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用已知詮釋未知是人們的一種共同的心理特征,這種心理特征在學習過程中反映得猶為明顯。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必須牢牢把握住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征并且加以恰當的應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喻和對比是用已知詮釋未知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已知 未知 詮釋 比喻 對比 電氣課程 中職學生 年齡特征 心理特征
當閏土向迅哥兒講述“猹”這種動物時,魯迅先生是這樣描述他的感受的:“我那時并不知道這所謂猹的是怎么一件東西——便是現在也沒有知道——只是無端的覺得狀如小狗而很兇猛。”先生無意之中揭示了人們一個共同的心理特征:就是人們對于未知的事物,總會用已知的去詮釋。猹是魯迅所未知的,而小狗是見過的,所以他就很自然地認為猹狀如小狗,當然他也清楚肯定不是小狗,所以加上一個“很兇猛”以示區別。其實這種用已知來詮釋未知的現象,無論在現實中還是文學作品中,比比皆是。《圣經》里講述上帝造人,說的是上帝按自己的模樣造了亞當,不過圣經的作者應該是沒有見過上帝的,所以準確的說法是圣經的作者按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上帝的形象。歷史上許多神話傳說何嘗不是這樣,比如說雷與電,古時候的人是不知道這其中的原理的,所以按他們所知創造了雷公與電母的形象。一個反向的例子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問世以后在推廣中為什么會遇到了那么大的阻力?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所描述的理論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實在找不到對應的東西來詮釋。所以連許多大科學家都表示無法接受,在當時甚至有一篇《一百位教授簽名證明相對論錯了》的雄文。就更不用說顛覆了人們認知經驗的量子理論了。
用已知詮釋未知是人們的一種共同的心理特征,這種心理特征在學習過程中反映得猶為明顯。因此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必須牢牢把握住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征并且加以恰當的應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當人們能夠用已知詮釋未知時,他就會對這個未知有探究的興趣進而去掌握這個未知,但如果人們面對未知卻總是找不到已知的詮釋,多數人是會選擇放棄的,相對論與量子理論掌握的人那么少,找不到詮釋這個理論的日常生活經驗不能不說是個重要的原因。有過教學經驗的教師可能都遇到過學生嘆息學不懂,所謂不懂,究其原因,不就是找不到那條樣子很兇猛的小狗嗎?!
閏土并不負有教授“猹”是什么東西的責任,他只會按自己所知而講下去,而迅哥兒對閏土的講述又極感興趣,所以立即自行腦補了一個“狀如小狗而很兇猛”來詮釋“猹”這種未知的動物。從教師與學生這一面來看,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對于學生而言,基本上都是未知的。首先我們無法保證學生都極感興趣,其次就算有學生自行腦補,能不能正好有那么一只很兇猛的小狗來對應教師的講述也很不確定,所以教師的教學效果是很難保證的。學生如果總是找不到那條小狗,多數學生可能就會選擇放棄。解決這個問題比較合適的方法就是“比喻與對比。”就是說要主動幫學生找一條小狗而且還要讓他顯得有點兇猛。所謂找一條小狗就是說要有這么一個與未知對應的已知,而顯得有點兇猛就是要對二者進行比較,找出相同與不同來。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學生的“不懂”,并且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樹立學習的信心。
