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蓮
摘 要:農村學校的學生閱讀匱乏,閱讀能力較弱,嚴重影響了語文教學效率。文章探討如何重視閱讀模式提高農村學生閱讀能力,指出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采用多種閱讀模式,能轉變教學思路,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閱讀模式;農村學生;針對性;有效性;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1;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2-0045-01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本文針對農村學生的閱讀現狀,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就如何提高農村學校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探討。
(1)良好的讀書環境和氛圍能夠激發學生讀書的欲望。先從學校環境來說,自從南寧市邕寧區城關第一小學成為“親近母語快樂閱讀”課題實驗學校,就著力打造書香校園。第一,把閱讀列入課程表,每周都有晨誦課和靜心閱讀課,使閱讀常態化,讓閱讀成為學生的習慣。第二,積極營造班級讀書文化墻。開設“悅讀吧”“圖書角”,同時,充分利用教室的墻壁展出名人名言、經典詩文和學生的閱讀卡,每一面墻壁都散發著文化氣息,飄溢著濃濃書香。第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每學期舉行一次全校性的“圖書跳蚤”活動,各班級“班級圖書漂流活動”實現資源共享;每月推出“好書共讀”篇目,評選“課外知識小博士”“悅讀之星”等活動來激發學生的閱讀愿望,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
(2)加強家校配合,營造讀書氛圍。課外閱讀是一種獨立自主的閱讀方式。它脫離了教師的直接引導,是學生課外“隨心所欲”的閱讀過程。看什么書,怎么看,全憑個人喜好。可見,課外閱讀的進行與家長的監督密不可分。家長的監督成了學生課外閱讀習慣養成的重要保證。教師在授課的不同年段中,對本班學生進行調查,發現班中平時成績較優秀的學生主動閱讀課外書籍的簡直是鳳毛麟角,而且大部分學生課外閱讀的題材很狹窄,大都是優秀作文集;本校生源主要來自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子女或城鎮居民的子女,文化程度不高,對子女的教育不夠重視,有的家長根本就不關心孩子的課外閱讀,認為孩子送到學校,孩子讀與不讀是老師的事。針對這種現象,教師要與家長達成共識,爭取家長們的配合。教師要讓家長們明白:要想學好語文,僅靠一本教科書是遠遠不夠的,要靠長時間的積累。另外,學生年紀小,自律能力和判斷是非的能力都比較差,要讓他們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做到“開卷有益”。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必須擔負起引路人的角色,做好監督引導工作。這樣,家長才能為孩子的課外閱讀實踐保駕護航。
為了讓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更有效地融合,教研組的全體教師要群策群力、分工合作,圍繞單元主題的精讀篇目,有針對性地收集輔助閱讀材料,再進行共同研討、甄選,最后由教研組統一印發給學生。拓展材料除文本形式以外,教師還可以收集一些視頻、歌曲和繪本,最大限度地去豐富學生的閱讀世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1)根據精讀課文的表達方式選擇輔助閱讀材料。比如,教師在講授《刷子李》這篇課文的時候,主要抓住刷子李“高超技藝”體現在哪里進行提問,并抓住重點句子讓學生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同時,選取《泥人張》作為輔助閱讀材料,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作者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的表達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增長了閱讀量,而且掌握了寫人的方法。最后,教師不失時機地告訴學生,有這么一本書:里面寫的全是像“刷子李”“泥人張”這樣的奇人,這本書叫《俗世奇人》。這樣,激發學生閱讀課外書《俗世奇人》的興趣也就水到渠成了。
(2)根據精讀課文的內容選擇輔助閱讀材料。《夜鶯的歌聲》《小英雄雨來》兩篇課文,都是寫抗戰小英雄機智勇敢跟敵人作斗爭的事,主要讓學生了解故事內容,感受英雄人物的機智勇敢。所以,教師可以兩篇課文一起教學,在學生對機智勇敢的小英雄產生欽佩之情時趁熱打鐵,節選《雞毛信》《小兵張嘎》等作品,讓學生對照,分析人物性格,從而使他們對人物形象的感悟更加深刻。這種群文閱讀的方式對學生來說很有吸引力,而且受益匪淺。
學生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固然可喜,引導學生讀好書也是關鍵。依照讀物的教育性、益智性和趣味性原則,教師可積極向學生推薦課外書籍。一是推薦與學生年齡特點相適宜的書籍,二是推薦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書籍,三是拓展學生課外閱讀的途徑。
綜上所述,把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融合,以一篇帶動多篇,這種閱讀模式給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拓寬了學生閱讀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他們的終身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文化根基。
參考文獻:
[1]鄒云來.農村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現狀與對策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08).
[2]戴玉婷.農村初中生課外閱讀支持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
[3]汪希從.農村學生課外閱讀現狀與閱讀習慣養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
[4]林華.淺談農村小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J].語文建設,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