱巨的歷史使命載入教育史冊。
參考文獻:
[1]Walters .J.D著,林鶯譯:生命教育,張老師文化,1999,p215.
[2]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p170.
[3]張云飛.呼喚生命教育[J].社會,2003.3.
基金項目:貴州省重點學科“特殊教育學”建設成果,合同編號:黔學位合字ZDXK【2015】19號;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校級“特殊兒童康復訓練協同創新中心”研究成果 2015XT007。
作者簡介:胡世艷(1981.9-)女,漢族,貴州大方縣人,研究生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原畢節學院),研究方向:心理健康及學生管理;明蘭 (1967-),女,貴州畢節人,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師范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理論與實踐、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