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快元
摘 要:在新課程倡導的教育理念中,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yǎng)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該課程具有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等基本特征。文章探討了當前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
關鍵詞: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有效教學
一、當前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小學農村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很痛苦,且學生的思想品德也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深入分析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1.課堂教學思想存在偏差,時間分配不均衡
長期以來,應試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在教學中存在重結果、輕過程,重分數、輕能力的現象。而語文、數學、英語學科,自然成為學校、教師、學生的主攻課程,甚至各項評比均以這三門學科成績來作主要依據。因此,對品德與社會這門“非主課”的忽視由來已久,且短時間內難以改變,尤其是在教學思想觀念相對落后的農村小學。這種錯誤認識不僅導致學生對該課程缺乏必要的重視、達不到教學目標,也影響了學校在教學時間分配上壓縮品德與社會課程,使得對品德與社會課堂有效教學更加艱難。
2.課堂教學師資力量薄弱,課程安排形同虛設
農村小學由于師資力量有限,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專職教師少之又少,供需矛盾大,多數為其他教師兼任,而兼任教師往往不會把該課程當成自己教學教研的主要方向,從而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缺乏熱情,學習、鉆研不夠,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和開展實踐活動的時候,不能對教材體系進行整體把握,難以探究出有效的教學方法。
3.教師課堂教學方式死板、缺乏創(chuàng)新,學生課堂參與度低
新課程改革明確規(guī)定要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于活動之中”,但在教學資源和水平相對匱乏的農村小學,教師照本宣科講授,通過板書要點、單純解讀書本內容的傳統教學方式無法激起學生興趣,導致學生無法將生活與枯燥、死板的知識相互聯系,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生活性、開放性與活動性”難以得到真正落實。
4.課堂教學缺乏明確的、科學合理的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主體預先確定的,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利用現有技術手段可以測度的教學結果。”教學目標是教與學雙方合作實現的共同目標,著眼于教而落腳于學。然而,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一部分教師由于缺乏對課程的研究學習,對教學目標把握不清,往往只注重該門課程究竟要教給學生什么道理,而對于要激發(fā)哪種情感、生成哪些態(tài)度、培養(yǎng)什么行為習慣則不能恰當把握,往往導致教學目標偏離教學主題, 而不能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
5.課堂教學缺乏趣味性、開放性
在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教師觀念保守、教學方法落后、先進教學手段使用率不高等阻礙著趣味性、開放性的實現。
許多農村小學雖然普及了多媒體技術,增加了電教設備,但真正能靈活、有效使用于課堂的并不多見,即使部分教師會使用設備,也只是將之作為板書的替代品。
二、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有效教學的對策
1.加快教師隊伍建設,促進合作交流及教學研討
蘇聯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是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源泉。”因此,加快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致力于培養(yǎng)專業(yè)的、較高水平的品德與社會專職教師,這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在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的鄉(xiāng)村,應通過開展教研活動加強指導和培養(yǎng)教師,進一步創(chuàng)設條件提高廣大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教研工作,提倡合作交流,鼓勵教師撰寫教學后記、研究論文等,開展教學評比活動促進教師發(fā)展。
2.提高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的程度
當代教學理論認為:盡管教學是教與學統一的過程,但是教師教的過程同時不一定是學生學的過程。事實上,很多學生在教師教的過程中,他們很可能是被動地學,低效甚至無效地學。真正有效的教學不是簡單地灌輸知識,而是學生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等各種教學活動中,通過參加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形成自己的見解。因此,教師預設課程時,要為學生提供參與、討論的機會,有利于學生配合、理解教學內容。
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曾說過:“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把“發(fā)現真理”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從而改變教師向學生“奉送真理”的狀況,才能真正做到“使教育過程成為真正的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成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促進有效教學的實現。
3.制訂明確、貼近生活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對保證課堂教學有效開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實踐證明:有效的教學必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而設計有效的教學目標首先要求是明確。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學習水平制訂出明確的教學目標,才有現實的可操作性和可評價性。另外,要貼近生活,即根據學生生活經歷、動機意志、理解能力等,制訂符合生活實際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收集材料、從社會環(huán)境中提取素材。從短期來看,這有利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掌握知識,從長遠來看,也有利于學生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發(fā)展,樹立正確的品德觀念。
4.優(yōu)化課堂教學時間管理
“應試教育”的觀念一時無法完全轉變,以語、數、英為中心的教育體系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優(yōu)化,所以在保證品德與社會課程基本教學時間的基礎上提高教學效率,充分優(yōu)化課堂時間管理是獲得最大的教學成效的根本途徑。一方面,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及品德與社會課程特點,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作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為學生提供自我選擇、自主學習的機會,增加課堂雙向性,促進學習效率與教學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通過教學水平的提高,科學分配教學時間,減少課堂時間損耗,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與多種有效的教學形式,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正確引導學生建立起有效的知識架構,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5.創(chuàng)設開放的情境活動,激活課堂
新課程標準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那么,課堂就是一個思維場,建設思維場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開放的思維情境,只有教師以“趣”引路,開放課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學生主動性和參與率才會大大提高。創(chuàng)設開放的教學情境,第一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以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的主題活動或游戲為載體,在學生鮮活的日常生活環(huán)境中發(fā)現、挖掘學習情境的資源。只有在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中,學生才能切實明白知識的價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學生的經驗。
陶行知先生有過一個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任何有效的教學都始于對學生已有經驗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同時,教師充分利用創(chuàng)新、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技術和方式,也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三、 結語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有效教學一是要引起教師的重視,并從思想上轉變看法;二是要做到由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把握教學主體。教師與學生要真正體驗到“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學習者主動建構自己理解的過程”,而教師要為這一過程的實現“搭建平臺”,這樣將形成以評促學、以學定教、師生互動和情感交流的創(chuàng)造性課堂,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美)約翰·杜威.我們如何思維[M].伍中友,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