在相當多的課程教學中,電氣類課程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實從電氣這個名稱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電氣的氣字到底是個什么意思呢?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般把那些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感覺得到的東西稱為氣,比如說“正氣、脾氣、嬌氣、傲氣、邪氣”。電后面加上個氣字來組詞,這個氣字其實就是表明電的特征: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卻有這么個東西。對于有形有質的東西,描述起來是很方便的,總能找到類似的,閏土對“猹”的描述,要吃、會逃、反抗等等,迅哥兒把他想象成一只小狗并不算太離譜,因為肯定是動物,有嘴有腳還會咬人,更何況還加了個“很兇猛”,不能不說這簡直是天才的想象。但無形無質的呢?只怕就難了。
電氣一類的課程,有許多概念與理論甚至名稱都比較抽象,以中職學生的年齡與認知經驗,他們很難找到那只樣子顯得有點兇猛的小狗。對于教師來講,盡可能的多找一些對應的小狗就非常必要了。
在《電工基礎》的課程教學中,對于電路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說“電路、電流、電阻、電壓、電位、電動勢”等,特別是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學生是相當頭痛的。如果他們沒有找到使自己能理解的相應參照,就算迫于各種壓力而強行記住,但這些知識很快將會被遺忘,更重要的是這些基本概念在后續的學習有基礎性的作用,如果不能牢固掌握就會對后續的學習產生災難性的影響。不過很明顯,沒有教師的幫助,以他們的年齡與見識,是找不到那條樣子很兇猛的小狗的。在這里,比較合適的方法是用“水”以及水的一些基本性質來進行比喻和對比。電流類似于水流,電壓類似于水壓,電位類似于水位,電阻類似于水在流動時受到的阻力。解釋電壓以及有電壓才有電流時,可以問學生,平常的經驗是“水往低處流”,但住在高樓里的住房里水龍頭為什么會有水流出來,學生自然就會想到是因為管子里的水有壓力;對于“電動勢”這個概念,是學生感覺很難理解的,若能在作了前面比喻后順勢問一句,這個“水壓”從何而來呢?學生就會想到肯定來自于其他外力的作用,由此再講解“電動勢”實質上是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學生就會豁然貫通。講到“電壓”與“電位”的聯系與區別時,學生是很撓頭的,如果教師總是從概念中同義反復:電壓就是電位差,電位差就是電壓,那學生不僅理解不了,可能會干脆放棄。如果這個時候能告訴學生,衡量一個人的身高可以用多少米,衡量一幢樓的高度也可以用多少米,衡量一座山還是多少米,但這些衡量的起點相同嗎?一個人的身高是從腳底量到頭頂,一幢樓的高度是樓底算到樓頂,可一座山呢,這山底怎么確定呢?于是人們就規定以海平面作為起點,算零米。由此很自然地導向較復雜的電路,先規定一個參考點,規定其電位為零,電路中別的點相對于參考點的電壓就是這一點的電位。這樣一講,學生就自然而然愉快地接受了這些知識。
在講解基爾霍夫定律時,第一定律是電流定律:對于電路中的節點,流入與流出節點的電流始終是相等的。可以通過這種比喻來說明,水管路中的三通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可以詢問學生,如果流出三通的水比流入的少,那么少的那部分去哪了?反過來,如果流出三通的水比流入的多,多的水又是從哪來的?事實上這兩種情況都不可能,只剩下流入與流出相等。第二定律是電壓定律:對于一個回路來講,從回路中某點出發,回到起點,電壓的變化為零。也可以通過一個比喻來解釋這個結論,比如一個人從教室出去,先上五樓,再下一樓,再上到六樓,然后回到三樓自己所在的教室,這個人的高度有沒有發生變化?沒有吧!學生就一下子接受了第二定律的結論。
再比如電磁感應的講授,在中職學生所學習的電氣基本理論中,電磁感應可以說是最抽象難懂的,同時又是極其重要的,必須牢固徹底掌握的,他是后續課程學習的基礎。說電磁感應難以理解難以掌握其實從他的發現過程就可以知道,1820年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后,人們就一直在尋找他的逆效應,直到1831年才由法拉第(還有亨利早一年)發現,整整十年,做這個事的還都是些大神級別的人物。所以要求這些無論是天賦還是知識素養層級特別是探索未知的興趣上,都遠遠不如那些大神的學生們,在幾節課的時間內掌握電磁感應的基本原理,沒有一條特別兇猛的小狗基本上是做不到的。這條小狗就是一個彈簧!在講解楞次定律時,學生們對于原磁通、感生磁通、感應電流等方向的變化感到特別的糾結,簡直是眼花瞭亂。而楞次定律本身又極抽象難解,他是從結果倒推原因,很不符合這個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習慣與心理特征,而楞次定律最要緊的是“阻礙”一詞。這時候把“彈簧”請上場,就會有相當明顯的效果。