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宇
【摘 要】 散文的精妙或體現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體現在其謀篇布局的匠心獨運,或體現在表現手法的多姿多彩,或體現在遣詞造句的精練生動。學生受生活閱歷的限制,往往難以迅速理解、感悟散文中濃烈的情感和深厚的思想內涵。所以在進行散文教學時,如何真正牽引學生心靈,領會文本意蘊,達到對散文內涵的審美感受與認知,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時,應認真預設教學目標,創設教學情境,倡導形式多樣的朗讀法、品味法,探究散文的主旨蘊含,并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拓展延伸到生活之中。
【關鍵詞】 散文;情境教學;誦讀賞析;遷移訓練
散文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根據新課標對中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方面所提的具體要求,散文教學是達到這一要求的最佳途徑。回顧之前的教學,我感覺上得最吃力的部分便是中國現當代散文,但是上得最精彩最成功的,也是這個部分。
散文的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因為散文它往往是通過運用豐富復雜的藝術表現手法來寫作者在生活經歷中的所見所感,包含著作者的強烈的主觀情感,而對于學生來講,他們受到自身文學鑒賞水平和生活經歷的限制,常常會覺得散文中所蘊含的深厚思想感情和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法難以理解,這就導致了他們普遍反映看不懂散文,因而對散文沒有興趣。所以在散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讀懂散文,讓學生愛上散文,從而完成教學目標,是我在進行課堂設計的時候重點考慮的地方。
教材中的散文包括《春》《濟南的冬天》《竹林深處人家》《巴東三峽》《周莊水韻》《背影》《永久的悔》《囚綠記》等,我還給學生補充了《散步》《燈》《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散文,它們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有精彩的描寫、敘事和抒情,情與理很好地統一在一起,有著高妙的藝術性。于是在課堂設計的過程中,本著“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思想,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做了一些嘗試。
一、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上面提到,散文大都是作者對自己所接觸的實際生活的反應,正是客觀的生活情景使作者的思想情感受到觸動,才激起寫作動機,見諸言辭,寫成文章。劉勰在文心雕龍里面說道:“綴文者情動而詞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在散文教學中創設與課文內容相適應的情景,有助于學生領悟作者的情思和追求,獲得對課文深切的理解和體味。
鑒于每篇課文都有著各自鮮明的特征,我在進行課堂設計的時候就針對各自特點進行了不同的情境創設。比如《永久的悔》,這是季羨林老先生的名篇,但是學生對季羨林所生活的時代知曉甚微。即便是了解一些,但也很難體會感悟季羨林老先生在那個特殊時代的經歷,感受一個九旬老人對于母親的思念之情,更不要說要達到鑒賞的效果。在這個時候,課堂情境創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它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感受和體驗文本。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堂課我采用的是多媒體授課的方式,先播放一段挑山工母親的短片,讓學生對課文的情感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同時也讓他們很容易地進入到了作者的創作情緒中去,從而也就調動起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興趣,這對于接下來研讀課文有莫大的幫助。
又如《濟南的冬天》,這是一篇抒情性很濃的散文,文中給讀者勾勒了多幅作者眼中的濟南冬天的景象。為了讓學生與作品產生共鳴,首先我向學生介紹了老舍的生平經歷以及作品的背景,接下來以一首輕柔舒緩的鋼琴曲作為背景音樂,帶領學生欣賞音樂,鋪墊情緒,體味文中安閑、舒適、溫暖的氣氛,在這種氣氛中,用稍微緩慢的語速進行范讀,讓學生邊聽邊在眼前展開課文所描繪的畫卷,邊聽邊品味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達到了初步感知課文的目的。
二、誦讀賞析,朗讀品味多樣化
新課標倡導中學語文教學應恢復重讀誦的傳統學法。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理解課文的意思必須要建立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而對于散文的教學更是如此。教材所選的散文全是名家名篇,可謂是字字珠璣,聲情并茂,字里行間蘊含著豐富的美感,所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反復閱讀課文,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另外有助于加深他們對于課文的理解,通過自身的閱讀體驗來獲得美的享受,從而生發出學習本篇課文的興趣。在教學中應設計多種形式的朗讀,如教師范讀、個別朗讀、齊聲朗讀、配樂朗讀、分角色朗讀等,讓學生邊讀邊聽,邊讀邊學,邊讀邊思。要善于營造朗讀氣氛,引導學生漸入佳境,這樣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開發學生的潛能。同時,還應注重對學生朗讀技巧的指導,如語句間的停頓、語音、語速、語調的培養和訓練,讓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多形式地進行朗讀。
