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
摘要:閱讀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所應具備最基本的一項能力,也是語文基礎教學過程中的基本內容。隨著語文教學新理念的提出對學生閱讀朗誦的能力的要求也是越來越精準,學生閱讀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語文的閱讀教學在當今社會的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閱讀教學;閱讀能力;師生共讀
八年級上冊提到的《紅星照耀中國》和《昆蟲記》是兩篇經典名著。《紅星照耀中國》具有一定的年代性,讀起來比較枯燥,學生自己閱讀效果并不理想。《昆蟲記》讓學生自己閱讀也容易流于形式,記憶不深刻。針對以上問題,我采用了師生共讀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閱讀理解。
《紅星照耀中國》是一部文筆優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被譽為研究中國革命的“經典的百科全書”。1936年,埃德加斯諾冒著生命危險,穿越重重封鎖,深入延安,深入根據地,深入西方媒體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實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生活經歷和革命精神。后來,他根據采訪和考察得來的第一手資料,寫成了《紅心照耀中國》,當時為了在國民黨統治區出版方便,曾易名為《西行散記》。此書一問世便引起轟動,1937年在倫敦首次出版,幾個星期內就加印了5次,銷售10萬冊以上。
《昆蟲記》又稱《昆蟲世界》《昆蟲物語》,同樣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書。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花了足足三十年時間寫的十卷本科普巨著。書中,法布爾根據觀察獲得的第一首材料,將昆蟲鮮為人知的生活習性生動的描寫出來,解開了昆蟲世界一個又一個的奧秘:蟬在地下“潛伏”四年才轉出地面,卻只能在陽光下活五個多星期: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戰術”對付敵人;切葉蜂能夠不憑借任何工具,精確地“剪”下大小適當的原葉片來做巢穴的蓋子……為了解開這些奧秘,法布爾像偵探似的長時間追蹤觀察昆蟲,不斷的假設,反復的推理,嚴密的求證,一步一步逼近真相。每個奧秘的揭開過程都充滿了曲折和反復。因此,閱讀《昆蟲記》便成為讓人驚嘆不已,欲罷不能的探索與發現之旅。
怎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這是一個長期漫長的過程,需要慢慢培養循序漸進。我們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經驗和閱讀習慣。從低年級的兒童繪本故事到片段閱讀書再到篇幅較長的名著,一提書名,他們會異口同聲的說讀過,一說書中的故事人物細節等部分,他們卻又抓耳撓腮,沒有一點印象。這樣的閱讀效果甚微。原因何在?這其實是他們不良的閱讀行為和閱讀方法不當引起的。針對這些問題,尤其是我們新課標中點出來的眾多書目,更要引導認真去讀,反復閱讀,師生共讀。
一、 養成反復閱讀的習慣
《紅星照耀中國》是八年級課本中明確要求閱讀的書籍。這本書有著濃厚的歷史底蘊,對于學生來說的確有閱讀困難。于是我就采取了師生共讀的方式。假期預習時已經布置了閱讀任務,所以在學期時我每天會讓學生再讀二三十頁,然后和他們說說這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涉及到了哪些人物,什么地點,歷史環境是什么,以加深印象易于理解。同時讓他們再做一次讀書筆記,一個星期抽出兩天三天的時間看看翻翻。《昆蟲記》對于學生有一定的興趣,但主要問題在于閱讀流于形式,讀的太快,所以我就采取了抽查提問的方式,點出一種有代表性的動物,讓學生自行說出主要情節。所以師生共讀,重點還是教師的監督檢查,以提高的學生的閱讀效率。
二、要養成勤查工具書的習慣
在閱讀課文或寫作時,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怎樣辦?那就向工具書請教。所以凡是學生問我某個字怎樣讀,某個詞怎樣講,我一律不說,而是讓他查字典自己解決。時間一長,慢慢地同學們也就養成了查工具書的習慣。這里所說的工具書是字典詞典之類等傳統的輔助工具,現在很多學生依賴手機搜答案查資料,有的自己就有手機,沒有手機的也是想方設法查電腦,拿父母的手機。對于這種情況,我是堅決制止,嚴重處罰,并和家長一起齊抓共管,遏制學生帶手機的苗頭,克服手機依賴癥,養成勤于查資料查字典的習慣。
三、要養成堅持寫讀書筆記的習慣
讀名著,一定要做讀書筆記。我們的每個學生都有一個精心準備的厚實耐用的筆記本,專門用于做讀書筆記。只要你讀,只要你在看,就要拿出讀書筆記來做適時地的摘抄感悟。每周我們會抽出一節課交流互讀,共讀欣賞,評出寫的精彩的,書寫認真的。每月再搞一次這樣的活動,慢慢的就會看出改變,平時寫的潦草的,疲于應付的在慢慢好轉,加入到讀書的大家庭里來。我呢,也會和大家一樣做摘抄,也會讀給學生聽。和同學們一起閱讀品評。這樣一來,整個課堂中都洋溢著閱讀的氛圍,也加深了印象,提高了閱讀效率,何樂而不為呢?
四、重視朗讀品評感悟
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要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復誦讀。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升華認識。采用不同的朗讀方式,有比賽有品評,有欣賞有建議,有單獨誦讀也有集體朗誦,形式多樣,方法多變。每周至少舉行一次誦讀欣賞課,讓學生從多媒體上學習央視主持人的文章朗讀,多欣賞多聆聽,讓我們一塊感受語言的魅力。有的同學性格內向,說話都不敢大聲,慢慢的經過兩年的鍛煉熏陶,說話讀書有了很大的改觀。朗讀有模有樣,自信心提高了,性格也開朗了很多。這是我感到特別欣慰的地方。還有的同學參加敢于樂于參加朗讀比賽,其中受益頗多。對教師來說,自己的教學能力閱讀能力也有了長足的進步,這是一個互惠互利的過程。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孩子成長的一種方式,在經典閱讀的熏陶中,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升,獲得閱讀的興趣。同時教師也要積極的參與進去,與學生一同玩味一同感受。師生共讀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以教師的讀促進學生的讀,用教師自己的語言理解促進學生對文章的感悟。相信我們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會慢慢提高。
參考文獻:
[1]蘇霍姆里斯基.給老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
[2]常利民.閱讀:語文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M].中國教師,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