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翠燕
【摘 要】本文采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為測量工具對高中生進行問卷調查,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提出教育部門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制訂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計劃和加強家庭、學校的聯合教育等相應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關鍵詞】高中生 心理健康現狀 調查分析 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1B-0011-02
隨著社會競爭日益激烈,高中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升學壓力,隨之而來的心理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心理健康狀況不僅對高中生的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而且對其智能、人格形成也有非常大的影響。教育者應該高度重視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本文在調查高中生心理健康現狀的基礎上,通過數據的分析,以期為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參考依據,從而提高高中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分析
(一)調查方式及內容。采用方便抽樣方法,對防城港市實驗高級中學三個年級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 520 份,回收有效問卷 486 份,有效回收率為 93.46%。其中,男生 253 人,女生 233 人;平均年齡 17.21 歲。
使用根據日本鈴木清等人編制的《不安傾向診斷測驗》修訂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進行調查,由 8 個內容量表和 1 個效度量表構成,總共 100 個評定項目。這 8 個內容量包括: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每個條目均采用 2 級評分制。總分在 65 分以上,界定為心理異常。8 個內容量表中,任何一項達到 8 分以上時,表明該生需要在這方面的問題進行針對性輔導。該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
研究者集中發放問卷,發放前使用統一指導語向學生解釋研究的目的、意義及問卷填寫方法,以確保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學生當場填寫完問卷并回收。效度量表得分在 7 分以上視為無效問卷。
(二)調查結果分析。數據結果顯示,在此次調查中,總分≥65 的人數(即心理異常者)為 7 人,占總調查人數的 1.44%。具體而言,八個內容因子高分者(因子分≥8 分)所占比例由高到低分別是學習焦慮(38.89%)、身體癥狀(21.62%)、過敏傾向(19.75%)、自責傾向(12.27%)、對人焦慮(7.07%)、恐怖傾向(4.57%)、沖動傾向(4.57%)、孤獨傾向(4.16%)。
由數據分析可以看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總體水平較為良好,但也存在部分心理問題突出者。部分心理問題檢出率也較高,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學習焦慮,表明高中生的學習焦慮問題突出,充分說明高中生面臨著較大的心理壓力。由于高考的升學壓力、高中學習任務加重以及學習難度的增加,學生和父母都很關心學習。學生每天的時間基本上都與學習有關,擔心作業做不完,考試前害怕考差,成天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有可能導致失眠、注意力渙散以及記憶力下降,還有可能出現某些異常的行為和習慣。這可能是身體癥狀和過敏傾向高分者比例也較高的原因之一。一般來說,中等的學習壓力比較有利于學習成績的提高。壓力過大,焦慮隨著而來。當焦慮急劇上升時就會感到呼吸困難,心跳加快,知覺異常。如果焦慮是慢慢產生的,就會出現食欲不振、肚子痛、心神不定或失眠等不良身體癥狀。由于學習壓力過大,一旦學業成績不理想,往往會產生愧疚感,感覺無臉面對父母和老師。因此從結果看學生的自責傾向也較高。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應對策略
由以上調查可見,中學生由于正處于青春期,心理還沒有完全成熟,抗挫折能力弱,加上學習壓力過大、家庭以及社會因素,引發了學生各方面的心理問題。為此,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
(一)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雖然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各地的落實情況還有待改善。很多學校不僅硬件沒有配備齊全,連師資也非常短缺。目前還有不少地方是由團干部、政治教師或者班主任來兼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這些教師大多數沒有經過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在工作中往往使用思想教育、品德培養的方式方法來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缺乏專業、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心理輔導技巧,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開展得不甚理想,部分學生的心理問題仍然沒有得到緩解。應當培養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定時對心理健康教師進行培訓。同時教育部門需要轉變教育理念,對學生的培養不能只以分數為主導、過分看重分數以及升學率的重要性,應當淡化分數,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制訂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計劃。根據學生的特點,學校制訂有針對性、系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從調查結果來看,應當加強對學生學習方面的輔導,如高一年級開展學習方法、學習策略等相關課程,高二年級開展情緒調節、合理歸因等相關課程,高三年級開展考試焦慮、壓力管理等相關課程,指導學生系統地應對學習相關問題。當然,除了學習方面,也要對人際、生涯規劃等其他方面加以相關指導。另外,在開展常規課程的同時,在師資允許的情況下,輔以小團體輔導、個體輔導,對一些心理問題較為嚴重的學生加以疏導。
(三)加強家庭、學校的聯合教育。很多家長把孩子交給學校了,學校就承擔了教育孩子的全部責任。有時教師跟家長反映問題,家長也是事不關己的態度。其實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除了衣食住行和成績單,也要關心孩子其他方面的情況,多和孩子溝通,加深雙方的了解,消除代溝。家長要意識到,光靠學校和教師,孩子是很難教育好的。只有學校和家庭、教師和家長協調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孩子在學校、家庭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學校可以適當開展相關活動,充分調動家長的力量,聯合家長一起來管理學生。通過家校合作互動,促進相互之間的溝通,融洽家校關系、師生關系和親子關系,使學生得到健康的成長。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學校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和堅持的,不斷發展和專業化的心理教育工作,讓學校、家庭和社會都參與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有目的性、科學性和綜合性地開展各項工作,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序、科學地往前發展,進而培養新一代國家棟梁。
【參考文獻】
[1]葛愛榮.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調查[J].赤峰學院學報,2013(12)
[2]楊旭升.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及管理途徑[J].青少年德育工作研究,2016(5)
[3]俞國良.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發展[J].教育科學研究,2001(7)
[4]劉 春.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J].心理健康教育,2006(20)
[5]鄭亞楠,王 芳.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3(27)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