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翻譯學科的特點,從“對分課堂”這種中國原創教學法的模式和理念入手,以兩門翻譯課程的應用為例,闡明了混合式“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翻譯教學里的應用,并指出創新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接受教學內容,使教學效果最大化。
【關鍵詞】對分課堂;翻譯教學;應用
【作者簡介】賈云紅,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
一、引言
翻譯是一門綜合性、全面性、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既需要學生具備足夠的語言文化知識,即專業基礎知識,又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翻譯理念和技巧。在英語專業的課程體系中,翻譯作為核心專業課程,培養的就是學生的技能。對于這樣一門直接關系學生技能的課程,若要更好地培養學生掌握這一技能,必須要注意創新,使教學效果最大化。
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和理念
對分課堂的三個子模式是當堂對分、隔堂對分和隔堂對分加當堂對分。所謂當堂對分即教師講授到某個時刻停下來,留幾分鐘時間讓學生獨立學習,再給幾分鐘時間讓學生討論,最后再用幾分鐘時間教師抽查幾個學生,隨后繼續講授。隔堂對分即一節課教師講授,課后一周時間學生獨立學習、獨立做作業,再次上課時,教師針對作業,組織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教師根據授課內容、對象和時間,可以部分使用當堂對分,部分使用隔堂對分,這就是混合式對分模式。
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讓教師講授,另一半分配給學生,讓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當然所謂的一半時間,可以靈活處理。對分課堂中每章的學習包括三個過程。課堂上,包括教師對內容框架、基本概念、重點難點的講解和學生一周后對章節內容的分組討論。課堂外,在中間的一周時間內,學生需要閱讀課本,對內容吸收、內化,通過作業深化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為分組討論做準備。與傳統課堂相似,對分課堂強調先教后學。與討論式課堂相似,對分課堂強調生生和師生互動,鼓勵自主性學習。然而,對分課堂的關鍵創新在于把講授和討論時間隔開,讓學生在講授之后有時間自主學習,進行內化吸收。此外,在考核方法上,對分課堂強調過程性評價,并關注個體需求,讓學生根據個人的學習目標確定對課程的投入。
三、混合式“對分課堂”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
在翻譯實務和漢英翻譯課程中,筆者進行了混合式對分課堂的初步嘗試。
翻譯實務課程第一次用的隔堂對分。課上講授了旅游資料的翻譯原則和技巧,給學生留的作業是漢譯一段英文景點介紹的文本,譯完之后,比較自己的譯文和參考譯文,結合譯文比較和翻譯體會寫出翻譯反思。由于教授對象是大四畢業生,有忙于考研的,有忙于出國等其他事情的,也有本來學習積極性就不高的,所以上交的部分作業質量不高,除了認真完成作業的學生,并沒有很好的達到讓所有學生利用課后時間自主學習從而內化并深化所學內容的預期目的。由于作業寫的不充分,雖然課上討論氣氛不錯,但是學生自己總結的亮點和提問的難點不夠全面。因而,教師點評總結花費的時間比預計多得多,所以對分課堂這種形式,沒有充分達到預想的讓同學自己內化內容的目的,并出現原定課時不夠用的問題。
課后自我教學反思,意識到只采用隔堂對分這種形式不適合畢業生的學情,畢竟有些畢業生不想花費太多課后時間做老師的作業,他們有自己認為更重要的事。之后,把隔堂對分改為混合式對分。一次隔堂對分之后,穿插兩三次當堂對分。當堂對分的效果很好。譬如,其中一次是先講授10分鐘什么是好的簡歷,隨后發給學生自己找到的認為比較好的中英文簡歷各一份。先給15分鐘,讓每個同學自己總結中英文簡歷的格式、慣用表達、及中英文簡歷的差異,寫出自己的收獲和問題。之后,小組討論,組內交流觀點15分鐘,最后全班交流10分鐘。這樣當堂對分,學生充分利用上課時間積極思考,與大家交流觀點,并隨時準備被老師抽查,代表本組表達“我們組的觀點或問題是……”,人人參與到課堂,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課堂效率,改善了課堂氛圍,培養了學生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并鍛煉了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
在漢英翻譯課程的講授中,筆者繼續使用混合式對分。關于翻譯技巧和語篇的賞析,采用隔堂對分,對于隨堂練習,采用當堂對分。隔堂對分和當堂對方并用,避免了形式的單一化,學生討論熱烈,博采眾長,集思廣益,對所學內容有了更深更廣的認識。期末考試的成績也較好,并且在學期末的調查問卷中,學生普遍反映翻譯課堂比較有趣,較傳統課堂學習的內容更扎實,這是對對分課堂形式的最好的肯定。這也證明混合式對分課堂也適用于非畢業生的班級。
四、結論
學生對隔堂對分和當堂對分的反應和教學效果,很好的體現了教學創新的重要性。教學內容是根本,但是如何讓學生很好的接受教學內容,使教學效果最大化,就取決于所采用的創新的教學形式。混合式對分課堂是非常適合翻譯教學的模式,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還需進一步探索完善。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中國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