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蘭
摘 要:高中教育要不斷提升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職業能力,并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合理地滲透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容,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師要放眼未來,在高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容設計中要重視發展目標的確立,重視心理疏導方面的生涯規范課程內容設計,重視學業指導方面的生涯規劃課程內容設計。
關鍵詞:新高考;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容設計;人才
中圖分類號:G631;G637.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2-0025-01
隨著高考改革的不斷推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有效培養學生職業選擇能力的重要途徑而受到廣泛關注。高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不僅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職業選擇能力,而且能培養學生今后在社會工作中所需要具備的職業技能以及素養。因此,高中教師要高度重視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通過對高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容進行合理設計,將相關設計的內容進行有效實踐,從而有效促進高中教育改革的良好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學生必須學會自己規劃未來,適應社會,才能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獲得成功。職業生涯適應能力作為一種應對生涯中各種問題、任務等的心理資源,也是學生應對職業變化以及社會變化的一種能力,并且這種能力需要從學生的基礎教育時期開始培養。近年來,我國高考體制的不斷改革對高中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關大學已經將學生高考成績、學業考試成績以及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錄取標準,而綜合素質的提升則需要從思想品德、興趣特長以及社會實踐等方面的發展來實現,因此高中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這幾個方面的培養。高中階段作為學生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其自我發展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學生需要對自己今后的專業選擇以及職業意向進行思考和選擇,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則可以有效為學生的生涯規劃提供參考。
(1)高中職業規劃課程內容設計要注重發展目標的確立。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要注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并且在職業規劃課程內容設計過程中相關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理想引導,讓學生確立自身的發展目標。由于高中生正處于自我價值的探求時期,這個時期的他們已經會思考自身的人生發展方向,其中就包括人生發展目標的確立。人生發展目標的確立能夠幫助高中生正確地認識到自身今后的發展方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那些目標設定存在功利性及自利性傾向的學生,教師要及時幫助他們處理好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的關系,并引導他們樹立起正確、長遠的人生理想,從而進一步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人生價值觀。在引導學生確立發展目標時,教師要根據教學環境以及教學條件進行適當的調整,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發展。
(2)心理疏導方面的生涯規范課程內容設計。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高中教育也在不斷變化,所以高中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在適應環境的不斷變化。這就需要學生具備相應的心理適應能力。在生涯規范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白這個時期的學生正處于建立自我概念的重要時期,對他們進行相應的心理引導是非常必要的。高中生的學習壓力比較大,并且正處于追求自主與獨立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教師對他們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可以有效幫助他們進行自我調控,并自主解決自身的情緒問題、學習壓力以及現實等問題。高中生只有具備了積極向上以及強大的抗挫力等心理品質,才能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更好地發展。
(3)學業指導方面的生涯規劃課程內容設計。學生想要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適應社會的發展,就一定要在高中教育階段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以及終身學習的習慣。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的不斷發展,學生在高中教育中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及渠道越來越廣泛,在這種學習背景下,對他們的有效學習也應引起重視。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學業指導,并幫助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和習慣。具體的學業指導主要包括:新高考背景下的學習要求、學習計劃以及學習時間的安排、自主學習以及創新學習能力。教師通過合理的學業指導,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新高考背景下,教育的改革也從傳統的知識教育逐漸走向人才發展的教育。所以,教師在高中教育中要不斷提升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職業能力,并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合理地滲透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容,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職業生涯目標確立、心理疏導、學業指導等方面的教育,從而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靜麗.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的反思與實踐[J].基礎教育課程,2017(01).
[2]劉家偉.新高考背景下我國普高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的問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
[3]劉靜.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新審視[J].教育發展研究,2015(10).
[4]柯翔武,吳鑌鑌.德育視野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福州市第二中學個性化辦學探索實踐[J].福建教育,2015(37).
[5]朱久良.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