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
【摘 要】本文從“雙師型”教師的培訓、重組教材、教學方法的應用、教學評價等方面論述中職內科護理學精品課程的建設,提出要以培養學生完成整體化工作任務的“綜合執業能力”為著眼點,依據“基于工作過程、融入實際工作情景”的理念,將臨床的實際工作的操作程序及工作準則融入教學中,實施“工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內容與工作內容相一致的原則,建設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知識、技能一體化的課程。
【關鍵詞】中職學校 內科護理學 精品課程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1B-0035-03
內科護理學是中職護理專業中的一門核心課程,它是以對護理對象的整體護理為線索,將內科護理專業知識及專業實踐技能與內科治療技術、基礎護理技術相結合,培養學生綜合應用內科護理技術,解決內科護理崗位中常見病、多發病、急危重病的護理問題,對患者及家庭實施系統化整體護理的執業能力。長期以來,臨床護理強調的是基礎護理的內容,忽略專科護理的教育,為適應新形勢,體現“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發展技能為核心”的職教理念,南寧市衛生學校的內科護理學課程學習領域堅持“工學一體化 ”的原則,建立與臨床一致的典型的工作任務,打造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經過多年的課程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課程設計的理念與思路
(一)課程設計理念。遵循職業教育的職業性、開放性、實踐性原則,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以培養學生完成整體化工作任務的“綜合執業能力”為著眼點,依據“基于工作過程、融入實際工作情景”的教學理念,將臨床的實際工作的操作程序及工作準則融入教學中,實施“工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內容與工作內容相一致的原則,建設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知識、技能一體化的課程。
(二)課程設計思路。通過現場訪談調查、邀請醫院實踐專家召開研討會,根據護理專業典型工作任務,對教學課程及內容進行重構,重新設計具有職業定向、貼近職業實踐、適合實際工作過程并針對內科護理崗位設計課程體系的結構,根據臨床需求,制訂課程標準及學習方案,形成符合職業成長邏輯規律并進行排列的學習情境方案,編寫學習情境方案相一致的學習材料。
二、“雙師型 ”教師梯隊是保證精品課程質量的關鍵
要打造“工學結合”一體化的課程,必須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尤其是實踐的能力,為了保證精品課程內涵的建設,本課題組成員由 16 人組成,6 人為臨床兼課教師。全體教師具有中職(高教)教師資格證及臨床護理技術職稱,均具備“雙師”素質。課題組成員平均年齡 45 歲,學歷均有大學本科以上的學歷,副主任護師(高講)3 人,主管護師(講師)8 人,護師(助理講師)5 人。在建設過程中課題組成員能力提升為專業學科帶頭人 1 名,骨干教師 3 人。在培訓教師過程中,對年輕教師采取“一帶一”的“傳、幫、帶”指導,要求年輕教師每月聽課 2-3 次,每年參加臨床實踐 2-3 個月,并由臨床專家“一對一”培訓,考核合格后填入培訓手冊。定期要求參加教研室舉辦的說課比賽、講課演示,提高年輕教師的授課技巧;對中青年的教師定期參加全國各類的知識講座及科研的能力的培訓,為他們提升為骨干教師做好準備。邀請醫院護理專家到本校進行有關護理專業現狀與發展、相關護理教育理論、護理科研等專題的講座,開闊中青年教師的視野,拓展他們的科研思維,提高他們在教學科研方面的能力,打造高學歷、高職稱、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雙師”團隊。同時,加強師德教育,關注和尊重學生,實現師生共同成長;建立有效激勵機制,充分發揮榜樣的引領示范作用,創建團結協作、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
經過幾年的建設研究,教師對職業教育理論的理解和實踐水平得到了整體提高,涌現出一批自治區級、市級、校級優秀教師和教學能手,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專兼結合、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三、精選、重組教學內容,設計與臨床一致的典型工作任務的教材
傳統的內科護理學的教學內容均按“疾病概要—護理評估(健康史—身體狀況—心理社會狀況—輔助檢查—治療處理要點)—護理問題—預期目標 —護理措施 ”完成,學生學習較為機械化,對處理問題的能力較為薄弱,原有的教學內容已不適應臨床變化的需求。2010 年南寧市衛生學校實施課程體系改革,通過多次到各級醫院調研,召開臨床護理實踐專家專題研討會,開展護理行業從業人員能力與崗位分析,根據內科護理崗位的需求,構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知識、技能一體化的課程的體系,提煉出 12 個學習領域,內科護理學也是其中學習領域之一。教學內容是精品課程建設的核心,因此,本課題組成員多次與臨床專家召開研討會,研究教材內容,盡量做到與臨床需求相一致,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共同制定和開發內科護理學精品課程的學習領域標準、學習情境設計和工作頁,制訂了 28 個典型的學習性的工作任務及相應的學習情境(見表 1),編寫了具有職業內涵,適合實際工作過程的學習情境設計方案,完成了“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教學做”一體化的校本教材。
表1 典型的學習性的工作任務表
典型學習性工作任務 工作過程 學習情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護理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護理
支氣管哮喘病人護理
支氣管擴張病人護理
肺炎病人護理
肺結核病人護理
呼吸衰竭病人護理
心力衰竭病人護理
心律失常病人護理
原發性高血壓病人護理
冠心病人護理
風心病人護理
慢性胃炎病人護理
消化性潰瘍病人護理
肝硬化病人護理
肝性腦病病人護理
急性胰腺炎病人護理
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腎衰竭病人護理
尿路感染病人護理
貧血病人護理
白血病病人護理
糖尿病病人護理
甲亢病人護理
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人護理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護理