在八年級上第一單元學習結束后,許多學生都表示在本單元的課文中最喜歡《周莊水韻》,這就說明他們從這篇課文中讀出了感覺。而我在教這篇課文的時候,正是著重采用了誦讀法:首先是我來進行配樂范讀,讓學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接著把時間還給學生,結合課后的習題,讓他們反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給他們充足的思考、品味空間,在朗讀、品味中感悟語言的美。同時,這樣帶著問題的閱讀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目的明確,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提高閱讀的效果;之后分析鑒賞文段的時候我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段落反復讀、品味,然后來談自己的感受,這時候的學生已經對課文的思想感情、藝術手法等等有了比較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再讀課文,并且還是自己喜歡的段落,就不再是單純的閱讀,而是加入了學生自己對課文的感悟的閱讀,因此所談感受的質量遠遠高出了預期的效果。
三、遷移訓練,讀寫一體化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新課程標準非常強調生活教育,要求進一步密切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系。于是我在進行我的散文課堂設計的時候,便有意識地把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中的細節相聯系。我一直認為,教語文更像是在教學生人生,學生能否把從書本里面獲得的知識成功運用到學習生活當中去,是教師的語文教學成功與否的標志之一。
散文是來自于作家自身在生活中的感悟,因此我在進行散文課堂設計的時候,在最后特別安排了遷移訓練這個版塊,補充了兩篇散文,讓學生將所學課文里面的知識遷移運用到自己的學習生活中,真正做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獲。
比如《背影》一課是表現父子情深的佳作,而我所教的兩個班級里面有很大部分學生都是父母在外打工的,于是學習到描寫親情段落的時候,我就讓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歷和課文中的相比較,找出相似點,從而引發了學生的共鳴。同時,本課還涉及許多流淚的語句,于是我首先要求學生分析了這些眼淚分別為什么而流?接下來讓學生聯系生活,交流彼此心聲,讀懂文中幾種淚水包含的情感,感受朱自清與父親之間難以言喻的深情。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爬鐵道的動作,“探、攀、縮”等動詞,讓學生想象攀的吃力,并體會從“肥胖的身子”“蹣跚地走”等語句,突出爬的困難。從這些語言體味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
又如在講授《周莊水韻》的過程中,我發現其中一個班的學生對歷史古跡有極濃的興趣,并且幾乎70%的學生都去過一個以上的歷史景點。于是我在講完課文的那個周末,布置了一篇周記,要求學生仿照趙麗宏在《周莊水韻》中的寫作手法,寫對自己曾經去過的歷史景點的感受;而另一個班的學生則是現代商業化破壞古鎮原有氣息行為表達出了不滿,所以這個班我便是讓他們再寫寫,他們處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面對著日益商業化的古鎮,他們會怎么做。而后因為學生交上來的作業不乏精品,還特別上了一堂評講課,將寫得好的學生的作品放出來給大家欣賞,讓作者講自己的創作心得,其他同學學習他的方法,部分學生還在此基礎上對自己的原文進行了修改。這便是一次很成功的散文閱讀向作文訓練的一個遷移訓練。
以上是我在散文教學中對散文教學課堂設計的初步探索結果。散文教學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構成。通過教師對散文的教學,必須要能使學生真正愛上散文,真正讀懂散文,從而才能夠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解讀和鑒賞這些文學作品,達到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審美趣味,完成新課程標準對中學語文散文教育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翟啟明. 新課標語文教學論研究[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
[2] 韓向東. 散文“教學內容”應如何定位[J]. 語文學習,2008(1).
[3] 鄭桂華. 散文教學內容開發的路徑與原則——以《聽聽那冷雨》為例[J]. 語文學習,2008(5).
[4] 周慶基,王爾齡. 散文與散文教學[M]. 開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84.
[5] 王榮生. 散文教學教什么[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6] 葛楊紅. 無為有為善為——談現代散文教學[J]. 語文教學之友,2018(1).