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田
[摘要]華中魯藝從籌辦到改建為魯工團再到魯工團的解散,雖然前后僅有兩年多時間,但始終正確貫徹黨的文藝方針,踐行黨的群眾路線,面向部隊、面向群眾,深入實際,形成通俗化、大眾化的文藝特色,在教學與實踐中結出了豐碩成果。之后從“小魯藝”到“大魯藝”,從鹽城魯迅藝術學校到鹽城高等師范學校,華中魯藝堅持群眾路線的教育實踐得以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關鍵詞]華中魯藝;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傳承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1-0122-02
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下稱華中魯藝)是劉少奇、陳毅等在華中抗日根據地主導創辦的一所軍隊文藝的院校。是由1941年2月80開學,同年在8月上旬改建為軍、師兩個魯迅藝術工作團(下稱魯工團),1942年底,魯工團解散。華中魯藝創辦之初,就明確提出“堅持文藝為工農勞苦大眾服務的方向,走向通俗化、大眾化的道路是鞏固和發展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重要一環,是擺在每個文藝工作者面前的艱巨而又光榮的任務”,此后,在兩年多的敵后斗爭的艱苦歲月里,華中魯藝、魯工團始終堅持貫徹這一方針,面向部隊,面向群眾,深入實際,積極開展群眾路線的教育實踐活動,在教學與實踐中結出了豐碩成果。讓更多人了解和學習。
一、堅持群眾路線,深入生活,創作了大量符合群眾需求的文藝作品
為了要使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群眾服務,就一定要深切地去了解群眾、熟悉群眾以及去深入生活。所以分院都會組織師生們第一時間去深入城鄉和部隊中《通過這些親身經歷和調查研究、走訪,使他們能很好地從生活中去挖掘創作的源泉;因為只有身臨其境才有可能創作出:既能夠反映工農大眾情緒、要求以及所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的。只有這樣才能被大家更易接受、了解、欣賞。在1941年3月和5月,本校各系組織了師生們下鄉的活動,讓師生們去深入群眾、去體驗生活,去收集民間流傳的一些故事。加以研究整理,并從中吸取營養,努力使自己創作的作品大眾化和通俗化。文學系在《江淮日報》上發表了關于詩的論文:“詩是跟斗爭的巨浪向前躍進的,在這抗戰日益艱苦的今日,詩要像炸彈一樣爆炸,戰旗一樣飄動,沖鋒號一樣怒吼,就必需走向街頭,走向鄉村,走向大眾?!痹诖嘶A上開展起來的蘇北墻頭詩運動風靡…時。賀綠汀在阜寧停翅港賣飯曹(時新四軍軍部所在地)工作時,根據耕田時農民在牛后面吆喝牲口的號子創作了《呼牛曲》。根據他的建議,村民將家鄉流行小調改編演出了不少具有抗日內容的新劇目。如號召抗日不要怕鬼子的秧歌劇《破除迷信》,反映軍民團結的小淮劇《一家人》等等。
例如:在1941年7月反掃蕩前,華中魯藝到湖垛(今建湖)一帶參加減租運動。各系同學混合編成:三十個小組,既是工作組,也是一個小文工隊。同學們通過藝術形式的宣傳,很快地融入到群眾中去。同時美術系和文學系的同學們互相之間配合,通過當時情況畫了很多詩文并茂的墻畫;同時又和音樂系、戲劇系的同學之間配合,繪制了不少“洋片”。顯而易見的使群眾都能融入進去。因為他們非常喜愛這種一邊聽說唱,一邊看畫的“拉洋片”的形式。
至此,美術系的創作形式和工作方式也有很多種,特別是在魯工團時期。此外,當時的軍魯工團是經常在淮海區(即現在的阜寧、淮陰、鏈水等地)活動的。尤其是那一帶農民每逢春節都要在牛欄里貼一套或幾套“牛印”。因為這種“牛印”一般是七寸長、四寸寬的橫幅水印木刻畫,是印在各種顏色的紙上,每套八張的。因為這種“牛印”的內容,是沒有迷信的色彩。而且色澤鮮艷,為農家牛欄點綴的紅紅綠綠,十分養眼和給人帶來樂趣。“牛印”內容一般大多是:大輪船、火車,保家防匪,耕田打場,上海大馬路,變魔術或是楊家將等等戲文中的人物,可以說都是富有生活情趣的題材,其表現手法也很質樸,很風趣的。因此,在軍魯工團美術組同志在深入群眾生活中發現后,并在1942年春節刻印了多幅的“牛印”,分分贈給附近農民,很受他們喜愛。
