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聯開
摘 要:小學品德與社會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和思想品德,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以適應社會的發展,而學習品德與社會的過程也是學生不斷地認識社會、參與社會以及適應社會的一個過程。因此,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設計課堂活動,帶給學生更好的體驗。文章結合作者多年的教學經驗,與大家共同探討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快樂學習;教學;體驗
一、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上的理論教學,而要注重學生對這門課程的主觀體驗,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感官,為學生帶來更為直觀的感受。在課堂上首先應該激發學生學習該課程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導入新的課程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學內容和教學設備,如多媒體課件、微課等,利用多媒體插入一些圖畫、視頻,并配上文字,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去感受教學內容,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深刻的印象,在短時間內領悟該章節的教育意義。比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做人類文明的守護者》這一課時,可以首先讓學生搜集相關的資料,如學生知道的能夠代表中國歷史文化的事物、名勝古跡以及旅游勝地等,接著教師可在多媒體課件中插入一些不文明的旅游現象的圖片,如隨手亂涂亂畫、隨地吐痰、扔垃圾等。然后向學生提問: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嗎?那為了傳承和保護這些文明,我們能夠做些什么呢?此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然后進行分組討論,以這樣的教學方式講解這一課程,不僅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會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提升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掌握課程知識,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
二、以生活化的體驗方式進行教學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每節課的活動設計,并且要將教材內容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如通過情境設置、游戲或角色扮演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游戲和情境中去體驗生活并感悟道德。比如,在《大千世界,萬種風情》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明白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世界各國的人民和環境,同時掌握世界各國因環境的差異而產生的不同民族的生活習俗等。在課前,教師可給學生布置作業,并將學生分成若干組,然后讓每個組的學生扮演不同國籍的人們,讓學生在課后翻閱資料,如不同國家人們的打招呼方式、食物、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地標建筑或者有名的歷史人物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們的能力。經查閱資料后,在課堂上讓學生扮演不同國家公民的角色,并鼓勵學生說出這些國家的代表性作品或者人物,如英國人的扮演者可為我們介紹英國的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和他的生物進化論;法國人的扮演者可介紹法國的埃菲爾鐵塔和巴黎圣母院等。這樣的方法能讓學生的角色和相應的活動及責任聯系起來,讓學生明白世界的多樣性,同時也能將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性意識更強,從而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并通過自己的動手參與和思考來了解世界、參與社會,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三、課后鼓勵學生踐行生活化體驗
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用在品德與社會這一門課程中非常合適,該門課程其實就是來自生活并且運用于生活,這也是由其實踐性所決定的。學生在課堂上所學到的品德和知識最終是要用在生活中的,而且生活中的知識更是包羅萬象,學生道德的養成僅靠課堂上的知識遠遠不夠,必須在日常的生活中實踐。如教師可提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道德表現在什么地方,然后要求學生根據不同的場所和情境匯總常見的文明道德現象。如在外就餐時要尊重餐廳服務人員,多說“謝謝”,做一個有禮貌的孩子;在公園、名勝古跡旅游時要遵守當地的規定,不能混亂涂鴉,不隨意扔垃圾,遵守交通規則,等等。通過讓學生自己思考生活中的道德表現來反思,引導他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去體驗生活,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觀察事物、感悟社會的良好態度。同時,讓學生在參與這些社會活動時去感受幫助他人所帶來的快樂。
綜上所述,課堂是社會生活的濃縮,知識來源于社會實踐。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目標主要是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和適應社會生活。而教師采取多種方式的教學活動,會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并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修養,做一名優秀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高寶屏. 淺析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J].軟件(教學版), 2015(11):129.
[2]胡蘭芝. 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教師, 2015(21):20.
[3]龔希修.如何構建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本課堂[J].學周刊,2016(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