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歡迎
內容摘要: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的制定,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最終歸宿,如果能確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目標,就能綱舉目張,當是構建高效課堂之始。在實際實施中,心中有明確的目標設定前提,筆下有精準的目標陳述,是確定有效目標的兩個重要步驟。
關鍵詞:中學語文 高效課堂 教學目標
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推進,如何在一堂課中摒棄無效低效,從而產生較高的教學效果,成為一線教師們研討的重點。一方面,當前語文課堂教學實效不盡如人意,正如王金石等(2015,02)所論述,當前語文課堂教學遭遇“重復、破碎、小眾”等瓶頸。另一方面,對于“高效課堂”的定義看法不一,有人依課堂環節的多少,依課堂容量的多少來衡量,有人則認為應該以學生為目的來判斷,能力培養高效,課堂才算高效。
在此,我們并不著眼指出當前課堂教學的誤區,也無意重新定義高效課堂的概念。高效課堂的構建作為一項有序完整的訓練體系,既要每節課清晰明朗的教學步驟,又要有幾節課之間環環扣合的承接。可以說是一項應當由大批專家和一線教師共同努力而為之才能完成的艱巨任務。但是,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的制定,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最終歸宿,如果能確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目標,就能綱舉目張,當是構建高效課堂之始。而在實際實施中,心中有明確的目標設定前提,筆下有精準的目標陳述,是確定有效目標的兩個重要步驟。本論文就此展開闡述。
一.教學目標的制定前提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往往偏重于教學方法的研究探索,而忽視教學內容的選擇。如此,造成了語文教學目標不明確,內容不確定,課堂教學耗時低效的局面。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找準重點目標,選對教學內容,是構建高效語文課堂的關鍵。而確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目標,在熟稔“課標”前提下,需要綜合考慮多方因素。
(一)學情不同目標不同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學實施的對象。了解學生的學情,是教學目標確定的首要任務。
其一,依據學生的學習基礎進行制定。教師制定教學目標前,應了解學生是否具有已有知識來進行新的學習,著力尋找學生的“興趣點”、“障礙點”、“發展點”。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
其二,依據學生的學段進行制定。學年段的總體目標和階段目標的不同,需要從整體目標入手,突出年段重點,著眼單元目標,針對教材重難點和學生實際制定出適當切時可行的課時小目標。
(二)文體不同目標不同
現有語文教材盡管版本不同,編排依據不一。但所選文本都有系列性,也就是不同的文體都有涉獵且大都有多篇經典。如小說、詩歌、傳記等作為不同文體的文本,在教學時,教學目標的設置當有不同。
其一,依據文體特征不同進行制定。眾所周知,小說有三要素,即人物、環境、情節。那么在設置小說的教學目標時,當緊緊圍繞這三要素進行。而詩歌則重在意象和意境的描摹與感受,教學目標顯然不同。
其二,依據文體內文本的個性特點進行制定。同一類文體的文本,由于文本本身具有的突出特點,在實際教學中教學目標也當有不同側重。例如同為小說的《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與《寶玉挨打》,盡管人物形象分析都是重點,但《林》要突出環境襯托下人物性格轉變的探討,《寶》則應將重點放置于情節巧合中各人物間的人性比照。
(三)課型不同目標不同
教師依據不同的教學任務,設計不同的教學課型。那么不同課型往往其教學目標也有不同。
其一,依據新授課與復習課的特征進行制定。新授課學生往往初次接觸作品,尚未對文本有了解,而復習課學生是在熟悉了課文后再次鞏固,因此教學目標當有區別。比如在教學《邊城》時,作為新授課,宜設計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擷取最能打動人的細節,圈點批注并討論體會文章的人性美、風俗美、風景美從而走進作者構筑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作為復習課,則宜溫故知新,配套出題練習以完成延伸探究、鞏固知識的任務。
其二,依據文言文與現代文的特征進行制定。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了字、詞、句、篇以及修辭、語法等語言形式的學習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按新課標的要求,把文言文教學上成純粹的古漢語課是行不通的,但根據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文言文閱讀教學重點仍在語言文字形式,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文言語感”。而現代文在字詞理解上基本無障礙,因此教學目標設計時,字詞理解則可略其詳。
二.教學目標的精準陳述
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韋杰曾指出:“設計者開始任何教學,設計之前必須能回答的問題是:‘經過教學之后學習者將能做哪些他們以前不會做的事?或者‘教學之后學習者將會有何變化?”這里,“必須能回答的問題”就是教學目標。陳述教學目標則是指用書面語言明確指出這一“必須能回答的問題”。然而,在課堂實踐過程中往往出現如下問題:比如目標太過籠統,難以實施;目標浮于形式,難以周全;目標過于單一,容量太小等。而究其原因,還是教學目標不夠精細準。所以,要確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目標,除卻考慮到制定前提外,還要注意精準表述。只有精準陳述才能促成精細準,才能真正讓實際操作有目標可依,而不至于難以實施或實施不理想。