二、堅持群眾路線,發揮核心堡壘作用,積極地推動文化藝術活動的開展
在華中魯藝成立后,更是積極地發揮了作為軍隊藝術院校的核心堡壘的作用,并發起和組建了若干地方性的群眾文藝協會,可以說這一發起和組建有力地推動了群眾性文化藝術活動的開展。1941年初,邀請蘇北老戲劇工作者在華中魯藝開會,成立戲劇協會籌委會,5月初召開300余人的代表會,正式成立蘇北戲劇協會,選舉了許幸之、許晴、王鳳鳴、吳薔、黃其明、邵惟、司徒揚、魏征等二十三人等為理事。分院還指導根據地各中學成立學生劇團,向他們印發、贈送通俗劇本和戲劇書刊。同時在協會人員任命上分別是詩歌協會是由葛健吾和辛勞為正副理事長,許幸之、何士德、戈茅、戴英浪等七人為理事;在歌詠方面,既成立了蘇北歌詠協會外,也開辦了歌詠的訓練班;另外在美術方面,也成立了蘇北木刻工作者的協會,由莫樸負責,盧芒、沈柔堅等為理事。配合紅五月活動,木刻協會在“民眾畫廊”專門辦了木刻畫展覽,還出版了《木刻漫畫選集》。4月中旬,配合蘇北文化界協會代表大會在鹽城召開,分院美術系還主辦了一次規模較大、較全面的美術展覽,展出魯藝師生和在鹽城的其他美術工作者300多件作品,當時掛滿了魯藝分院各個教室。蘇北文化界協會代表大會,選舉錢俊瑞、夏征農、許幸之、薛暮橋、王闌西等25人為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這次會上還通過支持大后方文藝界反對當局迫害堅持抗戰進步的文化人士的通電。魯藝的師生也是蘇北文藝群眾團體的骨干,因為他們在繁榮抗日根據地的文化藝術中起了積極的作用。
三、堅持好群眾路線,以藝術為武器,緊密地結合根據地開展各項政治運動
分院師生以藝術為武器,緊密結合根據地開展各項政治運動,進行了大量的宣傳工作,克服一切困難。特別是在皖南事變發生后,我院的戲劇系第一時間創作了并公演了《皖南一家》、《王玉鳳》等等有影響力的劇目。揭露了當時國民黨的頑固派的假抗日,實則是真反共的陰謀活動。文學系也創作了《新翻版》、《汪逆之淚》等等真人真事的戲劇,不僅是淋漓盡致地揭露了漢奸、賣國賊投降的丑惡嘴臉,更是貼切的給人警醒和下場等等。
例如:在1941同年在6月22日里,反“掃蕩”斗爭即將到來的,為了能更好地保衛夏收、保衛根據。我校各個分院提前結束了專業課的學習,積極的深入到鹽城五區等臨近地區的農村當中去實習。不僅幫助群眾們收割、車水、打麥外,也還以三、五人一組分頭到各鄉、各保進行抗日宣傳,田頭、場地成了分院師生的文藝宣傳陣地。為了普及抗戰文藝,他們幫助群眾辦墻報、黑板報,出刊《民眾書報》、《大家看》和《實習快報》,還向群眾分發了自己編印的詩歌、漫畫、劇本和歌曲集,以多種形式宣傳我黨抗日救國的主張,宣傳新四軍英勇殺敵的事跡,增強群眾對抗戰勝利的信心,動員群眾踴躍參加農民自衛隊,積極做好反“掃蕩”的各項準備工作,把農民武裝起來,做好保家衛國的決心。
四、堅持群眾路線,從“小魯藝”到“大魯藝”,播撒文藝的火種
毛澤東同志在延安魯藝講話時曾指出:“你們現在學習的地方是小魯藝,還有一個大魯藝。只是在小魯藝學習還不夠,還要到大魯藝去學習。大魯藝就是群眾的生活和斗爭。”(引自《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史料選編》“抗日戰爭”第1冊85頁)華中魯藝創建于敵后戰爭環境,由于當時種種歷史原因,廣大師生很早就陸續走出“小魯藝”,而到“大魯藝”中去學習,在革命實踐中鍛煉提高自己,以成為革命的文藝戰士。當年在蘇北、蘇中、淮北、淮南等各根據地的“大魯藝”的廣闊天地里,到處都有魯藝華中分院的革命師生。