講彈簧之前,先講楞次定律,最好做幾次方向判別,讓學生們暈上一陣,提起學生的胃口之后再講彈簧,學生們對彈簧基本上是知道的,多數人也玩過,容易理解,這時候就問學生,當壓縮彈簧時,從彈簧那一面來看,對手的作用力方向如何?當把彈簧壓縮后手往回縮的時候,從彈簧那一面來看對手的作用力的方向又是怎么變化的?天賦稍微好點的學生肯定會一瞬間理解,甚至不用再把彈簧拿來與楞次定律進行對比。對于那些反應稍慢一些的學生,可以準備些彈簧發給他們,讓他們在反復的壓縮與拉伸中去感受這種方向的變化,從而加深對楞次定律的理解與記憶。而對于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感應電動勢的大小與磁通變化率成正比。難以理解的是磁通變化率,學生們往往只從磁通變化量去思考,不太可能想到變化時間的快慢,這個時候拿一個彈簧壓住,告訴學生跳起的高度類似于電動勢的大小,演示突然松手與緩慢松手后彈簧跳起高度的不同,從而說明這個變化時間快慢的重要性,效果就立竿見影了。
對于《電力拖動控制線路與技能訓練》這門課程來講,理論性與實踐性都相當強,本身課程的名稱對于學生來講就很陌生,而課程內容對于學生來講很難看出有什么內在的邏輯性與連貫性。所以教師在第一堂課就必須給學生解釋清楚這門課程在他們所學專業中的地位,以及這門課程內在的邏輯性。不然的話,學生們就很難樹立起學習的信心與決心!但是,要解釋清楚這些又何其艱難,就只有一次課,專業性的講述肯定不可能做得到。只能采用比喻與對比來實現。《語文》這一門課程,學生們從小學學到初中,肯定是相當熟悉的,正好可以拿來作比喻與對比,學習語文,首先是學習字與詞,再就是學習句子與語法,再就是學習范文。而《電力拖動控制線路與技能訓練》這門課程在章節設置上恰好與語文的學習過程有類似之處,可以告訴同學們,本課程的第一單元常用低壓電器類似于語文的字與詞,學習字詞主要是字義詞義筆畫結構讀音與應用,那么低壓電器的用途就類似于字詞的含義,結構組成類似于筆畫,圖形符號與代號類似于讀音,選用方法類似于字詞應用。完整掌握字詞的關鍵是多寫多記,同樣的掌握低壓電器的方法也一樣。第二單元基本控制線路類似于語文的句子與語法,不同的組合構成不同的含義。掌握句子語法要多理解多使用,那么掌握基本控制線路的方法也差不了很多。第三單元常用生產機械控制線路類似于范文,而且還基本都是應用文,就象請假條檢討書一般有固定的格式,頂多就是一篇說明文,根本沒有范文那么復雜。這樣一講,學生就基本上可以克服畏難心理,還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樹立起學習的信心。為將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電氣實習教學中,有一個最困難的問題,尤其是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下,學生們普遍都比較懶惰,一個動作學會了,很難要他們重復反復進行。但學會了一次并不代表熟練掌握,必須進行多次重復反復的訓練才能達到熟練掌握的目的。這個時候就要采取方法了,方法還是通過比喻與對比,盡量使同學們接受教師的觀點。可以詢問學生:走路算不算一項技能?回答算是的居多,回答不算的要讓他們知道走路是一項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再告訴他們這項技能完全掌握的標準是走路的時候不摔跤,然后問他們:你們從小到大,走了十幾年了,誰能保證自己現在走路不摔跤呢?學生們是不敢保證的。由此引伸開:走路這樣一個簡單的技能,而且走了十幾年了,你們都無法保證自己已經完全熟練地掌握,那么眼下的操作你們就這樣淺嘗即止,怎么能保證在今后的工作中熟練應用呢?如果不能熟練應用你又怎樣在社會中生存下去呢?雖然這樣一講很難完全改變學生懶惰的習慣,但至少同學們能夠接受這個觀點,總會有幾個學生能明白這個道理,從而克服自己那種怕累怕苦的心態,樹立起反復操作的信心。而且在后續的教學中,面對教師對反復操作的督促,學生們也不會對教師產生抗拒與逆反的情緒,從而減少教師與學生的對立。
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必須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與心理思維特征,盡可能多的采用學生所熟知的事物或事理來講授課程內容,特別是那些比較抽象的電氣概念,盡量采用直觀簡單的東西來進行比喻與對比。就是說,要盡可能的用已知來詮釋未知!
參考文獻
[1]勞動版《電工基礎》。
[2]《電力拖動控制線路與技能訓練》。
作者簡介
聶森(1965-),男,漢,湖南省益陽市,教師,職稱:中級,大專,湖南省益陽高級技工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