腦血管病人護理
癲癇病人護理 1.護理評估:護理健康資料的采集、身體評估。2.護理診斷:提出護理問題。3.護理計劃實施:(1)對患者實施藥物護理;(2)對患者實施內科護理技術操作;(3)內科健康宣教;(4)觀察病情。4.評價 1.收集資料,一般情況入院評估。2.熟悉患者目前病情及治療情況,進行身體評估。3.遵醫囑實施內科疾病病人入院宣教(疾病知識、治療情況、注意事項)。4.對患者實施特殊檢查前的護理評估、正確運送患者,并跟蹤檢查后的情況。5.對患者實施心理、軀體疾病護理,解除病痛,促進病情緩解。6.遵醫囑實施藥療、觀察療效,發現并處理不良反應。7.使用內科常見儀器、設備并進行臨床??谱o理技術操作。8.動態監測患者病情變化,及時報告醫生配合處理。9.配合醫生搶救,在搶救中明確護士的崗位職責。10.對病人進行康復期的健康教育。11.規范書寫護理記錄,進行病區床邊交接班
四、基于內科護理的工作崗位,教學內容與工作內容相一致的原則設計教學過程
以內科工作崗位為基礎,教學內容與工作內容相一致的原則,教師以臨床的案例設計工作任務,結合教學大綱,根據教學目標,制定學習性的工作任務,并要求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的同時設定與臨床一致的教學環境,學生最后以學習性的工作過程完成臨床護理工作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任務引領的教學模式,任務的學習以典型案例作為資訊信息,通過護理評估引出任務,學生分析討論做出護理診斷,制定護理計劃,實施護理措施,評價護理效果,使學習性工作過程由單一過渡到綜合,使學生完成某一工作任務的單一能力轉換成完成整個工作任務的綜合能力。
五、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運用,促進精品課程的建設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改變過去由教師“滿堂灌”為主導的模式,為了完成工作任務,課中不能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應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任務為引領,通過網絡、教材提供相關信息,以小組合作方式到臨床查閱資料,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學習。課中采用任務驅動、情景模擬、分組討論、教師解疑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實踐了“教學做合一”的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在就業崗位上,就業于學習環境中”,形成護理崗位與學習角色相統一、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相一致、教學環境與臨床工作職場相吻合的教學方式。
六、建立有效的教學評價機制
教學評價采取專兼職教師共同參與、多元化評價體系及知識、態度、技能三位一體的評價方法,完成對學生內科護理應用能力綜合考核??己藘热蒹w現內科護理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對接、課程技能考核與臨床內科護理工作實際的對接。
(一)知識考核。采用與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相接軌的標準化模擬試題,對內科護理知識、基本技能進行考核。
(二)態度考核。課堂教學學習、校內實訓、臨床見習與實習過程評價,包括工作態度(責任心、合作精神、組織紀律性、服務態度、愛護醫療儀器、設備及用物)、學習態度(儀表行為、接受能力、進取心、參與意識和合作精神)、突出表現(好人好事、受到表揚)的評價。
(三)技能考核。內科護理實踐技能考核內容包括內科疾病基本理論知識的應用情況、內科護理問題分析及處理能力;內科護理技術操作過程的質量(規范性、條理性、靈活性、熟練程度)。
(四)評價標準。由學習項目小組自我評價(占 10%)、工作任務執行過程評價(占 50%)、病案背景知識問答(該項考核在情景模擬場景教學活動過程中進行,占 20%)、護理文件書寫質量(占 20%)四部分組應,滿分 100 分。全面評價學生學習性工作任務完成的過程及其結果,以及核心能力和關鍵能力的表現。
七、內科護理學精品課程的特色與創新點
(一)內科護理學精品課程特色。一是以全新護理理念指導教學改革與實踐。護理教學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由傳統的醫學模式向護理模式轉變,即過去“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模式”轉變為“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護理模式。以整體護理的理念指導教學改革與實踐,貫穿教學的始終,實現針對全人的護理服務。二是強化人文教育,注重護士職業素養的養成。學校辦學定位明確提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其中特別強調人文教育。通過課堂、校園文化建設、行為習慣的養成等多種方式和渠道,從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方面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文化素養。三是樹立“三全”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質量水平?!叭笔侵溉?、全程、全體。全面服務是指為地方醫療行業提供技術培訓、護理管理、醫院文化建設等方面的服務;全程服務是指學校師生以不同的形式對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內科護理學精品課程創新點。一是初步形成了“職業性、實踐性、開放性”指導下,符合南寧市衛生學校護理專業實際的課程設置、課程準備、課程設計、課堂教學(下轉第40頁)(上接第36頁)設計和教育評價的課程體系。二是形成了一套按整體護理程序編寫的案例版教材。校本教材內科護理注重按照整體護理的工作程序結合典型案例,力求創建職業氛圍,有效實現理論邏輯順序與實際工作程序的有機結合。校本教材內科護理的結構主要包括理論概述、程序化護理知識與技能、案例分析、學習反饋。理論概述刪繁就簡,只做要點提示:案例分析服務于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學習反饋緊扣學習目標;程序化護理知識與技能的融合是教材的最大亮點。
【參考文獻】
[1]陶麗云,李曉芳,劉平娥,等.《護理基礎技術》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的思路與舉措[J].護理研究,2005(8)
[2]梁 黨.中職《護理學基礎》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探究[J].右江醫學,2014(1)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