他們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深入生活和火熱的斗爭前線,一方面學習一方面實踐,“把握著藝術的武器”(引自魯藝院歌)“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為打敗日本侵略軍,解放全中國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不少同志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音樂系學員孫琳在其回憶錄中寫道,1941年7月,他即被分配到阜寧縣農村工作,美術系的凡一、音樂系的王新生、奔流等人已走出“小魯藝”,到該縣文藝宣傳隊,在農村的革命斗爭中學習和工作。1942年1月他又被調到我黨創辦的鹽阜區聯合中學(鹽城高等師范學校的前身)當音樂教員,魯藝文學系教授林玨和英語教員高文,先已到校。接著,軍魯工團美術組的丁達明、文學組的王韜、戲劇組的仇泊、音樂組的沈良相繼來到該校任教,在發展根據地的文教事業和對敵斗爭中學習、實踐。
據音樂系學員黃葦回憶錄記載,“1942年底,軍魯工團解散時,我要求到五十二團戰斗部隊去鍛煉。在這里一干就是七年”。這期間,他參加大小戰斗數十次,創作歌曲七十余首?!斑@七十多首歌是魯藝、魯工團播種后結出的革命文藝的碩果”。在那時人人都愛唱,處處有歌聲”。
魯藝、魯工團歷經兩年解散了,但華中魯藝的學風和傳統,通過老學員的傳幫帶,在城鄉、在部隊得以發揚光大。這些種子從“小魯藝”走了出來,在“大魯藝”里結出了更多的果實。
五、發揚鐵軍精神,繼承魯藝傳統,把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薪火相傳
根據記錄,在1959年,為發揚好鐵軍精神,為了繼承魯藝的傳統,因此原“鹽城地區藝術學校”更名為了“鹽城魯迅藝術學校”,這一舉動,成為華中魯藝的唯一繼承學校。鹽城魯迅藝術學校在其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沒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冬夏與春秋”,而是時刻把握時代的脈搏,與人民血肉相連。在要求學生勤學苦練,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更要求廣大師生走出校門,投身于社會生活,堅持“二為”方向,與工農打成一片,及時準確地用文藝形式反映他們的喜怒哀樂。
2005年底,鹽城魯藝并入鹽城高等師范學校并保留校牌。合并后的新校園,不僅建有“鐵軍藝苑”、魯迅藝術廣場、魯迅藝術劇院、魯迅藝術中心,而且進一步繼承和發揚了華中魯藝的文藝特色。在專業設置、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建設、課堂教學、實習就業等各方面力求服務人民群眾、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努力培養適用型人才。
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堅持群眾路線的教育實踐活動,始終不是一個過去時。華中魯藝、魯工團貫徹執行了群眾路線的教育實踐活動,雖然存在的時間短,但在鹽阜大地乃至華中地區老百姓心里矗立起一座無形的豐碑,在中國的抗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文化教育事業離不開群眾,更不能脫離群眾,鹽城魯迅藝術學校、鹽城高等師范學校的發展歷史也證明,只有發揚鐵軍精神,繼承魯藝傳統,堅持群眾路線的教育實踐,我們的事業才會永遠充滿活力。
參考又獻:
[1]朱澤.新四軍的藝術搖籃[J].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4(1).
[2]中共鹽城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鹽城市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劉少奇在鹽城[J].軍事科學出版社,2009,9(1).
[3]曹建林.魯藝華中分院的歷史作用檔[J].檔案與建設,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