一般而言,規范明確的具體教學目標描述,應當包含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對象、行為情境、行為標準五個部分。通常把它們叫作具體行為目標的五個要素,陳述如下:行為主體在課堂行為情境中,通過行為動詞能針對行為對象達到行為標準。
(一)行為主體雙向描述
在教師由滿堂灌至適時引導,學生由滿堂聽至自主學的角色轉變中,教學目標的陳述也宜當進行調整。行為主體的描述應當既有對學生“學”的要求,也要呈現教師“教”的方式。
比如,有老師將《祝福》的教學目標制訂為:1.使學生掌握倒敘式的結構方式及“祝福”的深刻含義;2.通過分析課文刻畫人物的方法,使學生明白如何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提高學生閱讀分析能力;3.培養學生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懷。在陳述教學目標時使用“使學生……”“提高學生……”“培養學生……”等句式,反映了對“教”的重視,對“學”的輕視。因此,教學目標可修改:1.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掌握倒敘式的結構方式;2.學生的閱讀領會“祝福”的深刻含義;3.通過教師分析課文刻畫人物的方法,學生掌握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方法,提高閱讀分析能力;4.培養學生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懷。
(二)行為情境依文而設
現實的語言環境是學好語言的關鍵所在,語文教學如能在在具體語境中實施,語文便能靈活運用起來。教學的行為情境據文本特性而設置。根據現有教材內容,抓住情境,錘煉語言;抓住時機,融會知識;進行繪畫,以畫學文;設計劇本,以演代學等。因此,在教學目標陳述時,如有:在情景表演中、在深情朗誦中、在熱烈討論中等。
(三)行為動詞層級分明
按照三維目標的設置,不同層級,行為動詞的使用當有不同。“知識與能力層級”要求明確告訴學生學習的結果。動詞主要有:積累、把握、了解、理解、知道、觀察、記憶、想象等。“過程與方法”要求展現學生學習的體驗過程。動詞主要有:朗讀、陳列、討論、闡述、背誦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求陳述學生學習后所產生的長遠精神影響。動詞主要有:樹立、堅定、培養、陶冶、追求等。
(四)行為對象定彈結合
教學目標的真正價值不在于定位,即規定每個學生必須到達某一終點,因為固定的終點并不存在。目標預設性的價值在于定向,即明確具體情境下學生行為的性質和方向、教學的框架和流向,它對教學過程的描繪只具有形式上的質的規定性。教學時,靈活的課堂總會生成新的內容,會超越教學目標的原本預設。因此,教學目標的完善,一定是行為對象的定彈結合。
比如,有教師在教學《項鏈》一課分析瑪蒂爾德這個人物形象時,有學生提出了疑問:“瑪蒂爾德使我聯想到簡愛,她們都是因為對現實不滿而奮起反抗,為什么簡愛追求平等、尊重的權利就值得歌頌,而瑪蒂爾德渴望過好日子就應該批判呢?我覺得物質和精神同樣重要。”教師簡單回答:“這是愛慕虛榮的表現。”學生似懂非懂,露出一臉不服氣的表情。
這是預設目標被套牢、動態生成被扼殺的課堂。事實上,如果教師能抓住契機,針對剛才這個學生的疑問,靈活生成一個新的教學目標,讓學生針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再通過分析文本內容得出:“追求物質生活的美好并沒有錯,如果瑪蒂爾德像后來為償還項鏈時所做的努力一樣,靠自食其力獲得美好的生活是應該值得歌頌的,但她靠幻想嫁一個有錢人來改變命運則是應該批判的。”,那么這堂課就會更精彩,學生對瑪蒂爾德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會更深入。
(五)行為標準量化裁定
對教學目標中行為標準進行量化裁定,一方面是對教學過程的目標達成的指引,另一方面也是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判的重要依舊。進行量化裁定,在陳述上也就有特定的對象數量。
比如,有教師這樣設計《勾踐滅吳》的教學目標: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現的10個通假字;掌握文中的詞類活用現象(使動用法、名詞作動詞、名詞作狀語);指認文中出現的特殊句式(介賓短語后置、賓語前置、判斷句、省略句)。②整體感悟,揣摩人物語言,體會《國語》“詳于記言”的特點。③學習勾踐在困境中不氣餒不沉淪、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的精神。
作為一篇經典文言篇目,這篇文章自然有很多的學習要點。然而“多則亂,少則得”,在繁復的知識中攫取最有益學情的部分,是課堂高效的保障。在此,如掌握“10個通假字”,掌握“使動用法、名詞作動詞、名詞作狀語”詞類活用現象,都是量化目標。只有對目標進行量化,才能在教學時有明確的目標達成。
語文高效課堂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建設,絕非一日之功,也絕非一環之效。本文只是著眼于教學目標的設置此一環節來進行探索,以企能對高效課堂建設起到一點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志輝.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探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2]許國范.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教學目標及實施策略探究[J].新課程研究,2014(04).
[3]魏喜成.教學目標簡約的五個切入點[J].語文天地.2017(04).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東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