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倩倩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大力推動了全民健身熱情的高漲,體育健康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強身健體需求,國務院批準8月8日為“全民健身日”,將健康向上的大眾體育精神傳達給公眾,推廣健康生活的理念。但由于缺乏專業的社會指導員和健身教練的指導,盲目和過度的健身運動勢必會造成關節和肌肉的損傷,面對復雜多樣具有個體差異性的運動損傷,單靠醫學上昂貴的治療難以滿足大眾經濟對身體健康的需求,對于發展一條健康、綠色的運動健康體系迫在眉睫,《“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會議指出,堅持正確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要堅持預防為主,將醫學治療干預與體育健康相結合,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營造綠色安全的健康環境,減少疾病發生。高校教學是人才培養的搖籃,推動大眾體醫知識的推廣,必將需要有專業知識的體育指導員進行傳播和指導,這就需要高校體育教學要緊隨國家體育總局的戰略步伐,將醫學知識和體育教學相結合融入在體育專業課程中。
體醫結合顧名詞義就是將體育和醫療相結合,用體育運動的方式代替醫療從而使身體恢復健康。這將會是康復人群、病癥人群、、亞健康人群迅速回歸健康的最有效途徑。將體育與醫療相結合,不僅是彌補醫學中康復鍛煉項目的具體化,更是將體育書本中的運動解剖學知識運用到運動實際的操作中,有效的將理知識和運動實踐相結合,相互補充、相互促進。
目前高校體育教學中,雖然專業細化對專業的促進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大部分的高校體育教學理念都是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能,通過不斷的訓練來提升學生的專業競技能力,術科和理論課的兩級分化,術科課程教學教師學生都是全身心投入,一堂課下來大汗淋漓,但是并沒有將運動的理論道理講解清楚,學生只是一味的模仿與練習,理論課的教學枯燥乏味,老師講的頭頭是道,學生聽得云里霧里,理論與實踐的嚴重斷裂,勢必會造成學生學習術科的知識欠缺,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
高校注重高端人才的引進,但是大部分體育類的博士科研能力較強但是技能相對薄弱,普通專業課教師技能和課堂的掌控能力很強,但是科研能力較弱,教學的時間基本占用了全部,科研相對滯后,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作為引導者應當是理論與技能兼備,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中真正理解運動的真諦,使其在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能學以致用,指導更多的體育愛好者正確進行鍛煉。
將醫療干預結合到體育教學中,不僅是對傳統高校體育類教學的改革,更是對今后體育類項目事業的一項創新,由高校做為先導,培養教師進行進修學習關于醫療衛生與體育運動相結合的知識,然后教師授課給學生,學生畢業更好地服務于大眾,對提高全民健康,科學鍛煉,增強體質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
首先由教師作為先導,學校分批次要求體育教師進修學習關于體醫結合的相關知識,分批次既不影響校內課程的正常進行,又能滿足教師的專業提升,在日常的交流學習中加強和醫學院教師的溝通,相互交流相互探討,將體醫結合的大戰略目標落實在具體的運動項目中,如醫生建議心血管疾病的運動應將運動強度控制在60次/分,那么對于體育教師來講,很多項目都可以實施完成,例如傳統養生氣功八段錦就很適合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來進行運動。教師在日常授課中,將醫學的一些知識同自己所授的科目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這樣將醫學和體育相結合既解決了醫學中籠統的運動鍛煉項目,又能促進體育的與時俱進更好地滿足大眾的健身需求,兩全其美。
其次,每周增設一門醫學知識的課程,一般來說體育類理論課都是體育教師在上,肯定會缺乏專業的醫學解剖知識,如果增設醫學課程,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中清楚的專業的醫學類知識,課中加入與學生的互動環節,可以具體講授不同疾病康復所需要鍛煉的具體部位,學生可以根據教師所講,給出具體的運動處方方案,這種互動式的課程教學,不僅摒棄傳統枯燥乏味的理論課學習,又能使學生作為主體,主動參與到課程中來,課后學生可以根據上課所說項目進行實際的操作,看是否符合教師所要求的運動量范圍內,這種課程模式大大增大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實際操作能力,對自我的學習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
最后,開展課外的社區健身指導服務,學校要給學生增設平臺,讓學生學以致用,將課堂所學到的健身知識傳播到大眾中去,經常性的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教授健身運動,如對中年的人可以教授大眾健美操、有氧舞蹈,對老年人可以教授八段錦等養生氣功,學生在教授的過程中等于二度學習,不僅復習還能增加講課講課經驗,服務大眾,對提升綠色、科學、有效的全民健身有著很大的幫助。
運動醫學與健康是推動全民健身的有力保證,合理有效的運動處方是提高全民體質的有效保證,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作為體醫結合的重點培養對象,通過合理的醫學理論知識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為主要目標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節,更是服務于大眾健身鍛煉強有力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