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鴻
【摘 要】吊嗓子要講究科學發聲,注重演唱技巧,而“吊嗓子”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練習氣息的控制和運用;演員與伴奏者要相互配合,力求默契,才能共同完美地表現。
【關鍵詞】演員;吊嗓子;體會
中圖分類號:J8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2-0032-01
黃梅戲是以歌唱形式為主的音樂戲劇體裁。黃梅戲經典唱段之所以能在觀眾中廣泛傳唱,除了本身這個劇種接地氣,更離不開演唱者有較高的技能并有自己獨到的領悟和深刻的見解,達到聲情并茂,字正腔圓的藝術感染力。那么要練就一副好嗓子,唱好唱段,就得進行聲腔訓練,我在與演員吊嗓子的過程中,有以下幾點體會。
戲曲演唱講究以情帶聲,字正腔圓,所謂的情,通常需要演唱者通過聲音來表達,其次演員在演唱以及唱腔的過門中,再以動作、表情來填補。因此,吊嗓子時,演唱者要了解劇情和人物性格,對每一個字、每句唱詞、每段唱腔,都要仔細分析,做到重點突出,心中有數,這樣唱起來才有感情有味道,才得以動聽感人。黃梅戲是以唱腔音樂取勝的一個劇種,鄉土氣息十分濃郁,唱腔純樸清新細膩動人,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要體現這—風格,這就要求演員不光有好的表演能力,還要有深厚的演唱功底。因此,應著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講究科學發聲,注重演唱技巧
俗話說:“唱戲唱戲,唱的是氣”,演員演唱時,氣息是非常重要的。針對我團演員的情況,大多數沒有系統地學習過聲樂,只是在平時結合練聲、吊嗓子來進行練習。因此,只有針對每個演員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和練習。有的演員演唱時雙肩抬起,身體僵硬,憋氣橫胸,喉頭肌緊,聲音尖、緊、窄、擠,缺乏美感。那么,我就要求他們站著唱,注意演唱姿式,身體不能隨便晃動,雙肩放松,表情自然,養成好習慣;同時,要學會腹式呼吸,解決憋氣在胸的問題;另外,演唱時笑肌要上提,用丹田托住氣息,以氣托聲,力求達到嗓音通透,當過門響起,強調演唱者調整好呼吸節奏;同時明確字在口中的發聲位置,正確掌握不同字的轍韻口型和發音部位的變化;有的演唱者吐字歸音不講究不規范,不是字咬得不對就是把字咬死了,針對這一情況,要求演唱時字頭字腹字尾要講究,找好字的歸韻等等。如在《天仙配》“鐘聲催歸”這段唱腔中,“董永將去受熬煎”這句唱腔的音域較低,如果不用氣息托著唱,不是發不出聲音,就是沒有音量;“守著孤單歲月何時了”這句唱腔是散板、清唱,如果不調整好氣息和氣口,會唱得平淡無味。因此,吊嗓子時要講究科學發聲,注重演唱技巧,而“吊嗓子”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練習氣息的控制和運用。
二、注意相互配合,力求達到默契
唱腔演唱得是否精彩,與演唱者和伴奏者之間的相互配合是否默契息息相關,也是至關重要的。在進行演唱時,兩者如何配合默契?吊唱的過程中,要了解和熟記演員的嗓音條件,演唱風格、特色,摸清其優、缺點,演唱習慣與規律,盡量了解細致、透徹。作為高胡演奏員僅有演奏技巧是不夠的,充分了解每個演員的不同特點,熟悉其演唱風格和水平,準確、有針對性地發揮主胡隨、帶、托、保的作用,在伴奏時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作好烘托鋪墊,使唱腔盡可能達到完美體現。演唱者要對唱腔充分理解,只有深透地理解與演唱技巧相結合,并與伴奏者高度一致,才能恰到好處地表現。所以說,演唱者和伴奏者的密切配合才能不斷地呈現出精彩的唱段,引起觀眾的共鳴,共同完美地表現劇情和人物,贏得觀眾的認可。
三、學習嚴格要求,努力做好傳承
有的演員基礎較薄,而且在過去學習中,由于受環境的影響,在演唱中不是循規蹈矩,而是隨心所欲。針對這一情況,我和他們一起把老藝術家的唱腔錄音仔細地來聽,一起分析切磋,并且要求演唱時規規矩矩地按照前輩的演唱風格和技巧對照學習,哪怕是一個小氣口,必須按照其演唱風格來,以保持黃梅戲風格的傳承。如《女駙馬》中的“春風送暖到襄陽”這段唱腔中,“又不知我那知心人今在何方?”這句唱腔,“又不知”的“知”字,曲譜是316,他們演唱時總是唱滿了,把三個音符都唱了,因為這是一個切分音符,唱滿了使這句唱腔非常生硬、難聽,當我們只唱前面兩個音符,后面那個低音6不唱時,整句唱腔就非常清新、動聽;唱腔中的氣口,也就是在演唱中換氣的位置,也往往容易被演唱者所忽視,隨意地換氣,甚至有的演員是一口氣唱完,到了沒有氣時再換氣,失去了藝術的表現力。在這段唱腔中“我兄長被逼走把舅父投靠”,因為“走”字是一個拖腔,他們在演唱到5 3的時候,就換了氣口,使這句拖腔中間出現了間斷,聲腔效果不完美,而當我們把氣口放在“把”字后面換,整句唱腔就顯得非常的流暢、完美。通過細聽嚴鳳英老師這段唱腔的錄音,她也正是這樣處理的。
四、結語
學習的過程是很艱辛、很枯燥的,有時一場戲、一段道白、一段唱腔、甚至一個字都需要上百遍反復地去練習。現在國家很重視戲曲事業,提供了好的政策,扶持戲曲發展。然而,一個戲曲工作者要得到觀眾的認可,是離不開自身的努力,只要我們從內心熱愛戲曲事業,并引以自豪,真正能潛下心來,確定自己努力的方向,明確自己肩上的責任,全心全意為觀眾服務,才能做一個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